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为帮儿子治病,父子俩同获诺奖,儿子成史上最年轻的诺奖得主

2022/6/20 10:16:34  阅读:251 发布者:


「父业子承」的古训,在各个行业中都广泛存在,学术界也不能免俗。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共有 6 对父子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分别为布拉格父子,乔治·汤姆逊与他的父亲约瑟夫·约翰·汤姆逊。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尼尔斯·玻尔与他的四子-埃格·玻尔,以及曼内·西格巴恩与他的儿子凯·西格巴恩。

还有两对化学奖与医学奖的组合。在阿瑟·科恩伯格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四十七年后,他的儿子罗杰·科恩伯格获得了诺贝尔奖化学奖;奥伊勒·凯尔平与他的儿子乌尔夫·冯·奥伊勒则分别获得了 1929 年诺贝尔化学奖与 1970 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但在这六对父子中,布拉格父子最为特殊。其他几对父子获奖年份大多相隔数十年,父子在不同细分领域分别获奖。

仅有布拉格父子为同一年获奖。小布拉格获奖时年仅 25 岁,至今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科学奖得主。

至此父亲节之际,我们就来聊聊布拉格父子的故事。


「诺奖级的骨折」

1885 年,23 岁的亨利·布拉格完成了自己在剑桥大学的学业,并获得了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阿德莱德大学教职。作为一所公立大学,彼时的阿德莱德大学重心在教学方面,研究条件相对落后。亨利·布拉格在阿德莱德并没有太多机会从事学术研究。

但正是在阿德莱德,他与澳大利亚的开拓者查尔斯·托德结为忘年交。查尔斯也将自己 18 岁的爱女格温多兰嫁给了当时 26 岁的亨利·布拉格。

在老布拉格与格温多兰婚礼的九个月后,他们的长子,另一位后来的学术泰斗劳伦斯·布拉格来到世间。有了自己小家的老布拉格将自己的所有投入到教学与家庭之中,很快就成为阿德莱德最受欢迎的物理学教授。

和睦的家庭让他对这样的生活非常满意,从未想过要上学术的道路。

小布拉格小时候的一场意外,让布拉格父子与日后给他们带来诺奖的 X 射线研究产生了交集。

5 岁在小布拉格从三轮车上摔下,肘部骨折。老布拉格对无法得知孩子恢复状况这件事情焦虑万分。以当时的医学水平,没有医生可以知道骨头的恢复状况。

但老布拉格还不死心,通过阅读文献,他知道大洋彼岸一名叫威廉·伦琴的科学家在一年前进行了一次实验,在这次实验中,伦琴利用 X 射线看到自己的骨骼结构,并在 1895 年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

爱子心切的老父亲布拉格赶紧搭建了一台 X 射线设备,用在了小布拉格身上。在父亲自制 X 射线设备的帮助下,小布拉格很快康复,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学术天赋。

15 岁的小布拉格就进入了父亲就职的阿德莱德大学学习,并以一等学位毕业进入父亲的母校剑桥大学继续深造。

老布拉格在首次接触到 X 射线后,重新迸发了对学术的热情。并在 1907 年因为在气体电离领域的贡献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士。

以教学为主的阿德莱德大学终究无法满足老布拉格在学术上的追求,为了更加靠近主流学术圈与更好的实验资源,老布格拉离开了他热爱的土地,回到阴冷的英格兰。

1909 年,重回英格兰的老布拉格在利兹大学担任首席物理学教授,研究 X 射线。同年,小布拉格也来到英格兰的剑桥大学深造,师从 1906 年诺贝尔物理学将得主约瑟夫·约翰·汤姆森,研究领域也是小时候帮他康复的 X 射线


父子齐心,其利断金

1912 年,小布拉格从剑桥大学回家过暑假。当时德国物理学家冯·劳厄刚刚报道了晶体中的 X 射线衍射现象,这个现象很快引起了老布拉格的兴趣。他将冯·劳厄的著作拿给回家过暑假的儿子,并嘱咐他细心研读。

暑假结束后,小布拉格回到剑桥大学着手进行一些 X 射线晶体衍射的实验。与此同时,他的父亲也在利兹大学同步进行研究。

在 1912 年年底,两人就给出了 X 射线晶体衍射现象的理论解释,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布拉格定律」。老布拉格以此理论为依据,搭建了一台 X 射线光谱仪,开始解读无机物的晶体结构。


到 1914 年冯·劳厄因为发现 X 射线晶体衍射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布拉格父子已经解析出了氯化钠、硫化锌及钻石等无机物的晶体结构,颠覆了理论化学领域,也开创了 X 射线晶体学这个学科

父子两人也因为他们晶体结构测定的研究,共同获得了 1915 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

此时的小布拉格年仅 25 岁,还是一个学术界初来乍到的毛头小子。


不辱家门

小布拉格获奖后,世人对其的看法大多是「德不配位」,认为年轻的小布拉格是沾了父亲的光才获得诺贝尔奖,老布拉格才是绝大多数发现的主导者。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小劳伦斯都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


老布拉格也深知儿子的苦恼,为了弥补孩子受到的质疑与偏见,老布拉格一再在公共场合强调儿子在研究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强调研究中的哪些创意是来自于小布拉格。

由于两人均在发表的论文中署名,这种解释更加加剧公众对小布拉格的质疑

想要证明自己的小布拉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父亲分道扬镳,分别研究不同的领域。一人专注无机物,一人专注于有机物。


1938 年,结束了曼彻斯特维多利大学 18 年教学的小布拉格回到剑桥大学,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并在三年后受封为爵士。

直到这一天,老布拉格才完全释然,因为儿子终于走出了自己的阴影。次年,老布拉格逝世,享年 79 岁。

在父亲死后,小布拉格的研究领域逐渐向生物大分子转移,认为 X 射线在生物大分子结构测定中大有可为,并牵头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MRC LMB)。

因为布拉格的理念,这个新成立的实验室在 1948 年吸引到了一位对蛋白质结构感兴趣的年轻人。三年后,他的搭档也加入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他们的名字是弗朗西斯•克里克以及詹姆斯•沃森

弗朗西斯•克里克以及詹姆斯•沃森发现的 DNA 双螺旋结构,让分子生物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背后离不开 X 射线晶体学之父小布拉格的支持。

除此之外,小布拉格牵头建立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共产生了 12 位诺贝尔奖得主,还有另外 11 位诺奖得主曾经在其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过。其在生物学的地位可见一斑。

作为它的创始人,小布拉格没有辱没父亲的盛名。


科学家父亲与「学二代」

近几年,关于「学二代」的丑闻往往能引起公众的热议,这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时代尤其扎眼。

为人父母的科学家,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子女的过得更好可以理解。

但毫无疑问,这些行为必须在法律与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也理应受到相应的监管。

我们故事中的老布拉格。在儿子五岁时,为帮儿子治病制造世界领先的 X 射线机;在儿子十几岁时,提供科学的启蒙;在二十岁的年纪,给儿子提供研究的指导,与儿子一同登上诺奖颁奖台;获奖后,一直想改变大众对儿子「学二代」的偏见;直到逝世前,还在因为自己给儿子带来的阴影感到愧疚。

老布拉格就和每一位父亲一样,为了孩子倾尽了所有,付出一生。


参考文献:
1. A Father, a Son, and a Nobel Prize
2. https://www.asap.unimelb.edu.au/bsparcs/exhib/nobel/braggl.htm
3. https://www.asap.unimelb.edu.au/bsparcs/exhib/nobel/braggw.htm
4. https://www.sothebys.com/en/articles/two-generations-of-nobel-prize-winners-on-fathers-day
5. https://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William_Lawrence_Bragg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