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道理,被父母不断翻来覆去灌输给孩子,也会变成一种语言“暴力”。
孩子犯错,家长适当地讲道理,并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如若,你整天不停地说教讲道理,对于孩子来说,那绝对就是灾难。
教育家卢梭认为,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当孩子面对一件错误的时候,家长一味地与之较劲,逼迫孩子听话,跟他们讲关于这件事是否错了的道理。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将孩子推到了我们的对立面。
对孩子一次次的苛刻,就等于让孩子一次次地自我否定,那种孤独无肋,只会加深孩子的痛苦,让孩子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其实,讲道理也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如果只有一方单向的输出,而另一方毫无机会开口,那就成为了一种压迫,甚至是命令。
同样,教育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不停的和孩子讲大道理,却从不听取孩子内心的意见与想法,那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伤害。
不单单是孩子,就算是成年人,面对身边一个不但不愿听自己意愿,反而喋喋不休“教训”你的人,也会感到是一种伤害和不尊重。
所以说,父母如果不顾虑孩子当下的情绪,不断和孩子讲道理,无异于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我们是不是经常会这样说:
“为什么我跟你讲了那么多遍,那么多道理你就是不听?”
“你怎么这么不讲理,怎么说都不管用!”
“为什么我说的这些话你就是听不进去?!”
是呀,不讲理的孩子,父母为何还总是不厌其烦的给孩子讲道理呢?
就是为了孩子能够具备正确的认知呀!
但是,教育从来不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而是一个让孩子体会的过程。
卢梭曾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到: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对于孩子来说,枯燥乏味的道理远不及多彩的世界有趣,他又怎会听得进去呢?
再者,孩子一般是用直觉来感受世界,需要深入理解。
剖析的道理,又怎么能奢望孩子能够很好的了解呢?
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本就和成年人不一致,有着一定的差距,成年人通过经验总结出来的道理,很多时候孩子并不能理解。
有心理学研究表示:
“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
一个人能够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
成年人是这样,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父母要想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就要身体力行。
有句话说的好,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应该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的标杆,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模仿对象,那么即使对孩子讲再多的大道理,往往都收效甚微。
所以,教育孩子,如果只讲道理,很多时候是无效的,而最有效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重于身教。
让孩子深切体会到其中的道理,远比你不停地讲道理要好。
这才是情商高的父母要做的事。
高层次父母善用方法:
你可能会说:
“作为父母,难道就不跟孩子讲道理,不教他做人的准则了吗?”
我们之所以跟孩子“讲道理”,是希望他能按正确的方法行事,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有良好的品德不走弯路。
但其实,想要孩子做出好的行为,有很多种方法。
而讲道理,却是下下策。
我们可以试着做这两件事:
1. 遵循准则
不管在亲子关系还是亲密关系中,我们想要维持好这段关系,都可以遵循一条准则:
我希望你做出改变,是因为我希望你爱我,而不是因为你是错的。
比如孩子把水洒了一地,你用道理教育他,其实就是告诉他:你这么做是错的。
谁都不爱被指责和受打击,包括孩子。
但如果你说:
“你把水洒地上,等下我会滑倒的。
而且我要拖地,我会很累,胳膊好疼。”
孩子愿意改变,是因为他爱你,而不是因为他错了。
只有试图让孩子心中有父母,孩子心中才能装下父母;
只有感受到父母是在爱中管教自己,所有的管教行为都是因为爱,是为了自己未来的成长,管教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2. 还有就是:夸孩子。
人人都不爱被指责、挑错,但人人都爱被赞扬和鼓励。
尤其是孩子,他希望被父母认可,被父母接纳,被父母赞扬。
当然,我们所说的“夸”,不是无根据地夸,瞎夸乱夸(比如“你真好”“你真棒”这类建议少用),那会让孩子过分依赖表扬。
我们夸孩子,得有技巧。
有一个夸赞模型是:FFC模型——fact事实、feeling感觉、compare比较。
比如孩子不爱做家务,自己的东西也不收拾,你说了无数遍都不改。
那么,你不妨放弃唠叨,收起脾气,仔细观察。
观察什么?
观察孩子在这一方面的优点。
哪怕他只是把纸屑扔进了垃圾桶,你也抓住机会夸:
事实:我都没提醒你就把纸扔进垃圾桶了。
感觉:这让我很欣慰,而且看到地面保持干净,我真的很开心。
比较:你看你扔得多准,比以往都准呢(和他自己比)。
相信我,这些话语会让你的孩子慢慢改变,做出更多符合你期待的行为。
这种方法,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适用。
比如孩子做作业拖拉,那他总有没拖拉的时候吧?
或者即便拖拉,他的作业里总有做得好的部分吧?
哪怕是一个字,或者他某一刻的态度,我们都可以用赞扬的方式激励他朝好的方向前进。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话:
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责备使人退缩,鼓励使人前进。
抛去“讲道理”,从孩子身上发现亮点,找出优点,每天拼命夸他、鼓励他。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教育,但层次高的父母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做这4件事:
1、不当着孩子的面抱怨生活的苦
鑫鑫爸爸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主管,混了这么多年,终于成为了一个小领导。
但是在家里鑫鑫从来感觉不到爸爸临危不变的处事能力和说话高超的技巧。
鑫鑫说,每次爸爸回家,都是抱怨自己工作多么辛苦,心累,手底下的人多么划水,部门的业绩目标又要黄了,月底报告该怎么写......
心情不好,连带着鑫鑫在家里也学会了抱怨,说自己作业好多,老师好严厉,今天打扫卫生又轮到自己值日了......
鑫鑫爸爸听到儿子这样抱怨,马上火气上来,提着儿子就去罚站。
一边瘫在沙发上一边生气的对儿子说:“你有什么累的,每天除了念点书,除了吃就是睡,你再累能有我累吗?
我还要挣钱养家,还要操心你这个混账小子,你这点分数什么时候才能提上来?给你花那么多补习费都白费了。”
鑫鑫站在墙角,默不作声。
妈妈回家,提着菜就开始准备做饭,一边做一边开始抱怨摔东西,自己天天上班辛苦,回家还要做饭。
天天父子俩像大爷一样,只知道张嘴,不知道干活。
刚说完,儿子和老公又开始抱怨起来,说自己是多么辛苦......
每天回家都上演一出抱怨的连环戏。
爸爸抱怨完,儿子抱怨,儿子抱怨完,妈妈开始抱怨。
妈妈抱怨完,父子俩又开始抱怨。
......
爱抱怨的父母,孩子也开始学会肆无忌惮的抱怨。
抱怨完又怎么样,该做的事情一样不能落,反而在家里慢慢形成了抱怨的风气。
影响家庭和睦,影响孩子健康的成长氛围。
抱怨的人生很难获得幸福感,即使你已经有很好的生活。
高层次的父母,不会让自己辛苦经营的幸福家庭败在了自己无聊又无用的抱怨上。
更加不会在孩子和家人的面前,怨天尤人。
2、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每个人在童年时光,应该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父母在自己面前吵架的场景。
当时的心情是不安的、恐惧的、伤心的、复杂的。
曾经在一条帖子上,看到一个网友这样的分享。
她说自己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曾经教的孩子中遇到过这样的一个情况:一个小男孩,拉着老师询问:“老师,在五楼跳下去会不会摔死。”
老师很惊讶的问小男孩:“你为什么这样问呢,不管几楼,跳下去都是有危险的呀!”
小男孩默默的扣着手指说道:“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经常会说要死一起从五楼跳下去。要是他们死了,我也和他们一起死掉,这样就不会留下我一个人了。”
听着小男孩冷静的回答,此时老师已经开始冒起了冷汗。
赶紧安慰孩子:“爸爸妈妈都是那么爱你,都是一时吵架的气话,永远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哦。”
孩子无法理解亲密的人之间为什么要用最恶毒的语言伤害对方、用最可怕的语言诅咒对方。
低层次的父母总是喜欢用自己的坏情绪伤害孩子,高层次的父母会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引领孩子。
每对父母都不是刚开始就能做到高层次的教养,更多的是在后天的教养中不断学习进步,找到平衡自己和孩子的最佳方式。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