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口述史】雷跃捷|新闻教育和研究是有温度和生命力的事业

2022/6/6 15:29:59  阅读:342 发布者:

雷跃捷:新闻教育和研究是有温度和生命力的事业

 

【全文共7083字,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岳麓学者,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学概论》编写组首席专家。教育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或讲座教授。

19821月,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的雷跃捷被分配到了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从此,他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第一次采访写稿时分不清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的区别,到两年后他采制的节目荣获首届湖南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近三年的记者生涯令他感受颇多,但随着新闻工作的深入,他发现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对新闻工作的规律认识不深刻,把握不到位,对广播这个声音媒介的基本规律也掌握得不好。带着在广播电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带着希望和憧憬,雷跃捷于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研究所,攻读新闻学的硕士学位,师从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著名学者康荫教授,从此走进了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领域。硕士研究生学业毕业,雷跃捷完成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身份转换,留校工作,开始了他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研究所从事《新闻广播电视研究》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同时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教师。

一、新闻教育理念

(1)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新闻教育是有温度的事业

从事新闻教育35年来,雷跃捷认为,“新闻教育是新闻事业生命的延续,比著书立说更重要的是培养新闻人才”。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悟和体会,雷跃捷深感于自己在求学、工作的道路上得到了许多上一辈老师的帮助分不开。“我们这一代人直接和康荫老师、何梓华老师、曹璐老师、吴高福老师、赵玉明老师等这一辈人共事,他们既是我们的长辈,更是我们学业和事业的引路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上一辈学者在扶持后学上,真的是不遗余力、倾其所有。”

2018年何梓华老师仙逝,雷跃捷在回忆曾经与何老师共事的经历时曾深情地写道:“回顾和何老师相识相知的这几十年,我常常想,我和何老师非亲非故,而且几十年来,除了工作,我们之间从来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甚至我都没有请过何老师吃过一顿饭。是什么原因,让何老师如此热忱、真诚地关爱和扶持本是一个陌生的年轻人呢?随着岁月慢慢地流转,亲眼所见何老师对其他青年教师的关爱和扶持,亲耳所闻我们这一辈许许多多的同仁讲述自己如何身被何老师,以及和何老师同样风范的方汉奇、康荫、成美、曹璐、吴高福、赵玉明、丁淦林、郑贞铭等老师们的教泽的故事,我渐渐明白,何老师他们这一代人,经历过许多磨难,但他们对事业和人生始终抱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和信仰。在信仰的照耀下,他们可以做到无私无畏,包容大度。也正因如此,中国新闻教育的年轻一代,才有了机会,能站在他们的肩上,去远眺更辉煌的未来。”师恩难忘,雷跃捷立志要像何梓华老师这般爱护、扶持年轻人,把新闻教育的温暖传承下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教学和科研活动也被迫由线下转至线上。“绝不能因为疫情耽误了同学们的学业,培养人才这是我们教师的天职。”雷跃捷通过微信聊天工具、视频会议等网络手段,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发挥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特点,关注实时热点,跟踪、观察、分析由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引发的舆情动态,并写成相关的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

通过把抗疫斗争实践和新闻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雷跃捷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们撰写了调研咨询报告和文章10多篇,内容涵盖心理疏导、舆论引导、国内外舆情分析、谣言研究等,在光明网、人民网,以及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闻战线》期刊等媒体和杂志公开发表文章9篇,3篇咨询报告报送上级主管单位。他们撰写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舆论引导研究”调研报告》被湖南省委网信办采纳,并获得高度评价。雷跃捷说:“当看到与青年教师、同学们合作研究的成果发表或被采纳时,是自己感到最快乐的时刻。”“这些年我取得成绩也好,走过的成长道路也好,离不开领导和师长的提携,离不开学生的协助。所以我觉得在社会上应该要谦逊地做人,严谨地做学问,勤勉地工作,对社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有一种感激和报恩的思想,我力求把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也懂得对社会的回报。”

(2)新闻传播教育要有国际视野

在早年间的求学新闻学和从教生涯中,雷跃捷开始逐渐形成“新闻传播教育要具有国际视野”的朦胧看法。这种看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亲身体验。作为学者,雷跃捷深受海外老一辈师长的教诲,譬如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主任扎苏尔斯基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瀨川教授、中国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界泰斗郑贞铭教授等;作为教师,从个人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出发,雷跃捷深知全球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教育存在共性规律,偏见和狭隘的视野会束缚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步伐。

2011年国家商务部和教育部委托中国传媒大学承办“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时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的雷跃捷接下重任,带领全院教师,并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协调下,整合全校优质的师资资源,开办了“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班。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授课、课外参访活动等方面讲好国际传播原理和中国故事,该项目持续开办至今,已是第11期,为6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300多名从事新闻传播的高端人才。

2017925日,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由中宣部牵头,国家各大部委、各省、市联合举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开幕。在第五展区教育单元“教育对外开放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板块中,有一张图片引起了观众广泛的关注和反响。图片中,中国传媒大学2017届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学员在毕业典礼上打出“我爱中传,感谢中国”的横幅,表达了该项目学员对中国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学员留学教育的感激之情和对中国传媒大学的真挚热爱。

站在展区的照片下,雷跃捷感慨万千,7年来承办“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所经历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这张照片的展出,激励着我们在国际化办学的道路上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质量与品牌影响,为国家留学生教育及公共外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3)中国的新闻教育要植根中国的土壤

枝叶长得越高,根也扎得更深更牢。雷跃捷强调新闻传播教育要有本土坚守,家国情怀:“我们从事的新闻传播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设密不可分。”

雷跃捷从康荫、何梓华、成美、童兵、郑保卫等前辈那里继承了“牢记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是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新闻传播人才”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他强调从事新闻传播教育要始终不忘初心和使命,这与新闻传播教育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的理念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的新闻传播事业和新闻传播教育存在共性规律,但不同的国情和体制决定了各国新闻事业和新闻教育的个性;忽略个性,忽视中国国情,全盘照搬、机械套用西方的新闻教育观念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

雷跃捷非常重视新闻价值观的教育,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新闻教育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和教育方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

雷跃捷在自身的求学、执教和研究经历中体悟到、提炼出、并坚守着一套新闻传播教育理念:新闻传播教育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人言传身教,继往开来。新闻传播教育是坚守和开放的辩证统一,本土坚守与国际视野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尊重新闻教育共性与弘扬新闻教育个性的体现。

二、新闻传播学术理念

(1)坚守传统,开拓创新,新闻学研究是有生命力的事业

在学术研究上,雷跃捷不拘泥于某一领域,他坚信学术研究,既要有坚守,也要有开拓和创新。“首先是坚守,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这些是必须坚守的领域。”他把新闻理论研究当作自己要坚守的学术阵地,在坚守这个阵地的前提下,他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新闻教学和科研工作过程中,雷跃捷发现了一些问题。他说:“那个时候,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新的广播电视节目形式层出不穷,然而我们一些从事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院系,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实验手段落后、教师新闻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不仅带来技术上的滞后,而且在传播观念上带来滞后和盲目。另外从用人单位反馈上看,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的’上手快、后劲不足’的现象,也让我们看到了对学生在基础理论和培养综合能力方面的欠缺。”因为有过新闻业务实践经历,雷跃捷深知新闻实践的重要性,他把自身新闻实践的经历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一方面撰写文章,另一方面把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使用。这使得他主讲的“新闻理论”成为当时备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

1997年,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雷跃捷的第一本独著《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学通用系列教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直至目前,这本书仍是我国一些高校采用的新闻理论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新闻理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新世纪之初,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传媒生态开始发生变化,媒介批评开始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关注。2007年,雷跃捷撰写的《媒介批评》(21世纪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是在雷跃捷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写作而成,同时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及中国大学出版协会的首届优秀图书一等奖。它体现着当时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中国特色媒介批评体系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8年,雷跃捷出版了《舆论引导新论》。202011月,雷跃捷出版了《舆论学与新闻教育的学与思》。“提起这本书,就不得不从舆论学的研究开始说起。记得那是2002年夏天,时任北京广播学院院长的刘继南教授给我打电话,说经过学校的研究讨论,决定开展舆论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指定由我做这个学科的带头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雷跃捷的内心是非常忐忑的,因为他之前一直从事的研究领域是新闻理论方向,再开辟一个舆论学方向,他担心自己精力不济。

“这个领域的研究难度是很大的,舆论和舆情联系在一起,舆论也好舆情也罢,它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如果不外化为一定形态的表现形式,很难被感知和捕捉到,所以要把握住舆情的规律和舆论引导的规律,难度非常大。舆论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跟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统计学,甚至跟一些自然科学联系得非常紧密,我很担心目前知识的储备会成为将来研究舆论学的短板。”虽然当时婉拒,但刘继南院长坚定的语气让雷跃捷多少还是有了信心,决定把这个任务承担下来。他回忆道:“当时经过反复研究,通过不断地比较、思考,我们觉得可能还是要走自己的路,研究新闻舆论,从新闻的角度来切入舆论学的研究。”

在学校的大力扶持之下,团队中除了几位资深教师,也逐渐加入了一批年轻的教师,舆论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学校还成立了舆论学研究所、互联网舆情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并且承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和一些部委办委托的舆论学和舆情研究课题。

雷跃捷说:“那时候算得上是真正的’双肩挑’,既要做教学和研究工作,又要承担教学科研的管理工作,我确实觉得负担很重。但是两方面都要做好,因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是集体的事情,耽误教学和科研的行政管理工作,是耽误集体和大家的事。在其位要谋其政,虽然这两项工作平衡起来比较困难,但我力求平衡它。就像老领导刘继南教授所说,我们要睡晚一点、起早一点、跑快一点。那个时候我基本上没有周六、周日的概念,有时间就自己充电、读书,开展研究写作。平常要花较多时间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行政管理,带领大家从事教学和科研,集体取得了成果比个人取得成果更兴奋。”

在团队的合力之下,舆论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舆情数据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权威媒体引用,并且先后出版了《舆论引导新论》《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舆论学一原理、方法与应用》《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听舆施政: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实践》等专著,定期发布《艾利艾(IRI)舆情研究年度报告白皮书》。

(2)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年来,雷跃捷一直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领域辛勤耕耘。除了作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学概论》编写组首席专家,出版了相关教材和著作之外,还发表了《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命题、资源、路径与方法》《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来源与发展动力》《习近平关于新闻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论文。

2004年,中央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雷跃捷被中宣部聘为“马工程”重点教材《新闻学概论》的专家成员,1年后,被聘为首席专家。2010年,雷跃捷被教育部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评审委员会专家;3年后,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雷跃捷被聘为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马工程”重点教材专委会委员。在长达16年的“马工程”教材编写和评审工作中,他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和精力。也正是在评审文、史、哲、经、法、政治学、教育学、艺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重点教材过程中,雷跃捷和这些学科的一流学者们共事,从不同学科的教材中和这些学者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吸取了这些学科的学术营养。

雷跃捷坦言自己喜欢吸收外来有益的知识。“一些国外最新的、有益的新闻理论和传播学的观点和知识,我都喜欢吸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雷跃捷仍然会经常阅读一些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或有认同,或作出一些自己的思考。他还会经常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与学生和同事们进行讨论,“这种沟通和交流,不仅会开阔视野,更会产生思想上的火花”。

虽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雷跃捷从不满足于现状,依然对新兴事物抱持强烈的研究兴趣。

他积极探索媒体融合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关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形态的变化。他和硕士研究生王娜合作在2020年第8期的《新闻大学》发表了论文《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定义问题的再思考》,引起了新闻学界广泛的关注。在对“融合报道”展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融合报道”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一基于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融合报道”作品的比较分析》《媒体转型期电视新闻的艰辛探索一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电视和视频类参评获奖作品评析》等一系列传媒发展前沿研究的成果。

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对在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如何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有过深刻的分析,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巩固及扩大网上网下同心圆有着独到的见解,出版的《舆论引导新论》《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研究》等著作,分别获得省部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励。发表的《科学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研究》《新冠疫情谣言传播与治理机制研究》等相关论文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

在新闻教育研究领域方面,他出版了著作《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传媒高等教育论》,并且发表了《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对挑战的对策研究》《挑战与变革:新闻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传播教育也要讲好中国故事》《从职场培养到学院专业教育——早稻田大学瀨川至朗教授谈日本新闻传播教育转型》等多篇论文。

(3)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雷跃捷每次给研究生开课,总是会选择在第一堂课把这行字写在黑板上最醒目的位置。“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句中国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名言,在我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过,在我的学生时代,包括做记者的时期,对这句话的理解都还不够深刻,后来当大学教师,尤其是做学术研究以后,觉得这句话非常受用。”治学,务必严谨求实,这句话既是他在不断鞭策自己,更是对青年后学的殷殷期盼。“冷板凳考验的不仅仅是毅力,还是一种境界。不是把坐冷板凳当作一种压抑,而是要把坐冷板凳当作一种自觉、一种学术生存的状态。也许你从事学术研究一辈子也没有什么成就,一辈子都默默无闻,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大;也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做出了成绩,但是不被社会承认,也许要等到你身后。前一句是学者的一种生存方式,后一句是学者的一种境界。文章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学术的拷问。把这种生活方式和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相互结合起来,就是学者应该具有的修为。”

“物质的东西毕竟都是身外之物,终究都会离我们而去,就连生命也会离我们而去,能留下的最终还是思想。不论是马克思、列宁、托尔斯泰还是雨果,他们为人们铭记是他们为人类所做出的思想和精神财富上的贡献,这远远大于物质的贡献。所有的建筑千百年以后都会坍塌,留下的只是关于建筑的思想、关于美学的思想、关于文学的思想、关于哲学的思想。思想不占有空间,但它占有时间。人都会有所求,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阅历以后都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会让人懂得应该放弃一些东西,也让人们懂得追求一些东西。”

雷跃捷认为,思想具有不朽的性质,在所有的财富中,唯有承载着思想的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总有一天会在风雨中颓毁坍塌,而思想则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代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雷跃捷尊崇和憧憬的就是思想的不朽。

 

*本文系简写,参考文献从略,原文载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1》,武汉大学出版社,第784-793页。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