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张涛甫|新闻传播的时与空

2022/6/6 15:32:29  阅读:309 发布者:


 

 

 

新闻传播学对于时间和空间比较易感,虽属晚生学科,其知识建制较迟,但其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领悟是始终在线的。不过,新闻传播学对时间和空间的关注和思考并非终极性的,也不是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而是经验性、现象层面的。这种观照和思考路径,与哲学意义上的时空观不同,没有哲学那般玄奥和抽象,也不像哲学那样强调本质性和超越性,即便有,也远不及哲学那么玄远,多半搁浅在超越经验性认知的路上。

 

本期专题两篇文章分别从批判的视角来分析时间与空间观念对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意义。两篇文章尽可能展现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的观念,虽未必如哲学等学科走得那么远,但作者相信,只有超越现有传播研究的概念框架的界限才可能有真正的理论创新。新闻传播学这种“引体向上”的攀岩努力,是难能可贵的。两篇文章所立论的主题带有共性意义,它们所取用的文献和理论多是西方新闻传播学之外的哲学、社会学等理论资源,这种“拿来主义”对于反思和重构新闻传播学甚为必要,对我们现有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有诸多启发,对于我们建设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也有提示意义。

 

对于存在和时间的追问是西方哲学一个恒久的主题,更多时候是从形而上学的维度上思考的。孙向晨认为,being”问题是西方哲学的本源性思想,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框架性理念,基于“being”发展出“存在—神—逻辑”的内在关联。海德格尔看到这正是制约西方哲学传统的本源性机制,称之为“onto-theo-logy”(存在—神—逻辑)机制。张汝伦提出,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形而上学将存在抽象化和理念化时,忘了时间,“存在”遗忘实际上就是“时间”遗忘。如果说,传统哲学把时间理解为一种存在的外在形式,从而把它与存在和生命相分离,《存在与时间》则说明,时间与生命、时间与存在是不可分的。传统的时间观念是从现在出发理解时间,时间是一个个同质均匀的现在的流逝。过去是已逝的现在,将来是未来的现在,时间是现在的前后相继。然而在哪里可以找到时间?在钟表和日历上都找不到。但时间并不是无。那么,时间到底在哪里?海德格尔的回答是:在在场性中。在场性包括当前、曾在和将来三个维度,三个维度并非彼此隔绝,而是彼此通达的。海德格尔的时间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次“内爆”,他打破了西方哲学史对时间观的形而上学定势。即便如此,海德格尔的时间观还是西方式的。

 

社会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扩展是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社会学家吉登斯看来,大多数社会理论不仅没有认真对待社会行为的时间性,而且没有认真对待其空间性。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没有成为社会理论的核心,相反,它们通常更被当作社会行为的“环境”。吉登斯认为,交流距离的演变改变了社会活动的时间范围。书写以一种根本的方式使行为互动在时间上得以扩展,在没有文字的文化中,传统包含了前代人所有的文化成果;但文字的出现使与过去的直接交流成为可能。书写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大延展了远程互动的范围,文字可以“绕过”其实施者而直接对接收者进行言说。以限制沟通中的感官性环境为代价,电话跨越空间距离而重新体验到面对面互动的即时性;通过将远程互动转化为面对面的互动,电视和视频交流在这种即时性方面更胜一筹。现代通讯技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们在中介互动的过程中不再使空间距离主导时间距离。

 

新闻传播学与哲学、社会学对于时空的理解以及中国与西方对于世界的观照,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赵汀阳认为,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在于:西方哲学是以“物”为中心,中国哲学则以“事”为中心。孙向晨认为,汉语思想传统没有“本质”与“现象”两分的“二元世界”,因而也没有很强的认识论传统,甚至没有明确的“真理”概念,重视的是在“天地人”三才的整体世界中找到“中和”状态。这与西方的知识论传统迥异。

 

新闻传播学者对于时空的理解,可能绕不过传播和媒介这两个重要命题,媒介对于人们对时空的感知和理解,对人类传播行为构成何种影响及其影响机理为何,这些问题应是我们新闻传播研究需要深究的核心命题。西方理论和知识资源、其他学科的智慧和方法论,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铺路石。它们既不是我们的来处,也不是我们的去处。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