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父女双院士!农业科学领域的佳话

2022/6/21 11:26:12  阅读:381 发布者: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通常是指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五男四女),各个事业有成,创造了家教传奇。其中: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中科院学部委员。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五子梁思礼,著名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科学研究领域中,老师及学生甚至学生的学生都有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称号,让科学精神薪火相传。如我们公众号iPlants之前报道的来自华南农业大学三代三院士的故事:丁颖院士、卢永根院士和刘耀光院士的故事(一门三院士!植物研究领域的佳话!)。此外,科学界中也有父子或父女同为院士的接力。如湖南师范大学一个实验室的“父子双院士”的刘筠院士和刘少军院士;“父女双院士”中唐仲璋院士和唐崇惕院士同为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尹赞勋院士和昆虫学家尹文英院士也是“父女双院士”

其实,在农业研究领域中,也有“父女双院士”的佳话,他们是庄巧生院士和庄文颖院士。庄巧生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10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是国内较早倡导使用三交和复合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庄文颖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真菌学家。她长期从事真菌多样性及子囊菌系统学方面的研究,推动着我国真菌学科的发展。2009年,庄文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最美科技工作者”。

小麦专家庄巧生

庄巧生1916年8月5日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旗山南麓小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1月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1939年2月以优异的成绩如期毕业,并膺选为“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被授予“金钥匙”奖。1939年3月到设在贵阳的中央农业实验所贵州工作站,跟随植物学家沈骊英从事小麦区域试验工作。1940年8月,回到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给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靳自重教授当助教。1944年到重庆北碚中央农业实验所麦作杂粮系任技士,从事小麦品种改良工作。1945年7月,赴美国堪萨斯州立学院实习,学习硬质小麦品质鉴定技术。1946年10月,到北平农业试验场任技正兼麦作研究室主任,主持小麦育种课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科学研究工作,育成冬小麦新品种10多个。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60 年代中期和后期,庄巧生的课题组先后育成了北京8 号和北京10 号。北京8 号是1955 年在石家庄以碧蚂4 号与早洋麦杂交第三代的少数入选株系,1958 年秋移到北京继续选择而育成,表现早熟、抗锈病、丰产、籽粒白、外观品质好、适应性广,成为60 年代后期至70 年代中期黄淮平原的主栽品种之一,年最大种植面积达2 000 万亩。北京10 号是用丰产性比华北187 好的华北672 分别与抗锈的苏联早熟1 号、早熟的辛石14 杂交后再双交育成,表现高产、抗锈、中熟,在冀中、冀东、晋中、晋东南和临汾地区广为种植,年最大种植面积达700 多万亩。这两个品种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70 年代初,他的课题组采用亥恩亥德(西北欧)、欧柔(南美)、北京8 号三交组合育成了北京14 群体。1980 年,他的课题组又育成了以丰抗8 号和丰抗2 号为代表的丰产、抗倒伏、兼抗条锈、白粉病且落黄好的丰抗号系列品种,在北部冬麦区大面积应用长达10 余年之久。丰抗8 号年最大种植面积达600 多万亩,是当时北部冬麦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1984 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丰抗2 号、丰抗4 号、丰抗5 号、丰抗7 号系列品种1984 年获北京市技术改进一等奖。

20 世纪80年 代后期还育成了北京837 和北京841,前者从80 年代后期至90 年代中期在河北中部推广,年最大种植面积300 多万亩;后者丰产稳产,适应性好,是80 年代后期至21 世纪初几年晋中地区的主栽品种之一。

此外,他还参编(译)的专著也很多,有:《植物育种学》( 译)、《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生统遗传学导论》(译)、《小麦育种理论与实践的进展》(论文集)、《基因库与世界食物》(译)等,对提高我国作物育种理论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1,庄巧生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还协助金善宝院士,组织国内知名专家撰写了融国内外小麦科技新进展为一体、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权威性专著——《中国小麦学》(1996)。21 世纪初,在《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的基础上,他主持编写了《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2003),并附录20 世纪前半叶开创小麦改良工作时的简略情况,为新中国成立至20 世纪末小麦育种实践、技术成就和生产发展的进程留下历史记录。

庄巧生曾说:“小麦育种工作是个单调枯燥的活儿,年复一年。”但他不畏艰苦,迎难而上,几十年如一日,将风吹麦浪的田野和实验室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舞台,推动了我国小麦育种工作不断向前,展现了科学家为国为民的责任与担当。

真菌学家庄文颖

庄巧生的女儿庄文颖,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成为一名著名的真菌学家。她出生于1948年,1975年毕业于山西农学院农学系,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8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真菌多样性及子囊菌系统学方面的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了我国区域性真菌多样性综合研究计划,推动了我国真菌学科的发展。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习成了她最大的乐趣,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在她看来都是对于生命的浪费,无论是在美国深造,还是在国内工作,她都将休息时间压缩到非常苛刻的地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科学研究。她说:“我要把失去的10年追回来”。
从事真菌学研究48年,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庄文颖带领团队逐渐走上真菌学领域研究的国际前沿。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我国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木霉属真菌资源状况面目一新,发现和筛选出了有应用前景的菌株。
庄文颖始终秉持严肃求实的科学精神,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教条,栉风沐雨,铁鞋磨穿,努力摸清我国真菌资源的家底。她带领团队在我国26省区进行野外考察,研究了39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量材料,发现新科1个、新属13个、新种360余个,澄清大量分类和命名问题;独立完成3个属的世界专著性研究,分类学观点受到国际同行普遍采纳,使我国部分类群的物种数量倍增。
除了严格要求自己,庄文颖还严格要求年轻的科研人员和学生,她深爱着他们。她说:“在实践中钻研探索,不怕吃苦,研究中敢于闯荡陌生的领域,才会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庄文颖严谨求实、低调谦虚的治学态度感染了一众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
鉴于她被国内外公认的学术贡献,学者们以她的名字命名了真菌新属——文颖盘菌属和细菌新属——海庄文颖氏菌属。她三次当选国际真菌学会执委,是该组织成立以来的首位中国籍执委,并是美洲真菌学会外籍荣誉会士的首位中国籍当选者。
年逾七十,庄文颖仍旧积极致力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努力为科学普及工作尽己所能。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生物学编委,她组织并参与了真核微生物条目的撰写;她步入中小学课堂并在“首都科学讲堂”、中组部干部网络学院等公众平台授课,视频课累计观看超335万人次。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