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送牛奶的诺贝尔化学奖第一人——范特霍夫

2022/7/8 14:12:26  阅读:442 发布者:

彼时,德国柏林,有这样一位50来岁的牧场主兼送奶工大叔,日日清晨驾着马车为附近居民们送上新鲜的牛奶,风雨无阻、准时不误,人们早习以为常。

直到有一天,大家打开当天的报纸,发现头条版面的素描像,如此熟悉,再看映入眼帘的一行大字:“范特霍夫荣获首届诺贝尔化学奖!”——噫!原来是他!

那一年,正是首届诺贝尔奖开启的年份1901,那个“牧场化学家”,便是本期主人公——荷兰化学家、物理学家: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特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1911),又名“范托夫”。

热爱实验小达人

1852830日,范托夫出生在荷兰鹿特丹一个医学博士家里,是7个孩子中的老三。

小范同学从小就聪明过人,酷爱阅读,喜欢诗歌和哲学,认定诗人拜伦是自己的偶像,当然,这还是早年间的事儿了。

受家庭和父亲职业的影响,小范对科学和自然等相关领域也兴趣盎然,中学时期的化学实验课更是打开了小小少年心中新世界的大门。比如实验中,液体的瞬间变色、平静突然沸腾冒泡等看起来就很奇妙的化学现象,这些可都太让人兴奋了。

后来,每每经过化学实验室门外,望着橱窗里各种排列整齐的实验器皿和化学试剂,小范的脚步就会放慢,特想进去摆弄下那些瓶瓶罐罐呢。

~爆炸

终于有一次,恰好窗户开着,耐不住好奇心的范托夫趁无人就溜了进去,着手开干——这个调皮的家伙还专挑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做实验,就为了能整出点“好玩儿”的效果来

很快,实验室内的响动,就引起了一位老师的注意。专心致志的小范还乐得其中呢,完全不知道身后的门已经被打开,他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独立,哦不,是偷摸儿探索行动,这就要告一段落了。

好在咱们小范日常就勤奋好学,给老师的印象还不错,没背啥处分之类的,不过叫家长是避免不了了。

老范得知此事,先是生气和讶异,这小子平时还规矩的嘛,咋的胆儿肥了?转念又想,还不是求知欲“惹的祸”,不就是做做实验嘛,咱家就可以。

这么着,老范就把自己之前用过的废弃医疗室,交出来,让小范随意折腾。这间小小的稍显简陋的实验室,成了范托夫少年到青年期间最重要的精神场所,不只给了他自由,更让他放飞了自我,别提多带劲了!

咱就是说,这可能就是命运使然。好似在每一个路口,都在成为化学家的方向上为他亮起绿灯。

时间来到1869年,小范要从鹿特丹的五年制中学毕业了,接下来干啥,这是个问题。那会儿的年头,“化学”这门儿学问虽然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大伙没觉得它是种职业,你要感兴趣研究研究可以,但挣不到钱就是问题了,毕竟它没法维持生计。

老范也不想儿子搞这个,总觉得,我都没要求你接我的班继续从医了,而且搞实验室买各种设备耗材都那么支持你,还不满足?还不听我的?踏踏实实做个工程师多好。

小范可不这么想,他一直强调,自己要坚持走下去,把化学作为职业,成为一个化学家。

比如,像这样

为此,父子俩真没少吵。当然,事情的发展如我们所料,小范还是说服了老范。也幸亏是说服了!全世界都该集体感谢老范没那么固执。

同年9月,几经周折下,范托夫进入荷兰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又名德尔夫特高等工艺学校)。在这个以工艺技术为主的学校,幸运的小范又遇上了贵人,教化学的奥德曼教授水平很高,讲课推理清晰、论述有序,越加激发起学生们对化学的兴趣,小范就更甭提了。

Dr.奥的指导下,飞速努力、光速进步,用2年的时间学完了别人需要3年进修的课程,1871年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顺利获得化学技术专家学位。同时,还受到化学家A.C.奥德曼斯和物理学家范德·桑德·巴克胡依仁的重视呢~

图为范特霍夫与奥斯特瓦德在实验

诺奖化学第一人

毕竟半路出家,如何更好的夯实基础、找准研究的方向,范托夫觉得,他得继续拜师!于是他只身来到德国波恩,进入莱顿大学,跟随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凯库勒,在他的实验室工作,火力全开,正式进行系统、程序化的化学研究。

说到老凯,大伙还记得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化学家不,戳这里回顾【化学界的建筑师,梦境中的贪吃蛇——凯库勒】。他在梦中见到蛇在狂舞,首尾相接,解决了困扰许久的苯环的结构。这俩师徒还挺有缘,都是半路出家

,但都成绩斐然呢!

在波恩的日子里,青年小范正式开启了有机化学的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1872年,在凯库勒的推荐下,范托夫和同窗好友勒·贝尔前往巴黎医学院的武兹实验室深造,此后他们双双成为了新立体化学学科的创立者。

BTW,大家可以去了解下著名化学家武兹~

无数事实都证明了,结识良师益友的重要性。这不,到巴黎才两年功夫,小范就开始各种出成果了。当然,他获得的最早声誉和影响力,也是从有机化学开始的,喏:

1874年,范托夫通过假设碳原子和它“邻居”之间的化学键指向正四面体的角,解释了光学活动现象,这种三维结构解释了自然界中发现的异构体。这一理论今天被认为是立体化学的基础。

1875年,发表《空间化学》一文,提出分子空间立体结构的假说,首创“不对称碳原子”概念,以及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假说(又称范霍夫—勒·贝尔模型),初步解释了物质的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这项研究在化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但毁誉参半,还引起了一众化学大佬们的“争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反对者当属德国有机化学家哈曼·柯尔比了,本来是气势汹汹跑去争个高低的,结果面对毕恭毕敬的小范,最后柯老表示心服口服

1877年,范托夫开始注意研究化学动力学和化学亲合力问题。(P.S.这期间他的工作是乌得勒支兽医学校的德语翻译

)

1884年,出版《化学动力学研究》一书,其中描述了一种利用图形确定反应顺序的新方法,并将热力学定律应用于化学平衡,还介绍了化学亲和力的现代概念。

1886年,展示了稀溶液和气体行为的相似性,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范特霍夫定律——渗透压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成正比,它的比例常数就是气体状态方程式中的常数R

1887年,范托夫和德国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创办了一份有影响力的科学杂志,名为《物理化学杂志》,这标志着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物理化学的诞生。同时他研究了斯万特·阿伦尼乌斯的电解质解离理论,并在1889年为阿伦尼乌斯方程提供了物理依据。

……

范特霍夫同阿伦尼乌斯、奥斯特瓦尔德

被誉为“物理化学的三剑客”

他还是阿姆斯特丹大学、柏林普鲁士科学院化学、物理、矿物学、地质学等学科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成员。

190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收到了20份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提案,其中11份都提名范特霍夫,结果可想而知,首届诺贝尔化学奖顺理成章花落范爷头上。

获奖原因不是来自他所创立的碳的四面体结构学说,而是归结于他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和《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两篇著名论文。

那几年,这个50来岁的科学家,为了生计,每天都得起个大早亲自去给人送牛奶。谁能想到,这个络腮胡子大叔,送完牛奶就又驾着马车一头跑回实验室去了呢。

他有着罕见的热情与干劲,他勤奋终生,工作中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年近花甲时,因长期积劳成疾,被肺结核困扰,59岁就过早的逝世了。

这是一颗科学巨星的陨落,不止是荷兰的损失,更震惊了世界化学界。

他的骨灰被安放在柏林达莱姆公墓,供后人瞻仰

范特霍夫在化学上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归根结底,除了知识广博、技艺高超外,时刻注意哲学修养、不断探求科学方法等,都使他用非凡的创造和想像力,展现质的飞跃。

果然是“从小看大”,这位喜欢哲学、善于思考的智者,运用科学、理性的逻辑思维,结合实验、实践,发散思维、开阔认知……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怎一个秀字了得,向范爷致敬!

转自:建强伟业科研服务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