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诉求,从基本功抓起:兼谈中国中东史学研究之路
2022/7/4 14:53:17 阅读:314 发布者:
【如何把握中国中东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第三次机遇”?三年前就已准确把握住!】
随手记录:
2022年7月4日上午,道远继续修改《古代阿拉伯史学文献提要丛书》第二卷《古代阿拉伯族谱学家及其著作提要》的书稿。9时左右,他修改到词条“伊本·哈兹姆(Ibn Hazm,994⁓1064)”,再次研究伊本·哈兹姆的生平。
常与真正的学术大师跨时空畅谈,是学者越来越靠近传世真学的有效途径。道远再次与伊本·哈兹姆畅谈之后,更加坚定了这样的信念:虽然目前中国学术界最流行的学问是“表子学问”(即填表领赏的学问),但没有强烈的传世诉求的中东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者成不了“21世纪中国的中东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大师”。
回想三年前,道远在《阿拉伯史学史之我见?》(李绍先、张前进主编:《阿拉伯国家形势报告(2018/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一文中感叹:“20世纪,中国学者错过了构建中国特色阿拉伯史学史研究体系的两次良机……21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可能等到了构建中国特色阿拉伯史学史研究体系的‘第三次机遇’……那么,中国特色的阿拉伯史学史研究之路在何方?我们的路在我们的脚下。我们畏惧不前,我们就只能原地踏步!我们勇往直前,我们就有了我们的路。”
三年后的今天,这个“体系”紧跟时代步伐,“升级”成了“中国特色的中东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但道远的研究依然集中于古代阿拉伯史学史。因为构建中国特色的中东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长远的目标,纯粹、努力、热情与专注地尽快完成《古代阿拉伯史学文献提要丛书》是探路之举。此举旨在强调中国特色的中东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中东史学文献基础之上。
实际上,我们很着急,渴望在明天一睁眼就能看到中国的中东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队伍昂首挺胸的站立在世界史学巅峰之上。但我们在短期内还做不到这一点。我们目前流行的大学教材中还误把伊本·赫勒敦(Ibn Khaldūn,1332-1406)的《历史绪论》等同于《阿拉伯人、异族人、柏柏尔人及其同时代最有权势者殷鉴集与始纪录》。但实际上,前者只是后者的绪论卷!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低级错误?显然是作者的文献功力不足所致。
中国特色的中东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之路不是用资金项目砸出来的,也不是在表格上填出来的,更不是用一顶又一顶虚有其表的“帽子”堆出来的,而是研究者老老实实地到一部又一部中东史学原典中摸索出来的!
记录者:梁道远【阿拉伯笔名:阿拉法特·隋尼(عرفات الصيني);自号:九杯居士;研究方向:中东史学史;求学简历: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2006级本科,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2010级硕士、世界史专业2014级博士;任职单位: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学术简历:《古代阿拉伯史学文献提要丛书》主编】
记录时间和地点:2022年7月4日11:59(九学斋)
转自:中东学术史研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