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在学术成长中使用“刻意练习”?

2022/7/12 15:20:23  阅读:201 发布者:

数年前无意中在The Talent Code (《天才密码》)一书中读到了关于高手是如何进行训练的讨论,惊叹于自己对于技能训练方法的无知。此后看见“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和“刻意练习”的讨论越发火热,也读到了些关于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的研究及在不同领域应用的讨论。

刻意练习的核心思想在《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一书中由当家鼻祖艾利克森做了系统性阐述,此处不再赘述。简要来讲,刻意练习有两大重要观点:

高手和普通选手之间的差别是高手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训练,并且持续积累到一定的训练时间(也就是说普通人如果掌握了这套方法并持之以恒,就缩小了与天才之间的差距);

不是所有练习都有效,积累1万个小时无效练习依然无法成为高手;最有效的练习方法被总结起来叫做刻意练习

那么什么样的练习才算是刻意练习呢?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总结了四大特征:

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Purposeful practice has well-defined, specific goals

要在舒适区域外进行拓展 

Purposeful practice requires getting out of one’s comfort zone

要让练习在专注状态下进行 

Purposeful practice is focused

要有外部反馈机制来提供指导

Purposeful practice involves feedback

参阅《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关于刻意练习方法的更详细介绍在网上已经有很多讨论,这一篇我想具体聊一聊刻意练习在学术成长中,尤其是我们对自己的学术能力训练中,有哪些可以具体借鉴和应用的方面。

我想我们都会同意学术能力不是生下来就有的技能,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研究报告都是需要大量练习、反复磨练、不断调整才能习得的技能。在习得这些技能的过程中,我们常从不同的道路汇聚到山顶,常没有统一的引导和标准,常感到迷茫和无助。我的一个教授曾告诉我们,博士培养跟本硕培养的一大区别,就是要让学生在去标准答案化的知识世界里寻找到自己通往学术高塔的路径。若是如此,去主动寻找自我提升和自我成长的方法,去学会有效地自我训练而不只是在随机的世界里漂泊,就成了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反向。

刻意练习的四大特征看,我觉得每个方面都对我们如何训练自己的学术能力有值得参考的启发,以下分别讨论从这四个特征来看,我们在学术训练中都可以做哪些事情。

1. 经验和感受高质量的学术作品,并记住这种感受(确定目标

我们要训练任何一种技能都需要明确理想目标,这对于百米短跑运动员可能是跑进10秒钟,对于打字员来说可能是一分钟打150个字,对于体能训练者来说可能是举起50公斤的杠铃,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可能是熟练优美地弹奏某个曲子。人需要在脑中先看见一个想要到达的目的地,想要触及的标准,心向往之的方向,而后的努力便不至于迷路。

对于青年学者来说,确定什么是好的研究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去了解那条金线, 感受那些好论文,知道什么是好,这非常重要 。这种知道,不仅要在理性上能说得清楚这些文章好在哪里(比如选题有意义、研究方法新颖、写作语言流畅清晰等),而且要从感性上去体会、体验、经历,甚至有时有一种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好,但我就知道这是好东西的感觉。

知道什么是好研究、什么是好的社科论文非常重要,它在你心中深深植入一个心向往之的标准,它给你一个明确的想要努力的方向,它给你提供一个靶子,一个可以朝之努力的具体标杆。很多初入学术圈的年轻学者感到迷茫,常是因为不确定什么是好研究、什么是高质量研究的标准、朝着哪个方向去努力。所以第一步,是要知道,你心中的富士山长什么样子,在理性和感性上都见识过让你心向往之的研究水平,能够经验到高质量的研究作品,并记住这种感受。这种好研究的标准便慢慢在你的自我训练中扎根,引导你看到自己与其之间的距离,也为在哪方面发力提供思路。

在行动方面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多读好文章、多参加学术会议、多跟优秀学者交流、多琢磨高质量的研究设计。初进入一个领域,我们可以从领域内排名最前的期刊开始读起,慢慢地你的科研兴趣就会引导你去发现你最欣赏什么类型的文章,什么风格的作者,什么样话题的关注者。内心对高质量学术产出的标准是一个从四面八方逐渐汇聚起来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难以预测和描述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寻找自己的过程——你的喜好、你过去的背景、你的关注点都会引导你形成你的科研兴趣。社会科学的好研究没有唯一的标准,但你在接触大量文献、听大量报告、不断反思为什么某个文章写的好的过程中,你的理性和感性都有了对某种黄金标准的向往,这种心向往之的感觉是无价的,它产生的一瞬间,你就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萌生了朝之努力的愿望。

此外,有了内心向往的大方向当然是不够的,我们此刻与大目标之间的距离需要被细化成一个又一个小任务,这些小任务需要指向具体的行动内容,其完成与否需要可测量(制定目标的方法参见SMART原则)。比如,假如你被几篇准实验方法的文章迷住了,产生了博士毕业论文使用准实验方法的大目标,那么接下来可以把这个大目标分解成每周阅读一篇好刊物的准实验论文、下学期修完一门专门介绍准实验的博士生方法课、用准实验方法在某个课程上做一个课程大论文、跟系里面使用准实验方法的教授聊天并寻求意见、假如使用准实验方法的课题组、做50篇对不同领域使用准实验方法的实证论文的文献笔记及个人评论、看完3本行业内推荐的这方面的教科书等——而这些跟一个心向往之的大目标比起来都是更加可测量、可行动的小目标。

2. 探索舒适圈外不熟悉、不适应、不了解的学术技能,并及时给自己补给、休耕(拓展拉伸

刻意练习的第二个特征告诉我们,有了一个向往的目标之后,在你渴望靠近自己心中的富士山的时候,你需要学会拓展-休息的行动法则,并习惯于与挑战非舒适区域的疼痛感共处。

不怕疼的心态在学术成长和任何一种技能提升中都很重要,而长期成长意味着长期不怕疼。在身体力量和肌肉力量的练习中,我们只有给肌肉一个其本来承受不了的压力(拓展"stretch")才能破坏现有的肌肉纤维而让其适应新的压力强度;同样的,在学术能力的增长中我们只有给自己一个此前不习惯于承受的训练强度,才能够冲破现有状态而获得更高的技能。无论是体力增长还是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信心、复原力,在提升技能过程中都必然会因为面对新的挑战、更高的压力、更高的标准而感到不适、挫败、不安、甚至痛苦;但也唯有去承受并冲破这一阶段的不舒适感,我们才能走到一个新的高度上去。(然后你就又会有新的目标、新的不舒适区、新的疼痛……所谓天下事,了而未了”……)这种冲破舒适区可能是第一次面对教授作报告、第一次投期刊完整、第一次使用某种研究方法、第一次独立做研究、第一次做第一作者……;这种疼痛感可能是他人的注视、被指出不足的自责、对自己现有能力边界的失望、尝试之后未得的挫败、无法快速精通的笨拙感……

这里还有一个重点常被我们忽略,就是“Stretch”(拉伸/拓展)之后,一定要有休息、恢复,而且需要是充分、及时、彻底的休息恢复,从而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休耕补给“——在体能训练中真正增加体力的并不只是肌肉训练那段时间,而更重要的是在现有肌肉纤维在多次的压力拓展之后要保证充分和彻底的恢复,从而让身体适应了这种更高强度的压力,把曾经的非舒适变成了现在习以为常的舒适(《精力管理》、《巅峰表现》两本书中有更具体的阐释)。同样的,在我们挑战自己能力上的非舒适感时应避免竭泽而渔、贪心不足、一口吃个胖子的心态,过高的压力、过多的在非舒适区外拼命容易彻底打败一个人的信心,有如体能训练中的“burn out" (烧尽),让人进入长时间沉沦甚至抑郁。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小步快跑、多次休息,在每次有小进步、小进展、小技能习得之后都应该奖励、认可自己的不易。这些奖励、休息、和在舒适圈内所做的活动都是在为下一次跑到舒适圈外继续披荆斩棘做能量储备。这样才能为持续的向前拓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拓展休耕之间的平衡,需要我们自己慢慢地探索和把握,因人而异,不一而足。

3. 专注而投入地进行学术写作、学术阅读、学术思考及一切学术训练(专注训练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练习都有效呢?刻意练习的理念认为,最有效的练习一定是人在真正专注和全力以赴状态下进行的练习——从习字、练琴、下棋、到切菜的刀工、打网球的动作、演讲的技巧……大部分技能的最高效的习得过程都需要我们给出足够的注意力、集中精力、甚至心无旁骛。为什么在课堂上面对50个学生讲一堂课对提升授课能力的效果可能远超自己在家反复练习?为什么在别人关注下的演奏、演讲、演出所带来的练习效果可能远超自己在没人的角落里练习?专注的练习能调动我们身体和感官的每一个细胞,让我们尽力做到此时最好的状态,并在冲刺最佳状态的过程中能体验并记住自己的领悟、超越、以及跟更高标准之间的差异,这种体悟是无法在散漫的、注意力分散的练习中获得的。

对学术能力来说什么什么算是专注的练习呢?对于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学者来说答案可能并不相同,比如在论文写作上,专注的练习可能意味着没有外界干扰、高度集中注意力、全情投入地在一段时间内写作;在阅读文献能力上,专注的练习可能意味着集中注意力在某一篇、甚至一个章节的论文上,精心地阅读和体会它的写作方法;在研究方法的训练中,专注的练习可能意味着某一段时间对某一种研究方法集中的学习、练习和应用。

无论具体所做的科研任务是什么,达到专注的共同要求大概都包括:1)一段时间内不间断地只做这一件事、只想这一件事;2)一段时间内只瞄准在一个具体目标上;2)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并给出自己最好的状态。

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更多地去做那些在他人注视下的练习,因为在有观察者在场的情况下人更容易进入专注状态,而这种专注下练习也更能给我们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我曾听一位自学乐器的朋友讲,他会时常主动邀请朋友去观看他弹琴,他自己觉得这是难得又高效的练习机会。他虽未接触过刻意练习的理念,但在这一点上显然已经深得高效练习的要领了。

4. 向外获取及时、具体、高质量的学术意见(外部反馈

光有高强度的专注练习显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获取及时的、高质量的外部反馈,告诉我们哪里打偏了、哪里动作走形了、为什么某一轮做得好或没做成、以及我们跟目标动作之间的差距怎么缩小。如果没有外部反馈,我们就会像一只被关在玻璃瓶里不断转圈的果蝇一样找不到出口,活在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里看不到玻璃瓶外的世界。这就像你是在玩塞尔达传奇,最开始你的游戏地图里一片漆黑,你只看得到自己脚下那片小区域的具体样貌,你需要不断打怪升级,你看到的地图版图才能不断亮起来,你才发现原来世界那么大,怪兽那么多,可练就的技能那么多——寻求外部反馈,就相当于找一个已经看到亮起来大地图的人手把手领着你往前走,告诉你你跟那些高级别怪兽之间的差距,告诉你你的哪个方法、动作、策略是无效的,应该改进。

刻意练习方法中讲到,最高效的外部反馈是具体的、及时的、来自于高手的(高手可以定义为在某件具体事情上做成功过至少三次)。反馈的及时性很重要,例如学网球,我们每打出去一个球都看得见球被打到了哪里,打没打着,接下来一拍我们就会立刻做出动作的调整——刚才打出界了,这回我小点儿劲之类。假如这一拍却没过网,我们看到这个反馈会立刻知道刚才那个力气也不行,要再大一点劲……——这种及时的反馈会让我们记住刚刚发生的动作哪里不对、并立刻依据这种体悟做出调整,直到忽然有一次我们使出一份不大不小的力气,让球飞出一个完美的弧线,在这一刻我们便领悟到了刚刚好的感觉,并会开始努力保持下一个球还打出类似的感觉。举一个极端的反例,如果我们在练习打球时每发出一个球,5天后才能看见它落在了哪里——我们这五天里可能早把当时做出击球动作的感觉忘记了,这个球打出了界也好、打出了完美弧线也好,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当时打球的感觉了,于是也失去了练习与反馈的作用。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在练习写论文的方法,如果你每次写完之后在短期内便能得到老师的反馈,这将是非常有益的。一方面你还记得你论文的内容和写论文的状态,老师给出意见后你可以立刻反思怎么调整;另一方面反馈的周期越快,你练习的次数越多,同样的时间内跑了很多圈,当然也就更容易看到训练的效果。老师们都很忙,需要指导的学生也很多,如何主动地寻求及时反馈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除了及时的反馈,拿到具体的反馈也非常重要——具体的反馈是指能给你在具体技术点上指明方向、让你确切地了解现状和目标之间差距、并指明行动方向的反馈。当反馈比较笼统时(比如这篇文章还得改),迷茫就会来自于不知道如何行动从而能缩小自己跟目标之间的差距;因此如果自己不明白外界反馈的具体执行方法,就应该跟进提问,一直到自己明晰了意见提供者的确切意思和在行动上的下一步方向(比如,是在结构、词语准确性、论述逻辑性等哪些方面需要改呢?,您能不能给我提供一个具体的例子呢?哪里能找到可以参照的样本呢?”……

反馈实在是太重要了,而面对反馈的客观内心、平静心态又实在太难了,以至于我打算单开一篇文章专门反思一下学术成长中如何能有效地利用好外部反馈。敬请期待。

以上是从刻意练习的四点特征联系到学术训练的一些思考,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以及你觉得哪些学术技能的培养可以更好地借用刻意练习方法。

最后,在学术成长中所练就的刻意练习能力,我认为其实也能够迁移到其他事情当中,即便你有一天不再做学术,这些在学术训练中所培养起来的抗打击能力、挑战非舒适区域的勇气、获取外部反馈的能力、专注做事的习惯——都将随着你的境遇而迁移到新的工作任务中,帮我们更容易地面对新的学习,更自信地迎接新的挑战。

转自:学术训练营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