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深度好文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方法!

2022/6/30 9:35:39  阅读:298 发布者: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由于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精神存在,只有将其深刻的内涵以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才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从而形成文化情感,达到文化自信。在这一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赋予抽象的文化以具体形象,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
应用情境教学促进学生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人的情绪与情感的产生,是通过客观事物能否满足需要为中介,这种需要既有个人需要,也有社会需要。情绪与情感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本要素,而个人的情感又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它可以强化或削弱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化情感,是强化他们文化认知的基本条件。


(一)通过科学的情境设计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特质的感知


情境教学是当代教学实践中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教师的音像设计、语言应用等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其核心功能是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情感按照教学要求发生变化。这一过程是接受、反映、态度的连续过程。情感培育要求设定情感目标,这是情境教学的第一步,因为有了目标才有情境设计的方向,而目标的设计又必须从学情出发。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在心理特点上表现为精力充沛、进取心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辩证思维,喜欢独立思考、求新求异,但同时由于他们心智还不成熟、缺乏一定的知识积累,辨别能力还不够强、情绪容易波动。学生个体依据自身的价值判断对客观事物既会产生肯定性情感,又会产生否定性情感。从对文化的认知能力上讲,高中生已经对“文化”一词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也积累了不少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辨别能力,但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对多元文化的辩证认知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对一些打着“普世价值”招牌的文化缺少辨析能力。


要使学生对身处其中的文化有自信心,就必须让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肯定性情感。而文化的感染力内蕴在文化的特质之中,这种特质可以通过音像、语言得以展现,并通过这种展现对视觉、听觉的冲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情绪和情感。情境教学法在培育文化自信中的作用首先是通过音像的直观性解读文化内核,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进行多角度地展示,引导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进行分析比较,在分析比较中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自豪感、热爱感、信念感。


(二)通过设计形象性艺术性的情境美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肯定性情感


情境教学讲究知、情、意、行的一体化,因此情境的设计需要设计者有较深的情感知识与美学素养。


第一,情境设计要求形象逼真。这种逼真并不是再现实体的全部,而是一种按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抽象化的模拟形式,但这种模拟必须符合教学意图并给人以真实感觉。


第二,情境教学强调寓意深刻、内化于心。情绪与情感的生理机制十分复杂,但都是在一定的外在事物作用下引起。情境教学的场景要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它需要调动音、像、声多种要素,并进行有效整合,使其融为一体,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时,才能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接受状态,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因此情境教学材料的选择与环境的创设要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谐性、艺术性特征。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才能促进学生情感变化。


第三,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情感的情境设计应当充分展现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它依托声、音、像、景等诸种载体沁人肺腑,形成学生情感的愉悦与认同,从而产生道德感、荣誉感、价值感、追求感、信赖感。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对中国文化自信的情感目标,从这一目标出发设计出入心入脑的情境,是培育学生文化情感的有效手段。


比如,如何表现爱国主义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需要我们在多媒体情境设计中,展示现实生活中“国是一大家,家是最小国”的理念。我们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声、音、像设计出家与国交互辉映、其乐融融现实生活场景,同时还可以从日本侵华战争留下的累累白骨与今天的和平繁荣的声、音、像对比,使学生体会家国一体的深刻内蕴,从而为爱国主义教育打下基础。与此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还可以通过声、音、像的情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可以通过大漠风沙、铁骑烟尘展现岳飞“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沙场征战;也可以用南海波涛映衬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豪情;还可以用悲壮、坚定、自信的《国际歌》乐曲伴随方志敏烈士从容就义的画面,让学生讼读“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之真理。”


这种声、音、像浑然一体的情境会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对爱国主义精神产生崇敬、认同与守护的情感,并进一步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自信。


2
应用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层理解


探究式教学的特点是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参与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仅会引起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还会提升思维能力、认识能力。从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角度思考,思想政治课程中探究式教学方式的采用,有利于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对文化的认知和文化情感的建立。



(一)通过对文化内涵与特征的探究提升学生文化辨析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科学地提出问题,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出难易适度、逻辑合理、符合教学目的的问题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前提。


“文化”一词的内涵广泛,它包括人类活动的精神产品,而如何理解“人类精神活动产品”的内涵,需要通过对文化特征的探究,从个别到一般进行归纳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让学生收集与文化相关的探究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资料,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概括与总结。在各种资料的探究基础上,文化就变成了鲜活的、具体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艰涩难懂的文字。在较为深刻地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这种探究可以先从文学艺术入手,再联系经济政治制度提升政治认同。中国画的写意,欧洲油画的写实;中国二胡的低沉悠扬,欧洲钢琴的大气磅礴都蕴含了东西文化的不同风格与产生原因,以此为议题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中西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不同的根本原因,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通过这样的探究,可以将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教材紧密联系,使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辩证统一。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了对文化的理解,自然就会将自信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而形成政治认同。


(二)通过对中华文化历史的探究提升学生文化自尊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能让我们自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五千年文明的积淀。五千年来,它从殷、周时期的甲骨文到秦代的长城、兵马俑;从商代的“敬德保民”到宋、明时期的“理学”;从孔子的“大同世界”到今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孟子的“民贵君轻”到今天的“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切都是中国人民在世世代代社会实践中的创造,它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绵延不绝。中华文化既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又具有解决当今世界发展中问题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华文化为什么能绵延至今、而不像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古代文明那样“古”“今”分离的探究,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在这种认同上的自豪、自尊与自信。


(三)通过对近代中国文化进程的探究提升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在近代为什么会走向衰落?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分析是提振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充分认识中国近代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对中华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做到吸收精华、去其糟粕;未能对外来文化进行适合国情的创造性转化,只是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才使中国文化的发展进入曲折过程。找到了中华文化在近代衰退的原因,并通过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力为什么不断提升的探究,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作用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激励他们积极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3
应用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具体实例的前景、状况、内容的讨论,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全面分析,以达到提升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参与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文化自信培育中,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提升学生对各种文化的辨析、思维能力,选择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对提升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高中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目的性,但兴趣仍然是他们渴望了解某种事物、追求某种知识的动力。案例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是引起学生对某类知识感兴趣的重要因素。采用鲜活的、与中国文化正能量相联系的案例,激发学生对文化研究的兴趣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手段。当学生对与文化相关的知识形成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能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文化的自我探究和文化实践。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文化的价值


案例是指实例、范例、个例、实情、事实等客观状况,它是具体的,但这一具体的案例却蕴含着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多方面联系的道理。通过对这些隐藏在具体个案中的内在道理的分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影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表现为思想、信仰、道德、科学、文艺等诸种形式,同时还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选择人们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文化分析,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透视文化的内涵及其影响力。人们可以从“苏武牧羊”的案例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忠贞爱国精神;可以从“土尔扈特回归”的案例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中团结奋斗的和谐精神;可以从“南湖红船”中体会革命文化的理想信念;也可以从“小岗村”的故事中体会改革开放的时代内涵。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评价力


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矛盾的对立面一样,任何文化在长期的积淀的过程中都有正能量与负能量两种作用。这种两面性仅靠课堂讲授可能会使学生认识较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评判、无所适从。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就可以将学生的认识具体化、形象化,形成一种文化定力,最终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汶川地震中“某跑跑”的案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不仅有害社会,最终也必然伤及自身;“我爸是某某”的案例反映“官本位”的价值观,这种文化传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是应当剔除的封建文化糟粕,但它仍然如影随形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选择这些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评价力,又有利于使他们懂得建立文化自信需要对原有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必要。


4
通过活动教学培育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信念


文化作为精神产品不仅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还以各种文化产品表现出来。因此,要高中生建立文化自信,必须让他们多角度地观察、分析、领会文化内涵在生活中的表现。如果失去了社会文化资源的支撑,教科书中的概念就会成为虚化空洞的文字,既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文化情感,也不能使学生对文化概念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各种主题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



(一)以文物古迹参观为主题培育文化自豪感


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创造的各种文化,不仅保留在“经”、“史”、“子”、“集”等各种文化典籍中,还保存在祖国大地的各种文物、古迹之中。


由于历史相去久远,对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仅靠文字描述无法使人身临其境,如果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使学生在参观展览中将教材内容联系实物进行思考,就可能得出更形象、更有价值的认识,使枯燥的文字描述变成立体思维,产生新的观念。这就是为什么要“让收藏在故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原因。让学生在传统追溯中建立文化自信,需要教师合理引导。


课外实践的教学设计应当把握好“老师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感受”、“交流平台互相触动”三大原则。教师重点引导是指教师对主题与主线予以提示,但这种提示只是问题导向,而不能越俎代庖,限制学生的思维扩散;学生自主感受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要设计硬指标、硬要求,只是设一、二个提示式的议题供学生选择,而留下更多的内容由学生自主感受;交流平台互相触动是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或结束后专门设计互动交流,由学生畅谈感受,并设计特定议题进行辩论赛,在各种观念碰撞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外活动内容的感悟,便于养成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善于抓本质的思维方式。


比如,我们去参观“秦代兵马俑”,可以设计“秦代的铜车马为什么是文化,它的内涵是什么”的议题,通过这样的议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化内涵以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辩证关系的理解。我们还可以设计“你对秦代铜车马上武士印象”的议题,此议题主要是通过实物让学生理解古代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以及这种审美观形成的原因。为了激发学生对东西方不同文化的辨析力,可以设计“秦兵马俑的武士形象与古希腊雕塑中青铜武士像对比”议题,从东西方的审美差异入手,让学生讨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产生背景以及对民族性格、民族发展的影响,并从今天东西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习惯进行文化论证,还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上以“你更喜欢谁”为议题来吸引学生讨论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从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二)以当代中国发展成就为主题培育文化自信心


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当代中国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当代中国青年需要确立的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当代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当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中国发展历程有清晰的认识之后,就能促进他们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复兴之路”为主题,带领学生采用参观、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并组织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形成一定的理论观点,然后配以音像资料进行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赛等形式对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发展规律、当代特征等问题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展示和探究,使高中学生真正体会“厉害了,我的国!”。我们还可以以“奋斗与梦想”为主题,组织学生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畅谈自己怎样在追求民族复兴的梦想中实现人生价值,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复兴相联系,建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信念。


(三)以参加志愿者活动为主题培育文化实践观


培育高中生的文化自信除了课堂教学的理论学习、课外实践的直接感受外,还需要学生自身的身体力行,才能使感性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来实现,因为只有在共同的精神家园中,人们才会产生相似的思维方式和价值选择,形成对共同文化的认同与尊崇,进而产生文化自信。”社会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我们可以根据传统节日设计特定主题的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参与。


比如,端午节我们可以以“志愿者”为主题,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社会调查,为生活贫困的老人捐钱送物。当学生们为处于困境中的人奉上鲜美的粽子以示同乐之时,受赠者抱以感激的笑容与热情的语言,会使许多同学体会到什么是“仁爱”之心,什么是团结互助之情。中秋佳节,我们可以以“共赏明月、同庆丰收”为主题,组织学生与社区居民,共话中秋内涵与各种习俗,使学生在欢快的笑声中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文情怀。我们还可以不定期地组织以“家文化”为议题的讲评活动,让学生坐在一起畅谈对家文化的理解与感恩之心的表现。当学生在节假日为年迈的长者奉上可口的早餐,打一盆温暖的洗脚水时,在这种身体力行的体验中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已渗入心灵。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