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先进的文化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尤其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实际和发展趋势,尤其是结合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经过艰辛的科学探索和理性分析而形成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先进的思想成果和理论创新。在继承人类以往思想家关于对宇宙、自然、人、社会、劳动、历史、世界等思想理论认识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以人类实践、现实的人、社会关系为核心的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事业的思想理论体系,为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指引、科学方法、价值体系和实践途经。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切精华营养,广泛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成果,广泛吸收了达尔文进化论、牛顿力学、哥白尼日心说、细胞学说等自然科学最新成就,广泛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有益成果,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整体综合创新和集大成创新,以一种与时俱进和勇于创新的姿态建构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以回归劳动、实践唯物主义、扎根人民立场确立了人民史观,以公平正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来构画未来社会的光明前景,是人类文化史上和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综合性创新,对于人类新思想、新价值、新文化的创造具有前瞻性和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时代性上的差异,更有层次上和本质上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信念之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历史实践反复检验的正确选择。近代以来中国最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谁强加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历史选择,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进程中形成的自主选择,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最终得出的历史结论。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碰撞、交融与出新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的伟大奋斗相结合而形成的智慧结晶和创新成果。
(二) 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思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
自近代以来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继传入中国,在“中西马”相互激烈碰撞激荡交汇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通过“五四运动”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问题与主义论战”“无政府主义论战”“社会主义论战”和“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亦称“科学与玄学论战”“人生观论战”),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文化大讨论”和“唯物辩证法论战”等,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进步面临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诸如认识中国社会的世界观方法论、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等展开了思想理论交锋,逐步冲破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禁锢和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盲目崇拜,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实践需要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及其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指导思想和主流文化,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所证明。
思想就是力量,主义就是旗帜。可以说,“五四运动”前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历尽千辛万苦,经过各自摸索,才找到马克思主义,并最终认定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此就具有了极其伟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 我们知道,在中国“五四运动”前后流行的众多学说中,许多喧嚣一时的思想流派后来大多淡出中国社会,有的甚至消失了,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成为现代中国思想和文化领域的指导思想呢?
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最先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学院式的书斋学问,而是一种对实践最具革命性的科学理论,是科学思想与革命精神有机结合从而指导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而且根本在于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时,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正处于帝国主义发展阶段。然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资本主义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国内矛盾突出,工人运动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深刻地分析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具有预见性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带来的弊端,比其他任何一种学说都更加具有说服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巴黎公社的试验、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更加使中国的先进分子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革命性,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崭新的宇宙观、世界观和革命观。
其次,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一种迫切的内在需要。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内忧外患,许多种救亡图存、复兴中华的建国方案都惨遭失败,中华民族亟需一种新的思想理论来指导救国复兴的伟大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被中国的先进分子并最终为中国人民所认同所接受,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大的作用,最根本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和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了这种客观需要和实践需要。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否则,任何所谓科学的思想理论都是起不了这种作用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来都是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禁烟运动、“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都付出了巨大努力,但都归于失败。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面貌从此就焕然一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成为不可阻挡的了。毛泽东说:“那种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一遇见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就要打败仗。被中国人民学会了的科学的革命的新文化,第一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北洋军阀,第二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又一名走狗蒋介石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对于中国红军的阻拦,第三仗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汪精卫,第四仗最后地结束了美国和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及其走狗蒋介石等一切反动派的统治。” 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这面思想旗帜,自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自从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迎来了中华民族冲破一切黑暗的胜利曙光。在中国革命仍然处于低谷的时候,毛泽东就曾这样激情澎湃、满怀信心地写道:“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孕育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之路,孕育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最后,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运用。中国的先进分子认定马克思主义后,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而使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有了明确指导思想、坚强领导核心和可靠组织保障。同时,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显著特点和优点。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李大钊就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 后来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和优点发展到极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理想、革命精神和方法不断地调整、适应并融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功地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探索。
“新文化运动”运动以来的“中西文化论争”和“问题与主义论争”,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苏联“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在继承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尤其是资本主义最新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的最先进的思想体系,顺应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潮流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前进方向。当代中国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客观要求,适应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对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清理和科学总结,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尤其是结合时代要求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把近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的“古今”之争、“中西”之争推向历史的新阶段。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相互取代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内核必须体现一切先进文化的要素和永恒价值。正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追求、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先进性元素,因而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并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层面,更不能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认为是复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抛弃那些与过时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和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文化元素,保留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现代技术和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元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地延续下去、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时代发展趋势,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践,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以开放胸襟和世界胸怀大胆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来鉴别、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质和文化优长的同时,突破自身的局限和不足,扬弃那些已经过时、不合时宜、甚至已成为糟粕性的文化内容,继承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或不断开创中华文化的新局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新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华新文化的“魂”,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和融合起来,才能创新发展中华新文化的新辉煌。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同时也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大力弘扬者和忠实践行者,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历史。所谓“中国具体实际”,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实际,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精神和历史记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以儒代马”就没有了“社会主义”;如果“以马废儒”就没有了“中国特色”,二者缺一不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互为需要、不可割裂,同时也不可以相互取代。
三、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既定条件
每个时代的思想文化都必须实现对以往思想文化的创新和超越,都要进一步思考和回答所处时代的时代课题、完成所处时代的时代任务,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造,形成关于所处时代的时代课题和时代精神的思想认识、理论阐释和文化支撑,这是实现每个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和关键。没有创新和超越,就没有发展和进步。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关键在于融“古”于“今”、汇“外”通“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中西文化的“综合创新”。“古”即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即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即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包括资本主义近现代文化”,“中”即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融“古”于“今”、汇“外”通“中”,才能铸就中华新文化,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