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这个低调的省城,靠一所 985 翻身

2022/6/29 9:43:13  阅读:159 发布者:

挨过枪子的开国少将,李德生,为合肥做了一个最重要的决定。

 

他不会知道,50 年之后,这将被人们津津乐道为合肥最成功的长线投资。

 

「科里科气」,是现任市委书记虞爱华对合肥最爱用的形容词。「科」是「科技」,更是「中科大」

 

2020 年,全球经济都因疫情陷入停摆,但合肥却在这一年迈入「万亿俱乐部」

 

全国的聚光灯,一下子打到了这个曾经没什么存在感的城市。

 

深圳市原副市长,「大湾区」设计者,唐杰发出感叹:「从合肥看到了深圳的影子。」

 

无锡在「十四五」期间将建设太湖湾科创带,赴外首选的考察地就在合肥,其次是上海、南京、杭州等地。

 

《湖北日报》记者也曾奔赴合肥、深圳、东莞三地,发出湖北之问:「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湖北差距在哪里?」
科教大省不等于科教强省,创新资源并不等于创新优势。合肥有中科大,其他省会城市也不乏充足的科教资源。
所以,为什么是合肥?
|合肥

「为科学家省吃俭用,合肥是有传统的」
60 亿,我们自己掏的,要干就干世界级!为科学家省吃俭用,合肥可是有传统的哟!」
虞爱华的一席话,引得众人会心一笑。
作为全国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投入超 60 亿元。2020 年,合肥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 14% ,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一。
|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聚变堆园区
而虞爱华所言的传统,正是合肥当年不遗余力地留住了中科大。
中科大在选址时,合肥并不是首选。
湖北沙市有科学院的干校,赴河南的选址小组带着中央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给河南省的亲笔信。但这两地对中科大的到来并不积极。
选址正四处碰壁时,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主动迎接。中央便指定中科大战略疏教到安徽省安庆市
1969 年的 12 月,中科大开始迁入安庆,落户地址在马山党校。
一幢三层小楼和一间食堂,总共有七八十间房。房子没有门窗,自来水不通,吃水要过一条沟到对面山上去挑。
这么苦的条件,大部分师生是不愿意留在安庆的。很多人受不了,调回了北京。
1970 年元旦,传来科学院要把中科大管辖权全部交给安徽省的消息。师生们是不满和担忧的。近代物理系的 28 位同学,连夜乘卡车从白湖农场赶到合肥火车站,要请愿阻止科学院代表团签署中科大下放安徽的协议
李德生再次出面,决意将中科大留在安徽。当即将合肥师范学院迁到了芜湖,将其校址和银行干校的房子留给中科大办学。中科大,这才落脚合肥。
为了让中国科大舒心安家,合肥为中科大提供了安徽省第一条「温暖专线」,让其成为彼时南方唯一有暖气的高校
在合肥,中国科大还是最高级别的供电保障单位。市政府都可以停电,但学校不能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科大至此留在合肥,在未来的 50 年里,成为了合肥人的骄傲。
合肥目前拥有的多个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多依托于中科大。


合肥市前市长凌云曾撰文用「倾城之恋」来比拟合肥和中科大的「半世情缘」。这篇文章是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官方公众号上为数不多的 10w+。

没有产业,科教资源是不会自动转化的
1978 年,那场被称为迎来「科学的春天」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全国 1200 多项的科技成果,安徽省就占到了两百多项。「这让当时的安徽省的领导被震撼和鼓舞到了。」
但孙金龙知道,合肥如果没有工业基础和产业支撑,科教资源是不会自动转化的
真正打好合肥手中王牌的人,出现了。
孙金龙,1962 年生,湖北钟祥人。1978 年在武汉地质学院(现在的中国地质大学)学习探矿工程系勘探掘进专业,随后在北京研究生院硕士毕业。1995 年,调入团中央工作,2001 年成为团中央常务书记,跻身副部级行列。那一年孙金龙才 39 岁。在团中央的这几年,孙金龙还先后在南开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在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博士学位。
2003 年,转任安徽省常委省、政法委书记;2005 年,任合肥市委书记。
每一个合肥人,都不会忘记孙金龙的三大规划:大拆违、大建设、大招商
2005 年 7 月 4 日,合肥正式展开了一场集中的拆违大战。这一日被本地媒体称为「载入城建史册的日子」。
做出这个决策并不容易。在最后一次决策「拆还是不拆」的常委会上,孙金龙坦言自己三天三夜没睡好觉。
拆违这项合肥「洗脸工程」还未落幕,孙金龙就立马在 12 月组织了 453 支招商小分队,分赴全国各地招商引资。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孙金龙认为就当时的合肥,投资是唯一的出路。2005 年,合肥投资增速 37%,总额达到 500亿。
孙金龙在主政合肥的第二年,提出「工业立市」的战略,市里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促进工业投资。
2006 年,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成立。
2007 年,长虹、美的、欧力等企业先后在合肥投产。
2008 年,引进京东方,是合肥发展历史上一次里程碑事件。突破在于,政府在政策性支持之外,还直接拿出钱来参与项目建设
合肥承诺,京东方 6 代线项目计划总投资 175 亿元,其中 90 亿由政府保底,85亿由银行贷款,政府提供担保。而合肥当时的财政收入不过两三百亿。
彼时的京东方,在人们眼中是「烧钱机器」和「圈钱厚脸皮」。为了支持京东方,合肥停了正在兴建的地铁。这次引进,没少受争议。
|京东方,全球每卖 8 台笔记本,就有1台来自合肥
此时的合肥,还押对了另一个没什么人看好的「未来」。
据合肥当地媒体报道: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毕业的潘建伟院士2009 年决定带着他的团队成立国内第一家量子通信产业化公司,时任合肥高新区领导当即拍板:「你来吧,这里没有质疑」
从事量子科学研究的中科大教授陆朝阳,对合肥如此支持量子科学表示过感激。25 年前量子科学尚属冷门学科,不被看好,甚至有人认为是伪科学,但合肥一直以宽容的态度提供支持。
潘建伟也在多个场合表示:「量子通信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每一步都离不开合肥的大力支持,是合肥的环境以及决策者的眼光,促进了量子通信的发展。」
合肥某政府官员曾向记者介绍,政府做这些事时几乎看不到曙光,但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从未断过,如支持潘建伟院士出国、回国做出成果后支持转化等等。
合肥的这种信心和耐心,对中科大的科学家们还是京东方、蔚来这些公司而言,都是最珍贵的
|密布了 20 多家量子科技企业的量子大道
合肥一路高歌猛进的大动作,在数年之后看到回报
京东方作为拥有顶尖技术的半导体显示产业龙头企业,为合肥带动和集聚了上下游的数百家配套企业。
有中科大为孵化源头的量子信息产业,让合肥一跃成为「中国量子之都」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曾就此报道过合肥,称其为一个「以芝麻饼和豆腐出名的城市」,已经「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一席之地」

城校共生,互相成就
中科大副校长陈晓剑,自 1978 年考入中科大后,一直留校工作。
见证合肥和中科大共同发展的他,认为在历史的磨合中,两者形成了「某种自洽,互相成就」
合肥十亿、上百亿投钱建设大科学装置等前沿平台,帮助科学家降低科研成本,提供科研便利,吸引促进了人才的聚集。
而科研人才的汇聚,对当地产业的影响是直接且深刻的。
「京东方后来就发现,很多原理上的问题和诊断,在合肥本地这些高校中就可以得到解决或牵线引荐。」
蔚来和中科大已达成战略合作,这不仅助推中科大在人工智能、新能源体系等相关成果转化,也为蔚来提供了高端人才支持。
2012 年,合肥与中科大的联谊更进一步。
通过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和中科大确立了高频的互动机制:联席会议、政府与学校的互访、产业之间的联系对接等。
不得不提一下,其中的常态互派挂职机制
合肥从各个政府部门抽调骨干力量前去中科大先研院挂职服务,要求至少三年以上,部分人员甚至干到了六七年。
挂职期间,政府干部们参与收益归属、人员薪资待遇等制度的建立、梳理科研人员专利成果、对接市场需求等。

深入科研第一线,合肥就此摸索出了一套「打通知识走向市场」的经验。
据官网介绍,先研院目前已建设联合实验室 58 家,累计引进各类人才 678 人,累计孵化企业 254 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44 家,已申请专利 223 项。
不仅是政府干部走进高校,高校的教授们也走进政府部门
2021 年 4 月,26 名来自中科院合肥物质院、中国科大、合工大等在肥高校院所的教授副教授,分别挂职合肥市直有关单位、开发区等领导班子。

教授挂职,是让「对策变政策、文章变文件、谋划变规划」,更好助力合肥发展。
|中科大先研院在刚刚过去的 2021 年,合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同意设立每年的 9 月 20 日为「合肥科技日」
这一天,不仅是合肥国家实验室揭牌日,也正是中科大的建校日
春节前夕,合肥再传来好消息: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创造 833 公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传输距离新世界纪录
不得不承认,一个面向全球的科创名城,正在冉冉升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