导师批评自己没有问题意识,怎么办?
2022/7/12 15:21:59 阅读:334 发布者:
导师批评学生,最重的话是:没有问题意识。
简单的事,一旦与学术沾边,就容易戴上大帽子,让人看不懂。问题意识就往往被掌握学术话语权的导师玄妙化。
什么是问题意识?
勤劳大半辈子的老农民嫌年轻人懒惰贪玩,说:眼里没活儿。勤快的父母嫌孩子不做家务,说:油瓶子倒了也不扶。
翻译成学术话语,就是:没有问题意识。
心中有问题,就是这样想:这里出了什么错?为什么出了错?我怎样去纠错?
厨房的油瓶子躺在地板上,是个情景。有的人看不出任何错:油瓶子稳稳地躺在地板上,没什么不对呀。
有的人能看到一点小错,油瓶子应该直立,现在躺平了,不过,瓶塞很严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有的人能看到很多大错:油瓶子倒了,可能漏油;厨房有明火,可能发生火灾。
三组人的差别在于意识的有与无、强与弱。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之有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个人会养成习惯,群体会建立习俗,个人会接受社会习俗。
社会科学的对象是社会习俗和个人行为,个案研究着重分析一个社会的特点,比较研究侧重揭示多个社会的异同,理论研究探索人类社会的共性。
研究自己所在的社会,容易遇到的盲点是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把异常视为正常。比如,封建时代看缠足,多数人把残酷的陋习视为正常的习俗。缺乏医学知识,就可能以不健康为健康,比如以肥胖为发福。
培养问题意识,需要学习科学知识,还需要保持善意、警觉和勇气。
善意,是孟子说的“不忍人之心”。自己身体康泰,但不忍见他人遭受痛苦,是“不忍人之心”。这种善意,是医学的灵魂,也是社会科学的灵魂。
警觉,是清醒和敏感。登峰造极的清醒,就是屈原的自况:“众人皆醉我独醒。”
勇气,是敢想问题。叔本华说:“是什么造就哲学家?是勇气,敢于不把任何问题存在心头。”
问题意识,正如安全意识、健康意识、权利意识,可以培养,但需要时间,也需要痛苦的刺激和深刻的教训。
社会科学学者的问题意识,首先来自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其次来自文献的验证。
自己没有观察,就看不到文献的空白和不足;自己没有想法,就觉察不到文献的不妥甚至错误;自己想得不透彻,就无法在文献的字里行间看到隐藏的不当假设。
自己有观察,有思考,有见解。为了验证自己的见解是否新颖,看文献,觉得不对劲,产生疑问,就有了自己的研究课题。
(有位朋友问有没有关于“问题意识”的书,我推荐了《哲学与师道》。今天想了想:如果我问车老师,车老师会怎样回答?遂成此文)
作者丨李连江,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来源丨在学术界谋生存
转自:学术训练营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