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教材强调学术语篇体裁的特殊性,重点介绍某一特定学术体裁的语言要点和表达规范。(1)关注学术语篇中的重要体裁——期刊论文,旨在引导学生熟悉期刊论文的篇章语步,掌握摘要、引言、方法、讨论和结论等部分的写作方法。既可能考察跨学科论文写作的共性,也可能指导某一小类如应用语言学的论文写作。期刊论文的体裁特征也可能成为学术英语教材专注的对象,铺垫学术期刊整体撰写能力的提升,如集中于期刊论文中文献综述的部分(吴炜、吕燕彬,2013)。(2)关注各类语篇体裁,包括毕业论文、内部报告、项目申请、学术专利、学术报道和学术信函等。(3)关注基于特定学术场景的语篇体裁,例如如何参与课堂讨论、组织会议发言、进行海报展示(王慧莉等,2015)。
一些教材强调学术英语不是单纯的语言表达和二维文本,而是体现了一种思维过程。(1)关注批判性思维。学术交流体现了在众多观点中明辨立场,进行不断反思的过程(王雨磊,2017)。(2)关注坚持不懈的成长型思维。学术交流意味着勇于挑战、乐于成长的实践过程。实践者一方面需要保持终身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则需要讲究实现快速成长的有效策略,例如在面临巨大发表压力的情况下实现有效投稿。(3)关注积极主动的合作型思维。学术行为不是孤独的求索,而应积极从同行、同事、学生、编辑、审稿人或读者当中获取反馈意见、寻求支持或建立学术合作(张科宏,2015)。这类教材可以成为很好的教辅用书,为学生提供指引。
通过观察和对比五年内和十年内的学术英语教材,我们发现,近期出版的学术英语教材涌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是教材开发呈现校本特色。一直以来,中国的学术英语课堂采用了很多国外教材,国外专家编写的教材在目标定位、整体框架、模块设计、主题选择和练习编排等方面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但是,由于并非专为中国英语学习者编写,没有参照我国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有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国内的实际教学需要,“适切性不足”(宁大利,2019:91)。目前国内一线英语教师作为编写者的作用越来越强,一线英语教师能够直接观察学生群体,分析他们的学术交流需求,批判性地审视教学材料,并及时接收学习者的反馈(Swales,2009),从而编撰出充分考虑国情和适合校本学情的学术英语教材。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学术英语教学团队结合本校实际,出版了《能源学术英语综合教程》(赵秀凤,2020),旨在提升能源学科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帮助其逐渐过渡到使用英语学习能源领域的专业课程。又如中国林业大学学术英语教学团队编写的《农林学科英语》(蔡基刚、李芝,2019)适用于农林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为从事农林相关行业工作的科技人员做好初步的语言准备。
二是教材内容注重多维度能力融合。一些教材重视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将学术思维、体裁特征、语言使用等多个方面加以融合,力图呈现给学习者一个学术英语的有机整体。比如,蔡基刚(2016)编写的《学术英语(理工)》基于以“结果为导向”的编写理念,整合学术体裁、学术素养、读写技能、思辨能力几条主线,为我国高校人才的学术英语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资源。再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团队编写的《研究生学术英语读写教程》(高原等,2019)围绕学科与专业内容,结合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学术期刊的体裁特征,同时将学术英语阅读技能和学术英语写作技能贯穿全书,以期全面提高学生学术表达的规范性。该教材认为学术英语教学应该是系统的、持续的、战略性的工程,强调唯有系统性地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才能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
三是教材资源形式立体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术英语教材呈现出多模态立体互动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术英语教材致力于打造纸质平面课本和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相结合的立体化系统。开发配套丰富的微课和慕课资源,建构多渠道的信息传播,充分实现学习的便捷性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纸质教材善于完整呈现知识体系;线上资源则利于检索,可以反复使用、随时互动,实现即时评估(朱琳等,2021)。目前,很多学术英语教学团队都在摸索线上与线下相互交叉、彼此配合的立体化教学思路,为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和混合式学习创造可能(徐鹰、钟书能,2019)。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多年学术英语教学经验和教材编写的基础上,打造慕课《英文期刊论文发表——通往国际学术舞台的阶梯》,对国际发表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和投稿发表等方面给予较为全面的讲解。
随着学术英语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材编写需要满足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学术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较为匮乏,缺少系统性,实践经验未能及时总结,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于学术英语均未达成一致的认识,教材编写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学术英语教材的质量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定位与理念不明。整体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目前市场上的学术英语教材较为混杂。学术英语的概念不清,由此导致书名和内容不相一致,以学术英语为题却主要涵盖通用英语(廖雷朝、蔡基刚,2017),比如在体裁方面重点讲解记叙文如何写作,或者在主题方面从通用角度探讨家庭、阅读、自信等日常话题。目标学习者的定位含糊。一本教材可能同时面向本、硕、博多个学习阶段,读者群体过于宽泛,无法起到具有针对性并切合特定对象学习规律的具体指导(沈忆文、朱梅萍,2011)。教材编写的理念不明。很多教材缺少统领全书的编写理念,似乎只是学术文本的集合。或者所涉内容过于繁杂,试图囊括听力、写作、笔译、口译、演讲、文化等众多方面,表面上面面俱到,却很难起到真正有效的指导。
二是教学材料与任务的真实性不足。真实性是教材编写重要的标准之一(Siegel,2014),学术英语教学强调教授配合真实学术场景的语言使用,以提升学术场景中的语言交流能力为根本目标,尤其重视语言材料和任务设计是否真实自然(Caplan,2019;McCulloch,2013)。然而,由于英语教师学科知识普遍不足,材料来源信息有限,学术文本难易的判断力有待提高,在为教学目的简写或改编材料时难免改变原文风格,混淆语域,破坏语篇布局的完整性,比如随意摘取而破坏学术语篇特别注重的逻辑发展完整性的选材方式。部分教材对学术场景典型真实任务的认识存在偏差(淳柳等,2021),比如在训练学术阅读的教材中,多处出现与学术场景任务不符的散文文体,或者在训练如何引证的技能时采用完全缺失引用的文本。目前看来,寻找“完美语篇”(Swales,2009:5)是学术英语教师和教材编者面临的巨大困境。
三是教学评测的指导不明。学术英语教学改革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更是整体课堂生态的变革(Guerrettaz & Johnston,2013),必将带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练习形式和测评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但是,多数学术英语教材实际操作性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教材编写者将精力首要投放到文字材料的筛选上,往往忽视教材对其它教学环节特别是评测环节的指导。例如,很多学术英语教材的任务设计存在明显的应试倾向(蔡基刚,2011),与学术英语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实际使用为目的的教学思路大相径庭,呼应部分学校教授学术英语而考查通用英语的无奈现状。学术英语教材中有关测评方案的指导至关重要,是学术英语教材开发工作中不可分割的关键构成。但是目前很多学术英语教材追求教学材料的发掘甚至学术篇章的堆砌,很少对学术英语的测评工作给出可供参考的指导(丁研,2016),造成了教-学-测的脱节,无法对教学产生很好的反拨作用。
四是技能与育人的融合有待加强。学术英语教材多注重学术取向,致力于传授知识而非从人本主义角度关注学习者作为个体的成长历程(张文红、王莹,2021)。然而学术英语不仅应关心学习者将来能用语言做什么,更应关照他们通过语言学习成为什么样的人(Belcher & Lukkarila,2011),即学术英语的工具性和向善追求并不矛盾。学术英语教师在交代语言工具性的过程中,应注意渗透科技伦理意识,包括科技工作者应该恪守的价值观念,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遵循的行为规范(高原,2020)。新一轮英语教学改革虽然倡导科学素质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文素质的发展可以缺失。科学研究需要人文关怀,科学哲学和科学伦理思想的渗透有助于培育具有知识广度和思想深度的和谐发展的全人,推动他们成长为国际舞台上真正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