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建玲,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与文化学院助理教授、中文领航项目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二语中介 语发展,二语写作、口语能力发展,语言测评以及计算机 辅助语言学习。
来源:《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第 6 卷 2021 年第 2期
1.概念界定
“评价素养”这一概念最早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教育测量学界提出,指的是测试从业人员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语言教育领域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探讨语言评价素养的问题。
2.研究现状
针对语言评价素养的具体内容,学者们提出的框架可归纳为十个方面:
(1)对于语言评价社会、历史、政治属性的认知;遵守语言评价的道德行为准则;能够为自身的测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2)了解语言能力的本质、内涵及其发展特点;
(3)了解外语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4)熟悉语言评价理论知识;
(5)了解不同类型语言评价方法的目的及其作用;
(6)制定有效的语言评价方案及标准;设计、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或工具;
(7)有效施测和评分的能力;
(8)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分析、诠释,以及根据评价结果反馈和决策的能力;
(9)批判性评价不同类型语言评价方法和评价实践的能力;
(10)对评估者身份、评价经验的自我认知和内省能力。
以上语言评价素养内容可大致归为原理、 知识、 技能三方面,也可以称作“ 为什么 ”“ 什么” 和“ 怎么” 三个范畴的内容。“原理(为什么)” 指为什么需要公平、规范、合理地实施语言评价活动;“知识(什么)”指与语言评价相关的理论和概 念;“技能(怎么)” 指设计、选择评估方法,施测,以及评分等方面的能力。
3.中文教师评价素养
针对中文教师的评价素养既要兼顾一般性的语言评价素养内容,又要充分反映中文教学的特定评价需求。规划中文教师评价素养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培养内容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教师了解语言评价的基本原理,认识评价的基本社会属性及其在教育、政治体系中的作用,树立有效的评价观念。教师培养应注意整合评价的原理、理论和实践维度,通过实际语言评价案例展示原理和理论的基本内涵。
(2)充分体现中文教学独有的评价内容和需求。例如,针对汉字书写、认读简繁体汉字能力的评价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在这些新情况下,教师就需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汉字评价方法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3)评估方法方面,对于中文教师而言,与课堂评估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会比标准化语言能力测试方面的知识更为相关,应优先学习。语言教师的教学任务往往较为繁重,难以参与额外的培训活动,可以考虑将评价素养的培养融合在日常的评估活动中。
(4)评价素养的培养内容应充分体现语言评价趋于以学习为导向评估的发展方向,包含真实性评价、基于表现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提高教师设计真实性评价任务的能力。
(5)还应充分体现信息化时代语言评价的发展特点。中文教师应了解计算机技术对于语言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哪些影响,在课堂评估中可以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高评分、反馈等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根据中文教学的评价需要,参考现有的语言评价素养内容框架以及研究结论,可以将中文教师评价素养的培养分为基础、深化、延展三个纵向发展阶段。基础阶段主要学习核心的评价理论及原理,以及与中文教师最为相关的评价理论和实践知识;深化阶段深入地学习与中文评价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延展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拓宽理论和实践素养,学习复杂度更高的评价知识和实践方法。每个阶段又包含原理(为什么)、理论(什么)、实践(怎么)、 自我认知四个维度。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