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已有3个月之久,各入选高校第二轮“双一流”的建设目标如何?如何实现?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率先发布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了学校整体目标和学科建设目标,介绍了下一步的建设内容和举措。软科从目前公布的11所高校的建设方案中分别摘取了其关于中长期目标和2021-2025建设目标的描述,看看这些高校为自己设定了怎么样的阶段性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高校对建设目标的表述不尽相同,我们这里仅根据字面意义结合建设阶段的相对关系进行汇总,结果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请以官方为准。
除学校整体目标外,各校还详细公布了“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进一步对学科建设进行深入规划。
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科建设目标提到:到2025年,工科突破性、颠覆性重大技术研究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整体实力和行业影响力稳居国内顶尖、世界一流前列,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保持领先优势,信息、材料、生医工等若干学科(领域)跻身国内顶尖行列;作为骨干基础学科的理科在前沿知识探索、原始创新研究、建设机制与模式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整体水平和基础研究实力进入国内第一方阵、稳居世界一流行列,主干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前列,生物学保持国内领先,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等学科实现新突破;生命医科研究解决人类生命、健康重大问题的创新贡献更加突出,整体实力保持国内前列、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临床医学等学科夯实国内顶尖优势;人文社科延续文脉、创新思想、资政启民影响力明显提升,整体水平进入国内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跻身国内一流前列,工商管理等学科保持国内领先,人文基础学科全面夯实。
武汉大学在学科建设目标中提到:到2025年,学校学科布局更加优化,学科质量整体提升,高峰学科更加凸显。一流建设学科包括: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11个一级学科。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地理学、生态学、力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支撑学科发展。
东华大学按照三个层次进行重点建设:第一层次为优势提升学科,重点建设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设计学等优势特色学科,打造学科高峰,实现多峰并举的学科布局。第二层次为高原培育学科,重点培育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等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且符合国家重点发展导向的学科,建设学科高原,形成“高峰”、“高原”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第三层次为战略发展学科,对接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发展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兴学科;加强理科和人文基础学科建设,战略发展数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科学技术史等支撑学科,构建对接需求、面向未来、支撑学校一流发展的学科生态。
福州大学明确:2021—2025年建设周期内,福州大学将以化学特色优势学科为建设出发点,以化学一级学科为核心,有机整合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药学等三个一级学科,凝练和打造催化化学、能源化学、工业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五个特色研究方向,充分发挥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引领作用,提升学校学科整体水平和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为建成具有若干世界一流学科的东南强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贵州大学拟建设的一流学科主干学科为植物保护,支撑学科为作物学、生物学和化学。构筑文、理、工、农相融互补和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优先发展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和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学科群,重点支持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全国学科评估入榜学科,大力发展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和区域一流建设学科,建设一批具备国内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和综合实力位居区域前列的特色学科。智慧农业、绿色防控、农产品安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材料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交叉学科建设发展成效显著。
华南师范大学重点建设物理学一流学科,将有力带动学校相关学科发展和新的增长点培育。重点建设三类学科集群,整体带动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提升。1.引领教师教育发展,打造一流教育学科集群。发挥“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整合“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外国语言文学”等相关学科优势力量。2.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特色理工学科集群。发挥“光学”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建设学科“物理学”、ESI 世界前1%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广东省“冲补强”计划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学”“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理工学科特色优势。3. 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造人文社科学科集群。发挥ESI 世界前1%学科“社会科学总论”等学科优势,带动“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中国史”“世界史”“音乐与舞蹈学”“工商管理”“法学“”理论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实施“学科登峰计划”, 打造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顶尖竞争力;实施“培优学科高水平发展计划 ”,推动政治学、工商管理、新闻传播学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学科;实施“培特学科高水平发展计划 ”,推动教育学、 应用经济学、法学建设成为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学科;实施“培需学科高水平发展计划 ”,推动中国语言文学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力在同类型高校中达到领先水平,部分学科方向进入国内高水平行列。
石河子大学拟建设的一流学科为化学工程与技术,支撑学科为农业工程、化学、生物学。目标提到:持续优化学科结构,以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建设为牵引,打造农医优势特色学科高峰,大力发展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新疆和兵团重大需求的能力,基本建成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学科体系,聚焦“高精尖特需”配置优质学科资源,彰显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融合汇聚效果,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音乐学院明确,“音乐与舞蹈学”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核心学科。本学科继续深化学科内涵,凝练学科建设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学科建设总体目标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打造“音乐与舞蹈学”的发展范式,巩固“音乐与舞蹈学”学科的全国领军地位,构建“特色+强势+交叉”的学科建设项目布局;二是全力打造“中国乐派”教育、科研、传承体系,初步形成“中国声乐”的关键支点学科;三是打造“高水平、有特色、深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提升中国音乐学科的世界影响力。
中国政法大学学科建设目标:到2025年,优势学科龙头牵引作用更加彰显,学科专业布局更加优化,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深入,学科治理机制成效显现,形成以主干优势学科为主体、相关学科为支撑的“法学+”学科群。法学学科整体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政治学一级学科居于国内前列,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同类学科国内主流行列,学科竞争力、学科贡献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学科引领学校整体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中央民族大学把民族学作为拟建设的一流学科主干学科,社会学、中国史、理论经济学三个一级学科为支撑学科。通过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形成以民族学学科为引领、学科间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带动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理论经济学以及音乐与舞蹈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哲学、教育学等一批学科发展;推动城市民族学、民族艺术学新兴学科发展,培育国家安全学、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带动多研究领域形成学科群特色优势,有力支撑学校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已然启动,中国高校将站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来源:软科
转自:学术派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