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读书笔记 | 跨学科与社科类博士生培养

2022/6/15 10:11:43  阅读:291 发布者:

研究型大学社科类博士生培养


研究型大学

(最顶尖的科研与人才培养水平代表)

博士生教育

(居“金字塔”顶端,以科研训练为本质特征)

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生教育

(关乎学术人才培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

(呈现优势特征与全球竞争力)

中国顶尖研究型大学

(水平及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

我国研究型大学

(较于自然科学与工程领域,

社会科学领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当代科学发展与知识创新趋势

(交叉、融合、渗透、整体化)

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

社会科学领域博士生跨学科培养机制

(培养社科类高层次卓越人才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







跨学科培养理论基础


概念厘定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滥觞于美国,最早由心理学家伍得沃斯(Woodworth)于1926年提出,指超出某个已知学科的边界之外而进行的、涉及两个及以上学科的实践活动。1972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跨学科进行广义阐释:“两个或以上不同学科进行互动,包括从简单的学科认识的交流到促进材料、概念、方法论与认识论、学术话语、研究进路、科研和教育组织方式等在大范围内的整合,是接受不同学科的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在同一主题和目标下共同交流”。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跨学科概念总体来看,我国对跨学科概念的阐释存在“学科交叉”“跨学科”等多样化表达,一定程度上呈现概念模糊的情况;但相关研究发展势头较猛,针对跨学科概念及后续发展的讨论延续至今。

社会科学领域的跨学科

20世纪中叶,一些国内外学者将目光集中于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与发展趋势,由此产生的对学科关系、学科文化之间矛盾的反思为跨学科理论和活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其中最著名的是“斯诺(Snow)命题”。(该命题认为代表自然科学的“科学文化”与代表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文文化”之间存在分裂与对立,造成原因是过度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和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形态。)20世纪70年代,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跨学科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跨学科研究成果迅速增多。然而,在迫切的发展需求前,当前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发展仍然遇到诸多挑战,包括难以破除的学科组织藩篱、“画地为牢”的学科发展体制、高素质跨学科研究人才短缺等问题。


跨学科与人才培养

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教育是两条交叉发展的主线。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启动了“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项目”(Intergrative Gradu-at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raineeship Program,IGERT),以博士生培养为主,提供超越传统学科界限的科研训练,培养深厚的学科知识、跨学科背景以及专业的研究能力。201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IGERT项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研究训练计划,主要针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同时对创新性、实验性的研究型教育模式予以支持。 







跨学科动态与美国顶尖

研究型大学社科类博士生培养

培养理念

培养卓越的跨学科研究能力。IGERT项目直接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将探索博士生跨学科培养模式定为重要策略,设置一系列跨学科博士生学位项目,包括直接授予跨学科博士学位、授予联合博士学位(The Joint/Combined Ph.D)等多种形式,并积极完善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机制。

兼具多维度的学术能力。在社会科学领域,从事学术研究或担任教职是学术型博士生的主流职业发展方向,而学术范式也在新形势下呈现出新的取向。

探究的学术是学术工作的中心。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要求社科类博士生具备独立开展原创性研究的能力和出色的学术写作能力,尤为重视学位论文的原创性、规范性、独立性、创新性。

 整合的学术。美国研究型大学社科类博士生教育特别强调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平衡,既要学习掌握特定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术语系统以从事高深知识的生产与创新,也注重博士生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基础的形成。

应用的学术。要求社科类博士生参与以问题为导向的具体科研工作。

教学的学术。美国高校学术职业需要承担研究和教学的双重职责,顶尖研究型大学将教师培训作为社科类博士生培养的重要内容,要求博士生在培养期间担任助教。


实施路径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课程体系。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社科类博士生学位项目搭建了由专业核心课程、研究方法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等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问题导向的课程组织形式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应用,课程采用协同教学、情境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

团队协作的跨学科科研训练。要求社科类博士生切实参与跨学科科研项目;要求博士生在科研实训中接受导师指导,并与多学科背景的研究团队开展合作;要求博士生参与学术研讨会、工作坊、期刊俱乐部等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


组织制度保障

以研究生院为主导的管理协调机制。国研究生院是以科研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机构,是博士生培养最重要的组织载体,但并不是实际开展博士生教育的主体,而是起到组织协调功能,尤其在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发挥“触媒”作用,推动各学科院系合作建立跨学科博士生学位项目或联合博士学位项目,设立并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跨学院、跨学科组建教师队伍;协调解决不同培养主体间的矛盾冲突或“边界”问题,保障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顺利开展;通过行政条例消除跨学科博士生培养遭受的制度束缚。学科院系的层次则会设立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博士学位项目委员会等机构,主要负责博士生具体培养工作。

规避学科壁垒的组织架构。推动学科院系组织改革,鼓励学院重组;设立一批独立建制的跨学科研究组织,与传统的学科院系平行运行;积极发挥重点实验室、跨学科研究中心等跨学科研究组织的育人功能,如发展较为成熟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具备设立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的职能且有较大的招生自主权。

多学科联合的委员会指导制度。采取“联合聘任制”和“专职聘任制”两种方式。博士生除了获得主要导师的指导外,还会得到课程指导委员会、论文指导委员会的指导。








比较借鉴与可能路径


国内学界对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关注日益增长,我国政府近年来也着重强调将跨学科人才培养作为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8年《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

2021年“交叉学科”正式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

然而交叉学科博士学位点仍然集中于自然科学与工程类,社科类项目难以跳出固有学科门类,其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缺乏组织制度的合法性。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尚存在制度不健全、资源缺乏、动力不足等问题,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改进与成熟。由于长期的认知惯性以及缺乏观念先导,社科类博士生跨学科发展相对迟缓,尚未推广规范化、系统化的跨学科博士生课程体系,也缺少完善的跨学科科研训练制度和合理的资源跨学科协调机制,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有待进一步坚实有效的落实和推广。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与教育的经验具有借鉴价值,包括着手于规范跨学科课程设置与科研训练;推广跨学科集体指导,保障跨学科师资配置;组建跨学科研究组织,发挥跨学科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双重职责等方面探索可能路径,使得研究型大学社科类博士生教育能够脱离单一学科观念束缚、制度惯性与利益博弈,产生创新性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理念和路径。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