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说 | 参加iResearch“我来读文献”活动,我最大的收获是……
2022/6/10 16:25:50 阅读:263 发布者:
春华秋实,寒来暑往。在万物更迭中,不变的是iResearch陪伴您进行学术文献阅读、助力您外语教学和科研的初心。iResearch“我来读文献”活动已陪伴广大外语师生近九载,本月也迎来了它的第100期。回首过往,“我来读文献”活动的朋友们在一次次阅读中,留下了他们思考的痕迹和勤奋的身影,这些无一不在鼓励着在科研道路上求索的朋辈,让我们一起重温往昔的片段,愿我们永葆初心,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今日阅读的是《词汇语用学》的第七章,冉老师在这一章中讲述了基于人际语用的词典编纂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冉老师通过举例子指出,现当代的词典,尤其是学习者词典在编纂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学习者友好”,即尽可能多地囊括和涵盖词汇的语用信息。冉老师的思路为词典编纂提供了新视角。
——杏永乐
根据《简明牛津英语词典(第10版)》,fruit的语义除了核心语义外,还包含大致五种:(1)植物开花之后结出的果实,如橡树果和豌豆荚……这五种意义相互关联,如(1)至(3)通过概括化的过程与核心语义相关,见P160表格。第四种和第五种中的语义是由实体扩展到行为事件的过程,通过隐喻与核心语义和前三种语义相关联,第四种和第五种语义之间是一个特殊化的过程。看完fruit的这个例子,我觉得上课时词语的多义关系能给学生解释得更明白了。
——李广践
全书(《英汉语节奏类型对比研究》)读来内容多而不乱,头绪纷呈而有序,显出了作者把握研究材料的研究功力。而在研究中考虑到国内外语界研究的情况,多方参照国际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本书内容得到充实,立论反映了语言学,特别是语音研究中较新的学术成果,使研究凝聚了多方的共识。这在语音研究中还不多见,也是本书一个重要的长处。
——徐盛桓
在阅读本书(《英汉词汇对比研究》)时,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和概念介绍,我会结合后面的参考文献去查阅。比如“平行语料和可比语料库”“转类和兼类”“语义韵”“回溯语”“类词缀”“构式化”,围绕本书的各个章节,厘清这个章节所包含的相关性内容。比如本书的第四章的“整体部分复合词”在三章的内容里都有讲到,但采用了不同的语言理论框架,可以从词内成分的语法关系进行分类比较,也可以从词的聚合关系探讨其认知意义。因此,在读书时,会逐渐系统化一些理论框架,挖掘不一样的研究视角。词汇对比研究的研读也将有益于自己日后的词汇教学、翻译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樊永仙
这次拜读(《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终于理清了我国外语教育理论的历程、每个阶段出现的教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及他们的观点,这使我豁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更加清楚如何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读完第一章内容,对于POA理论的初始更加熟悉。越来越觉得POA理论是目前最契合英语教学的理论……
——张瑞华
与徐老师的著作《二语学习同伴互动研究》相伴,又和徐老师的云团队一起学习。研究热情倍增,感觉我们也在践行一种“计算机中介交际环境下”的“同伴互动”!感谢徐老师,感谢组织者!
——aurora文
读完概述,对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言语交际有了理论认识。对言语交际为何需要用社会语言学视角来进行分析,有了深刻认识,也特别认同这一研究的价值。个人对于语言的社会化过程、说话人的身份构建特别感兴趣。因为一直在给学生做中日网络语言交流的活动,收集了很多中日双语的交际语料(2人或3人),所以很期待通过这次文献阅读发现一些可用于分析已收集语料的视角。
——欧丽贤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外语教材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教育实践中随手可得,但异文化、源文化和世界文化却足以完全承载于教材体系之中,有着“管中窥豹”之效。感谢外研社举办的“第93期我来读文献”活动,让我得以在学友的陪伴和讨论中细读《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这本书,从而对外语教材文化呈现的研究全貌有一个概览性的认识。
——黄婷
随着阅读的深入,中后期的思考题开始趋向综合,引导读者与自身研究兴趣相结合。有些问题颇为“烧脑”,如“从中西方学科史中对学科的分类来看,中西的哲学观和知识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这些问题都需要较强的整合能力,让我感觉自己又经历了一次考博。幸而蓝红军教授与四位助教老师每日在群里与大家互动,回答大家的疑问,让大家读文献过程中不再囫囵吞枣,而是切实有所收获,从活动中感受到的蓝红军教授严谨治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读者学习。
——张雅雯
读《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知识的快乐,也有尽快将所学知识付诸于日常教学的期待。感谢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平台举办的这次共读活动。
——宋蓝蓝
胡老师在《语料库文体统计学方法与应用》的第二章中梳理了五种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并通过附录二提供了《文体学统计分析方法操作指南》的电子版链接。通过学习以上章节的研究案例及操作方法,我对语料库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有了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各种研究方法在SPSS中的具体的操作步骤,真正实现了统计方法与实际案例的结合,在此对作者表示感谢。同时,感谢制作该书“索引”的外研社编辑团队的老师们,“索引”中列出的“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作者辨别”等关键词使我可以迅速查找到各个术语在不同章节中的解释与应用,在节省了研读时间的同时,达到了串联知识体系的效果。
——齐兆贤
在忙碌的生活与工作间隙中进行学术阅读,发现时间过得飞快,但十分充实。“我来读文献”活动的《民族》一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如果错过了这本书,我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会有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这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与语言打交道时需要“三思而后行”。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参与了这场学术分享的盛宴,我也坚信坚持与智者同行,思想必有蜕变。我认为,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学无止境、学以求真”的求知路上需保持的状态。
——汪静静
记得学生时代读过外研社出版的《英美诗歌选读》,书中集结了英美诗歌界的大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选材和评论都极具可读性,也彰显时代性,主编是张剑教授。这次有缘结识张剑老师任总主编的“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其中有一个我很感兴趣的系列——自然·性别研究。我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了其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读来收获颇多,之后便一直期待着《田园诗》的出版。等到2020年初图书开始出售,我第一时间就下单了。打开书封的一刹那,墨香随一股“田园风”扑面而来。读完《田园诗》,收获满满,也有了更多的阅读期待。2020年的春天,人类面临病毒的肆虐。痛定思痛,人们不得不深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国家以及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礼失求诸于野”,生态危机重重下的现代文明里,我们作为现代人,要多学习古老的智慧,敬畏自然,适时回归自然。
——慎丹丹
空间研究的知名学者韦格纳曾引用莎士比亚的名句——“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如今,曾长期被贬抑的空间也登上了研究的舞台,并逐步走向中心。阅读《空间》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把握这一研究动向,培养多元的思维方式,意义深远。
——季丹阳
有了几年的实际经历,再阅读戴老师的《跨文化能力研究》,觉得对跨文化能力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书涉及三个基本问题:概念界定、理论建构、评估方法。我对理论视角的建构感兴趣,特别是西方与非西方视角理论。第三章、第四章的内容吸引了我,过去总认为跨文化能力无法评估,而本书提供了很多的量表作为评估工具……
——樊宇
《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的正文正式读完。200页正文,42页参考文献。言简意赅,浓缩的都是精华。用24天去品尝作者们呕心沥血烹饪出的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大餐,有时不太好咀嚼,但是有嚼劲。有时有跃跃欲试的实践想法,有时又觉得无从下手。喜欢后面的附录三,以后拿到跨文化方面的教材可以对照着这里给出的内容评价标准做自评也挺好。感谢作者们的user-friendliness考虑。……如果不是此次参加“我来读文献”活动,我又怎么会每天单独留出1—2小时来update我的跨文化外语教学能力呢?总之,感谢一切!
——陈艳清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