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两创”原则与中华文学研究
两种文明形态与周民族迁徙的史诗路径 傅道彬/ 4
口头诗学的文本观 朝戈金/ 21
文学共同体观念视野中的“诗骚传统”与“三大史诗”会通 韩高年/35
专题研究
千年词学史上的柳词批评述论 孙克强/ 48
《乐章集》的编撰与用乐继承
——基于乐章渊源的考察 刘 学/ 62
宋词新风:柳永长调论析 王卫星/75
新声何以多成僻调
——《乐章集》创调特征与词史接受透视 昝圣骞/ 89
试论柳永词的文本重复及其传播效果 汪 超/102
《文选》李善注与唐初“汉书学” 黎思文/113
日藏《文选》白文古钞引《文选集注》考论 高 薇/127
“诗界革命”场域下宋诗派的理论困境与内在诉求 任小青/142
《西游记》全真化若干史实考辨 吴光正/154
近代文学研究笔谈
近二十年近代文学研究的观察与思考 左鹏军/168
“文献集群”与近代文学研究的新拓展 徐雁平/173
近代文学研究的生活史维度 陆 胤/178
近代文学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及其省察 潘静如/183
近代文学研究中“现代性”问题之再思考 周 游/187
学术信息
第五届“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召开 /74
“第五届中国古代文章学研讨会”召开 /88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二十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167
英文目录 192
内容提要
两种文明形态与周民族迁徙的史诗路径
傅道彬
内容提要 周民族经历了多次重大历史迁徙,周民族史诗书写了从“有邰家室”到“奔在戎狄”、从“于豳斯馆”到“至于岐下”的动荡迁播的曲折路径。经史学家们从历史道德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宏大而复杂的民族迁徙予以简单的解释,而忽略了潜藏在民族迁徙背后的文明碰撞的深刻历史动因。周民族一直处于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两种文明形态的交界点上,草原文明的挤压是周民族迁徙的外在原因,华夷之辨观念的形成正是两种文明碰撞的反映。周民族坚守了农耕文明的文化传统,周民族的迁徙可以概括为放弃农业而回归农业、离开周原而又重返周原的过程。
关键词 史诗书写 民族迁徙 两种文明 周原 “华夷之辨”
口头诗学的文本观
朝戈金
内容提要 在口头诗学视野中,音声文本的听觉属性使其在传播过程中被“整序接受”。“往昔的音声”转化为“书写的遗骸”,进而具有口头和书写“双通道双媒介”的特征,两者既各自发展又彼此纠缠,言文互缘,形成“文本聚簇”现象。文人制作的口头文学作为“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具有“言文桥接”的文学再生产意义。口头文学演述人的“大脑文本”则由“三层两径”构成其基本属性,在演述传统的规律性运作下源源不断地生成为多重形态的口头文本。口头文本的文类归属以谱系关系共存于文化生境中。在演述过程中形成的口头文本,还往往带有“伴生文本”,而演述人及其受众都深度参与了文本意义的共时性制作和历时性传承与传播。
关键词 文本性 整序接受 言文互缘 文本聚簇 大脑文本
文学共同体观念视野中的“诗骚传统”与“三大史诗”会通
韩高年
内容提要 以“诗骚传统”贯注其中的历代汉民族文学,对历史上各少数民族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少数民族文学也对中原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既补充其形态,也赋予其活力。因此,“诗骚传统”与“三大史诗”的会通,既是一个事关文学共同体观念构建和中华文学史话语体系重构的重大学术命题,也是一个涉及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多样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现实命题。二者的“会通”表现在三个层面:对史诗文体形态的重要补充和“诗骚史诗”的重新界定,史诗展演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与文化认同,“史诗精神”的互通互融。
关键词 中华文学观念共同体 “诗骚传统” “三大史诗” 会通
千年词学史上的柳词批评述论
孙克强
内容提要 千年词学史上对柳永及其词的批评论析一直是热点。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其一,关于柳词的雅俗之辨,主要集中在题材内容的淫亵和语言的俚俗两方面;其二,分析柳永创制慢词的意义及铺叙展衍手法的意涵;其三,讨论柳词的艺术审美特征;其四,论析柳词的词史意义。总体看来词学史上的柳词批评不仅兼有褒贬,而且尖锐激烈。宋、明、清、民国各个时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对柳词的探析和价值判断十分对立,立场观念的变化亦会带来认识的新变。
关键词 柳永 词学史 雅俗 慢词 铺叙
《乐章集》的编撰与用乐继承
——基于乐章渊源的考察
刘 学
内容提要 乐章原为宫廷雅乐歌辞,随着音乐的发展与宫廷用乐的变化,乐章的内涵不断拓宽,在北宋中后期成为了词的别称之一。诞生于该背景之下的柳永《乐章集》亦受到宫廷乐章辑录的影响,该集依据俗乐的乐律体系而编次,由乐类词,而以词存谱。其编撰体例、宫调体系均与宋教坊大曲高度吻合。不仅如此,该集包括首见词调在内的诸多词调,存在乐曲的继承,其中一个重要曲源就是宫廷音乐。《乐章集》反映了词调演进的活跃时期,音乐在宫廷与民间的双向流动,以及乐章观念与词体观念的相互渗透。由于该集较好地保存了北宋词调的新声变律状貌,也为“创调”的生成考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乐章集》 乐章 编撰 乐曲 创调
宋词新风:柳永长调论析
王卫星
内容提要 柳永作为长调先驱与大宗,其长调善创善因,继往开来:从前代长调慢词中继承了最适用长篇表现的体势特色,将其发扬光大,变化出新,使其风靡于宋代流行长调中。其能别于此前流行的近体诗与小令,引领时尚的体势特色在于:关键是以四六言偶字句为主导,可分为四六主导类与混合类。正常句式流行组合,主要有“四四五”“四四六”式、“五四”式及相关组合、四言连句与三言连句等;非常句式流行组合,主要有换头二言短韵与相关组合、长句、近尾折腰句与折腰连句等,故体势更灵变,可灵活配以扇面、鼎足、尖头、四连、参差等各种对法,从而能顺应歌咏太平、拓展词量的时需,更适合表现直俗意格,更擅铺叙,也更能兼容刚柔、雅俗、直婉诸格。
关键词 柳永 长调 体势 宋词
新声何以多成僻调
——《乐章集》创调特征与词史接受透视
昝圣骞
内容提要 柳永《乐章集》所创之调大多成为僻调,显示出北宋词坛创作理念的分化和词史接受的复杂趋向。就曲调而言,柳词创调的主要乐曲来源本是教坊曲而非民间俗曲,但其竞逐新声、务求协律的做法,与士大夫词人重视属辞甚于协律的理念存在分歧。就体式而言,柳词创调大量使用长句、长韵和上下片很不对称的“自由体”,与近体诗及唐五代小令差异很大,也遭到词坛“冷遇”。词体向着整饬典雅的方向演进。就吟唱及传播而言,柳词倚声制调、依调行腔,需要较高表演技巧,虽声传一时却格外受传播条件的限制,不适用于绝大多数因为不通音律而不得不按谱填词、依字声行腔的词家。柳词创调多成僻调的根本原因,是唐宋词歌曲和文学双重身份的错位并行。
关键词 《乐章集》 新声 创调 僻调 词体
试论柳永词的文本重复及其传播效果
汪 超
内容提要 文学作品文本内部的重复是常见现象,但有程度差异。柳永词在字面、立意和章法结构方面的重复度相对较高。从创作过程看,这些重复雷同的文本之所以会产生,可能受预设接受者、创作时长和修改重收影响。但柳词的重复并未影响其流传。这或因单篇传唱的消费方式使得受众有失比较,而作为“听的文本”又模糊了字面焦点。且慢词创新、分众传播,都令柳词的文本重复不被宋人重视。在慢词初英的时代,柳词的重复或具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柳永 《乐章集》 重复 文本生产 传播接受
《文选》李善注与唐初“汉书学”
黎思文
内容提要 唐初同时盛行的“文选学”和“汉书学”乃流与源之关系,此点可在《文选》李善注中得到印证。在注释路径上,李善继承《汉书》音义和辨惑的方法,并创造性地将征引的训诂体式大量运用于《文选注》中;在引书义例上,李善以“别称善曰”来区判旧注和自注,但又并未严循注例,而在用《汉书》颜师古注时“竟漏本名”。在对颜注的具名征引和违例袭用中,李善进行了从释事忘义到事义兼释的自我完善。从步趋“汉书学”和引用具有王朝史学特性的《汉书》中,可以见出李善服务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以及政治对学术的渗透。
关键词 《文选》 李善注 唐初 “汉书学” 颜师古注
日藏《文选》白文古钞引《文选集注》考论
高 薇
内容提要 日藏《文选》白文古钞上的注记为认识《文选集注》的编纂过程、流行时间、内容构成等问题提供崭新线索。现存日藏《文选》白文古钞共十六种五十七份,均出自萧统白文无注三十卷本系统,具有一致的文本性质。《文选》白文古钞的注记存在引用《文选集注》的现象。其中“集注”“今案”等关键词可证《文选集注》被引用时已编纂成书。另一关键词“师说”,则表明《文选集注》受到日本平安时期大学寮博士官的关注与引用,该书在古代日本的主要流行时间为9世纪末到11世纪。九条本卷一纸背的“集云”等注记,证实日本博士官菅原氏所作的注释《文选表注》曾被编入《文选集注》并置于卷首。日本人促使《文选集注》形成了一百二十二卷的形态。
关键词 《文选》 白文古钞 注记 《文选集注》
“诗界革命”场域下宋诗派的理论困境与内在诉求
任小青
内容提要 晚清民初占据诗坛领袖地位的宋诗派,在“诗界革命”浪潮的席卷下保持着卓异的诗学姿态,提出了独特的理论构想。一方面,他们浸淫于传统诗学,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展现出较强的变革欲望。他们主张“自尚其志”,重建诗人的主体地位;既承认以旧风格写新意境的合理性,又以入古浑厚为指归;虽提倡新名词入诗,但反复强调“雅驯其要”;还在诗体革新的问题上,提出“熟调炼生”“以辞就乐”等创体思想,具有折衷新旧的特征。考察近现代历史转型时期宋诗派的诗学主张,可以看到传统诗学在通变中走向深化、不断发展的内在诉求,也为我们思考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诗界革命” 宋诗派 “新派诗”
《西游记》全真化若干史实考辨
吴光正
内容提要 梳理元明时期全真教南传及其融汇释道二教的史实以及《鸣鹤余音》《道书全集》与《西游证道书》的关系,可以揭示《西游记》全真化的内在理路:全真教南下并和内丹南宗融汇、极力宣扬仙佛同源理论,奠定了《西游记》全真化的理论基础和叙事逻辑;《鸣鹤余音》在明代的巨大反响以及明代藩王刊刻宋元内丹著作,致使《西游记》吸纳了《鸣鹤余音》《道书全集》中的大量信息和理念,有力地推动了《西游记》的全真化。
关键词 全真教 虞集 《鸣鹤余音》 《道书全集》 《西游记》
近代文学研究笔谈
编者按 近二十年来,近代文学研究成果丰富、引人瞩目,但同时也在理论建设、学术方法、文献利用等方面存在不足。本刊组织这组笔谈,邀请一些本学科较为活跃的学者,对近代文学研究中的新变化做出理论思考,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建议,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进一步推动近代文学研究的发展。
近二十年近代文学研究的观察与思考
左鹏军
“文献集群”与近代文学研究的新拓展
徐雁平
近代文学研究的生活史维度
陆 胤
近代文学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及其省察
潘静如
近代文学研究中“现代性”问题之再思考
周 游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