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SCI 这条路我摸爬滚打了 8 年,我踩过的坑不希望你再踩
2022/6/20 10:32:47 阅读:193 发布者:
在当下我国研究生培养和医生晋升评价体系框架下,SCI 论文是最直接的硬性考核指标。今天我将结合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些许感悟,分享 SCI 写作投稿过程中的一点个人的浅薄经验,如有纰漏,还请海涵!
经过全国前十 985 院校八年的科研历程,我完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系统训练,辗转了三个课题组,也参与了多个研究方向,经历不可谓不丰富,当然过程也不可谓不艰辛。
硕士入阶段虽然也发表了 2 篇 SCI ,整个研究过程是我完成,但为了赶进度,文章写作及投稿则完全由导师完成。这样的结果就是硕士顺利毕业,但我也完全不懂 SCI 到底该如何写,更不懂投稿之后的步步流程!
博士期间整个研究包括论文写作投稿都要自己完成,在毕业的压力逼迫下,终于在毕业前一年利用将近两个个月时间完成第一篇 SCI 写作,自我感觉良好。但是交给博导修改之后,拿到修改稿,简直惨不忍睹。
幸亏所遇良师,博导(我博导的 SCI 及基金的文笔写作能力是出名的好)手把手耐心指导,帮我进行了一次通篇大修改,而且修改过程中不断给我讲解,这里为啥不能这么写,那里应该怎么写等等。就是靠着这一次博导的细致入微的 SCI 写作示范及指导,我茅塞顿开,大致开始领略到了 SCI 写作的正确思路。又在博导指导下完成了 SCI 投稿,修回,根据 reviewer's comments 进行实验设计补充实验及写 rebuttal letter,直到文章完全 Accept,幸运的是博士期间这篇 SCI 也成功发表在一篇 10+ 的期刊,顺利毕业。
博士毕业继续做了博后,这期间又依据博导的教诲,独立完成了 6 篇 SCI 论文的撰写及投稿过程,SCI 写作时间也由最初的 2 个月缩短到 7 天左右写完并修改达到投稿标准(不需进行公司润色),最开心的当然是这几篇投稿 manu 中又有一篇 10+ 及数篇 5+ SCI 接收。
通过身边的同学同事,我也深知,并不是所有研究生都能如我这种经历,很多同学博士毕业后对于 SCI 写作及投稿仍然没有系统的清晰认知,更没有信心能写好。
本着交流必有提升的初衷,我回顾整个科研经历中 SCI 写作投稿过程,总结一些粗浅的心得体会,这里摘取一些分享给大家~供大家交流,共同提升!
-----个人SCI写作顺序习惯----
- 首先进行Figures整理排版:在整理排版过程中需要反复思考进行 Figure 位置及顺序调整,形成整篇 SCI 的逻辑框架,理出一条清晰地讲述 story 逻辑线路(个人认为这是 SCI 写作中最关键的一步,既是第一步,也基本上是最后一步,每次当 Figure 整理排版完成后,整篇 SCI 写作框架和思路在脑海中已经完全形成,后面其他板块的写作就是对这一步的落实);
- 然后按照 Figures 中的内容,完成 Figure Legends 的注释;
- 接着再按照确定好的逻辑思路,完成 Results 部分的写作;
- 之后开写 Introduction 部分写作,按照倒三角顺序(由大到小)引出研究内容;
- 接着完成 Disscussion 部分写作,按照正三角顺序(由小到大)对研究内容进行发散和对比讨论等;
- 最后再完成 Abstract 和 Methods 等其他部分内容的写作。
Figures and Figure legends
- 大图及每个小图顺序符合科研思维逻辑,逻辑逐层递进(这种科研逻辑需要多读精读文献方能有所得);
- 大图及每个小图上文字标注简洁明了,读者必须可以看的懂,否则不如不放此图;
- Legends 内容应对每个小图清楚全面描述,每个小图中的缩写和放大倍数等信息需要在 legends 标明;
- 大图及每个小图排列顺序必须按照文章讲述先后顺序排列;
- 每个区块内容框架为:上下文逻辑链接(为什么做)-怎么做-什么结果-结果提示或结论是什么;
- 引用文献应紧密贴合研究主题(初写者总是容易写很多不太相关的内容,需要有意识克服);
- 无需将所有结果均进行讨论,抓住研究核心点进行局部拓展讨论;
- 引用文献内容参与讨论,只需将文献中对本研究有提示的局部结果提取出来,结合到本研究中,不必是引用文献的全部内容。
这些原则看似简单,但很实用,需要细细体会,方得妙处以上是关于 SCI 论文写作,本人总结的一点点粗浅的经验心得,分享大家,难免有不足和纰漏,希望多交流,共同提高!关于基金写作和科研课题选择和设计等方面的一些心得,再找时间分享给大家~最后,祝大家都能早日发 SCI,多发 SCI,多拿基金,顺利毕业,早日晋升哈哈~~~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