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喜欢回忆杀?
2022/6/15 11:10:35 阅读:315 发布者:
“如果你突然打了个喷嚏,那一定就是我在想你”。王心凌的《爱你》在社交网络上不断刷屏,更出现不少以“王心凌男孩”自称的中年粉丝群体。周杰伦的“摩天伦2013演唱会”重映,超千万粉丝预约,撬开回忆的闸门。随着刘畊宏的爆火,以往他参加的《爸爸去哪儿》cut片段也在各短视频网站引起回忆浪潮,孩子们的“名场面”再次传播。我们为什么会喜欢“回忆杀”,怀旧现象为什么能不断传播?这背后都与媒介记忆有关。
所谓媒介记忆,有学者将其定义为社会记忆机制生产、保存、传递与转换的集体记忆。媒介记忆在被集体调动与传递的过程中,常伴随着特定的情感表达。在疫情的特殊环境下,人们使用媒介的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媒介表达怀旧情感,找寻过去的舒适感和美好记忆,建立与当下和未来的联系。
王心凌的爆火就是这种情感连结的体现。作为出道近20年的知名艺人,王心凌伴随着无数粉丝的青春时光。而这些当年的狂热粉丝而今已告别校园,更有不少人组建家庭、进入中年阶段。屏幕后的王心凌唱着《爱你》,带着和从前一样的甜美笑容,跳着mv里的舞蹈,瞬间将人们拉进了以往的媒介记忆之中。在人们纷纷感叹“爷青回”的同时,也进入了集体情感表达的阶段。在短视频平台上,“王心凌男孩”们有的舞动、有的抹泪、有的傻笑,昔日的偶像让他们开始感叹青春时代的远去,怀念年轻的美好时光。
5月20日,周杰伦“魔天伦2013演唱会重映”也掀起歌迷们的回忆热潮,这场重映的全平台观看量达5000万之多。后又有孙燕姿、罗大佑的线上演唱会刷屏了几乎从60后到90后的朋友圈,充满怀旧的华语乐坛掀起了新一轮“文艺复兴”。这一场场线上演唱会成为了怀旧书写的中介,观众收听的不仅仅是音乐,还包含着对过去的怀念、对青春的感叹。在综艺领域,随着刘畊宏的出圈,网友们开始“考古”其昔日参加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回忆其中的有趣名场面。陈小春儿子Jasper的“Can you stop angry now?”、诺一与“观音菩萨”的见面、康康的高情商行为等等,这些快乐的名场面无不反映了疫情下人们对旅行、对亲情的思考。“怀旧自身就是一种对过去的‘情感性渴望’,是人类建立在多种复杂情感基础上的混合体验。”
法国社会学者哈布瓦赫提出,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他们的记忆的。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媒介记忆也如此,它在被建构和重温的过程中伴随着整个社会的交往与共享过程。
每年年末,承载用户年度音乐记忆的网易云听歌报告总会在各个社交平台刷屏。在用户选择自己的3D小人形象后,该年度报告会以旅程的形式呈现用户的最多收听的歌曲、年度歌手、喜爱的曲风、每季度的听歌频率等。通过分享年度报告,人们能够通过社交网络建构自身形象,寻找相同音乐属性的人群,形成与他人的社交关系。同时,年度报告又具有话题属性,它既是展示音乐的媒介,也是展示回忆者形象的媒介。人们通过重温年度音乐记忆,实现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和了解。
媒介记忆在产生和重构过程中也伴随着符号化现象。“甜心教主”、“冷门歌手”、“非主流”……媒介记忆的阐释过程中伴随着对记忆对象的符号化称呼。人们通过对媒介记忆的符号化,构建起了现实与过去的联系。孙燕姿曾经被网友称为“冷门歌手”,而在传播过程中,“冷门歌手”成为这种媒介记忆的新符号。在人们对孙燕姿进行回忆的同时,也赋予了她新的意涵。关于她的记忆不再尘封于过去,而成为流行音乐迭代过程中,人们逐渐陌生又重新认识的,那个颇具实力的“冷门歌手”。
媒介记忆不仅仅指在媒介上所产生的集体记忆,也可以指使用媒介时所建构的记忆。从这一方面,媒介在迭代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技术怀旧的现象。
作为旧技术的胶片相机,在近几年又突然流行起来,这就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技术怀旧现象。越来越多人喜欢胶片带来的特殊光效、质感,在拍照、洗印时的仪式感和照片的气味。即使摄影器材日新月异地更迭的今天,胶片相机成为很多人记录的方式。人们开始在媒介变迁的世界里找到一个慢下来的方式,开始怀旧以往的媒介,重构一个美好的过去。同样以胶片相机为怀旧对象的人构成趣缘共同体,通过分享相同的使用经历,他们“以物追忆”,塑造身份认同。
同样作为时代记忆的中介物,黑胶唱片时隔20多年再次苏醒。在某购物分享平台,关于“黑胶”的笔记达到17万。复古头戴式耳机、dv机也被人们再次拾起,带到新的社会生活之中。在这里,媒介就成为过去与现在的共存空间,被人们重新书写。媒介记忆在被追溯与重构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人们的情绪情感体验。人们在媒介中以怀旧的形式实现代际沟通,重塑自我身份,强化社会认同。在工业化加快、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技术怀旧也成为了一种放慢与反思,它重新阐释和保留过去,连续现在与未来。“回忆和期待一样,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现实的生活正像是缠绕在一起的长长的胶卷,我们的回忆和期待只不过是选择其中的精彩图片。”
[1] 邵鹏. 论媒介记忆的维度、机制及其镜像[J]. 新闻前哨, 2012(06): 28-31.[2] 胡百精. 互联网与集体记忆构建[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4(03): 98-106+159.[3] 吴世文, 何羽潇. 媒介、情感与社交关系:网友的QQ记忆与技术怀旧[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 43(09): 144-150.[4] 刘于思. 从“记忆的技术”到“技术的记忆”: 技术怀旧的文化实践、情感方式与关系进路[J]. 南京社会科学, 2018(05): 121-127+135.
作者: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学生 李润多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