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发生巨大变化,最先发现约15%肺腺癌具有EGFR突变(EGFRm),后发现3%-7%NSCLC具有ALK重排并随即开发出有效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本文分三部分概述了EGFR和ALK靶向治疗的发展、主要耐药机制、克服耐药的策略和未来研究方向。
EGFR、ALK基因突破与药物发展时间线
一、二、三代EGFR TKI药物的由来,您了解吗?
EGFR是ErbB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家族成员,与配体结合后诱导受体二聚化、酪氨酸磷酸化和下游信号通路激活,如RAS-MAPK、PI3K-AKT和JAK-STAT,使细胞生存生长。EGFR在多种非恶性组织表达,NSCLC在内的多种上皮癌中过度表达至少5倍。
一代药物
一代可逆EGFR-TKI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最初在未经选择NSCLC中的客观缓解率(ORR)为10-20%,中位无进展生存(PFS)约3mo,不吸烟和亚裔患者ORR较高。后续研究发现这些患者有EGFR激酶域改变,最常见的激活突变是19号外显子缺失和L858R点突变,导致EGFR-TKIs敏感性增加100倍。前瞻性研究证明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治疗此类患者的ORR均优于化疗(~75% vs <40%)和中位PFS(8-10mo vs 4-8mo),确立了EGFR-TKIs治疗EGFR mNSCLC的一线地位。
一代EGFR-TKIs治疗通常会在1年内发生获得性耐药,最常见耐药机制是EGFR T790M突变(~60%),这一突变增强激酶与ATP亲和力,限制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结合。
二代药物
临床前数据预测二代不可逆泛ErbB抑制剂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可克服EGFR T790M耐药,但临床研究未能证实,这是因为野生型EGFR受抑致,皮肤和胃肠道毒性反应使得无法使用克服EGFR T790M耐药所需浓度药物。不过FDA最终批准二药作为一线治疗,因为相比一代药物,二代药物提高约8mo中位总生存(OS)。但由于奥希替尼的出现,现在二代药物的临床定位有些尴尬。
三代药物
奥西替尼是三代不可逆EGFR-TKI,对经典EGFRm和T790M耐药突变具有更强作用和选择性。奥西替尼虽是几种药物外排转运体的底物,如渗透性糖蛋白(Pgp)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但它与这些转运体的亲和力低,使其穿透血脑屏障后能在脑脊液中停留更长时间,因此CNS活性高于早期EGFR-TKIs。
一代EGFR-TKIs致T790M获得性耐药患者奥西替尼治疗的ORR优于化疗(71% vs 31%)和PFS(10.1 vs 4.4mo),包括CNS转移患者(中位PFS 8.5mo和4.2mo)。2015年FDA加速批准用于EGFR-TKI进展的EGFRT790M阳性NSCLC,2017正式获批。
FLAURA研究比较了奥西替尼与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一线治疗EGFR mNSCLC的疗效,中位PFS改善(18.9mo vs 10.2mo),CNS进展发生率更低(6% vs 15%),OS更长(38.6 vs 31.8mo),奥西替尼成为EGFR mNSCL的标准一线治疗。其他正在研究的三代EGFR-TKIs包括nazartinib、lazertinib和aumolertinib,rociletinib、mavelertinib、avitinib和naquotinib的研发已停止。
ALK-TKI的起源与发展
ALK重排最先在NSCLC中发现,后续发现3%-7%NSCLC中有>90个ALK融合。ALK重排导致ALK激酶和相关下游细胞信号通路结构性激活,如RAS-MAPK、PI3K-AKT和JAK-STAT,细胞异常增殖和生存。携带ALK重排的肿瘤生存依赖ALK信号。
一/二代ALK-TKIs
ALK重排的发生与腺癌、年龄较小、极少吸烟史相关。克唑替尼是首个在ALK重排NSCLC患者中进行评估的靶向治疗药物,最初作为MET抑制剂使用,但在筛选中发现也是有效的ALK和ROS1抑制剂。I/II期研究显示,对ALK重排NSCLC的ORR约60%,在2011获FDA批准,自此晚期NSCLC治疗全面走向向个体化治疗。随后III期研究表明,克唑替尼治疗ALK重排NSCLC疗效优于化疗。
与早期EGFR-TKIs相同,克唑替尼获得性耐药也很常见,多发生在1年内(中位PFS 7.7-10.9mo)。更有效的二代ALK-TKIs如赛瑞替尼、阿来替尼和布加替尼,最初用于克服克唑替尼耐药,对克唑替尼进展NSCLC具有活性,并因CNS穿透性改善而提高疗效,并取代克唑替尼成为晚期ALK-重排NSCLC一线治疗(III期研究证实阿来替尼疗效优于克唑替尼,12个月PFS为~65% vs ~45%,中位PFS 24-26mo)。
洛拉替尼
洛拉替尼是三代、选择性、高效ALK/ROS1-TKI,能克服早期ALK-TKIs获得性耐药,广谱对抗ALK激酶域耐药突变。鉴于ALK重排NSCLC的高CNS转移(60%-73%),故药物设计时已考虑如何减少洛拉替尼外排,增加CNS内积聚,I期研究证实4例患者脑脊液与血浆洛拉替尼平均比率0.75 ,表明洛拉替尼显著的CNS穿透性。全球II期研究证实,接受过至少一次ALK-TKI治疗的患者洛拉替尼的ORR为47%,颅内有效率63%,对二代ALK-TKI治疗后耐药的患者疗效更好,ORR和中位PFS分别为40%和6.9mo。应注意,洛拉替尼对二代ALK-TKIs耐药相关突变肿瘤的疗效更高,表明这些肿瘤仍依赖ALK信号。基于此,2018洛拉替尼加速获批治疗一线阿来替尼或赛瑞替尼进展的ALK重排NSCLC,或克唑替尼序贯至少一种其他ALK-TKI失败的NSCLC。
最近III期CROWN研究显示,洛拉替尼一线治疗明显优于克唑替尼,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72%,CNS进展时间延长(1年时患者生存96% vs 60%),2021年洛拉替尼获批治疗晚期ALK重排NSCLC,包括初治NSCLC。
转自:学术大使
编译:月下荷花
来源:肿瘤资讯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