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到底追的是什么?│北大博士500天亲历,《孤岛狂欢》揭开“饭圈”面纱
2022/6/21 14:02:51 阅读:273 发布者:
在我国,偶像、歌手、演员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些在荧幕上光鲜亮丽的人物可以统称为明星。大多数情况下,明星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当专业技能达到一定水准后,明星很自然地就会成为“大众情人”。偶像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们选择主动承担“大众情人”的身份,按照粉丝的意愿和偏好来演绎“大众情人”的角色。比如,偶像会和女艺人保持距离,满足“女友粉”跟偶像恋爱的幻觉。偶像也会按照粉丝的期许全面进步,满足“事业粉”对成功的幻想。在“事业粉”看来,偶像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偶像还会展现自己的成长和突破,满足“亲妈粉”的养成幻想。总而言之,粉丝最在乎的并不是偶像的专业技能,而是能否和偶像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带有幻想性质的亲密关系。这种对亲密关系的幻想可以分为角色幻想、性别幻想、关系幻想,各种幻想之间的差别直接体现为情感的差异。粉丝所幻想的亲密关系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在每一位粉丝眼中,偶像呈现出的是不同的面貌。但是,不同的粉丝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共同点,粉丝们非常容易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认同感,形成养成感。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出现后,粉丝和偶像之间有了直接互动的渠道,偶像会主动分享生活,粉丝也会采用私信、评论等方式和偶像对话,原本私密的偶像之间的交流也会在公共社交平台进行。这给粉丝的亲密关系幻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可以对自己和偶像之间的亲密关系进行角色幻想(“女友粉”角度),又可以对偶像之间的亲密关系进行关系幻想(CP粉或团粉)。那微博这类社交媒体是如何拉近偶像和粉丝之间的距离的呢?按照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微博本质上给偶像创造了一个中台空间,这个地带促成了传统的后区和前区行为分界线的移动,给偶像表演提供了施展空间。中台空间是一个灰色地带,在这一空间的呈现既具有公共性,又具有表演型私密性。在粉丝看来,偶像呈现了私密生活,然而,这只是偶像及其经纪公司精心设计的中台表现。偶像往往会在中台展示带有萌点、接地气的人设,如电竞男孩、二次元、小迷糊、邻家女孩等,这些“扮演型”人物设定拉近了偶像和粉丝之间的心理距离。同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亲密关系一样,粉丝喜欢一名偶像,首先要了解这名偶像“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偶像会需要人设。人设就像是偶像戴着的有象征性作用的面具。很多时候,为了扮演一名优秀的偶像,偶像本人会失去做自己的权利。一方面,人设会帮助偶像在粉丝的心中塑造某种特定类型的形象;另一方面,粉丝在审视偶像的时候也会打开“粉丝滤镜”,选择性地关注偶像的言行并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解读。除了“完美人设”带来的亲密关系幻想,迷恋偶像还会带来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陪伴偶像一路成长,最终偶像事业有成,这会给粉丝带来一种梦想成真的陪伴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成就感。在粉丝看来,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偶像形象的塑造,二是粉丝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三是粉丝对圈层的价值贡献。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明星意味着距离感和神秘感。而互联网去中心化、碎片化、互动性的特征消解了明星和粉丝之间的权力等级,粉丝开始拥有更多与明星平视的机会。近年来,在网络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当明星陷入形象危机的时候,粉丝们往往是最早为偶像辩护的人,他们会在网上不遗余力地支持自己的偶像,四处找寻证据为偶像辩护,这种行为有组织、有纪律、成体系。在面临公关危机时,明星的经纪公司还会和核心粉丝商议公关策略。当偶像近期有活动和作品时,粉丝会自发组成宣传团队,经纪公司和粉丝之间是合作关系,双方事先商议词条,后在粉丝宣传和公司运营的合力下将其送上热搜。由此可见,粉丝在网络中的话语权正在逐步提高,他们不单是一个有规模、有组织、有行动力的群体,还具有宣发和澄清谣言的重要作用,粉丝运营也成为娱乐公司重要的工作职能。粉丝话语权的提高意味着粉丝的意见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为了让粉丝持续地为偶像“买单”,偶像的人设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与偶像的互动和交流中,粉丝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取向对偶像的人设不断地进行修改、挪移和选择。定期自拍和新鲜的vlog是偶像维持新鲜度和塑造新人设的重要手段,是偶像企图在满足粉丝需求的基础上吸引新粉。在现实中,粉丝的意见往往对经纪公司有着不小的影响力。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卡普曼提出“戏剧三角形”理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是拯救者、受害者和迫害者。
粉丝认为,自己长期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而偶像作为受害者长期被经纪公司迫害。在饭圈中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粉丝们普遍认为经纪公司对自家的偶像不好,存在宣发消极怠工、妆发不过关、不会拉资源等不负责任的行为。点开艺人工作室的官方微博,下方评论几乎都是粉丝的各种意见,包括妆发、造型、摄影角度、经纪资源等。“维权”成为粉丝常见的诉求,但维权对象却是和偶像利益共生的经纪公司。这一奇怪的现象不禁让人生疑,经纪公司真的会经常虐待艺人吗?实际上,艺人作为团队中的灵魂人物拥有较高话语权。这种话语权会随着艺人咖位的提升而逐渐提升。也就是说,越是当红的艺人,在经纪公司就越有议价能力,因此被公司欺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几乎每一个粉丝社群都会有自家偶像被打压、被欺侮的感觉呢?这是因为,在养成系偶像的粉丝看来,自己在现实世界中追随着偶像的脚步,在精神上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守护者”。在拯救偶像的过程中,粉丝觉得自己实现了自我价值,一方面保护了“处于劣势”的偶像,另一方面敢于站出来同非正义势力做斗争并表达合理诉求。粉丝社群的建设、粉丝圈层的各色组织、粉丝的内容输出,都需要粉丝作为主要生产者用心深耕。粉丝个体在圈层中的贡献可以直接转化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参与式观察研究发现,粉丝会为自己在圈子中的贡献感到骄傲,部分粉丝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就会直言自己属于某组织、自己参与过某次应援。值得注意的是,以年轻女性为主体的粉丝群体改变了凝视关系。以往,女性常常处于被凝视的位置,幻想明星爱上自己。当下,更多的女性保持着主动付出、积极欣赏美好面孔而凝视男性的心态。女性粉丝的这种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女性自我赋权的一种,也可以说是当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标志。
在对偶像形象进行凝视的过程中,粉丝所看到的很大程度上是理想中的自我。一方面,偶像的进步能够带给粉丝养成的陪伴感;另一方面,偶像的不断努力也会影响粉丝自己的生活态度。粉丝会将自我的经历和偶像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创造专属于自己和偶像之间的共鸣。从某种程度来说,粉丝对偶像的迷恋其实是一种对想象中的、理想中的“我”的迷恋。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W. 温尼科特提出了“过渡性客体”的概念。温尼科特认为,内部的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有着一个经验的中间区域,并且“内在现实和外部生活都促成了这个区域的形成”。基于对儿童日常行为的观察,在“过渡性客体”的基础上,哈灵顿和比尔比在1995年提出了“过渡性领域”的概念,指的是自我和客体之间在一个中间领域的情感纽带。在自我与外部通过“过渡性客体”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步认识到“过渡性领域”是一个安全的地带,虽然这个地带并不完全现实,却能够为自身提供稳定的安全感,甚至有的时候会成为应对焦虑的策略。一方面,在自我和外部的沟通中以偶像为缓冲领域。在粉丝社群内社交的过程中,偶像是一个安全的过渡性领域话题,能够提供稳定充足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在粉丝进行亲密关系幻想的过程中,内在现实与外部生活形成稳定连接。粉丝定向解读偶像的人设与行为,再融合自身幻想,创建了彼此各异的过渡性领域。偶像是粉丝在现实生活的一种精神补充,从这个意义来理解,偶像就好比人们小时候用以获得安全感的玩具熊。玩具熊是现实世界提供的,可能很多孩子拥有外形相似的玩具熊,但是每一个玩具熊所起到的作用、被赋予的意义是不同的——有的充当了孩子的玩伴,有的则给孩子以安全感。总而言之,偶像最大的魅力在于粉丝各自赋予偶像的意义。以上三个层面的剖析大致描绘出了粉丝行为的心理动因,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粉丝文化的发生和运行机制。
◆ 作者简介
李彤,女,1997年出生,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网络传播。致力于探索青年亚文化,研判青年群体的思潮变化,多年来以参与式观察法活跃于粉丝社群。发表《“饭圈”治理的平台责任:内涵、边界与监督》等多篇论文。并于时政杂志《廉政瞭望》发表国际时评十余篇,以青年视角展望世界。
◆ 专家推荐
粉丝文化研究为我们揭开了“饭圈”的面纱,书中展现了饭圈的科层化设置和专业化管理,解读了粉丝以“爱”为名的动员和规训。了解青年文化是把脉青年思潮的前提,《孤岛狂欢》为我们打开了对话青年的窗口。
——陆绍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彤博士的著作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孤岛狂欢》以多种理论视角深刻解读寻常社会现象,不仅可以引发全社会更深入的思考,而且可以帮助青年人清醒地面对潮流、时尚,更理性地面对社会与自我。
——陆士桢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原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
《孤岛狂欢》是一部具有实践价值的力作,有助于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深入了解粉丝社会和饭圈文化,对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启示意义。本书还对饭圈理论体系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为平台规范化治理提供了实现路径,以期引发社会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田丽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 目录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