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为什么教材这么重要?

2022/6/2 14:25:00  阅读:308 发布者:

差不多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学者主要的创作形态是写书,70年代之后则改写论文——当然他们也还在出书,但大部分书其实是论文集。

这个现象的发生依赖于一系列前提:学术队伍、学院体制膨胀,各种学会、刊物雨后春笋般出来,ssci之类的索引工具逐渐占据了学术舞台的中心。这是一个总体性的历史过程,论文这种特殊的文体能够一统江湖,离不开这一系列前提。我们来稍微仔细地描述下这个过程:

学术队伍、学院体制膨胀意味着学科分化的加剧。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以前可能只是隔一座随便就能翻过去的小山包,现在几乎隔了喜马拉雅山脉,甚至从事某一二级学科内部不同分支的学者也常常难以理解彼此的工作;

于是有了小同行,有了各自的学会和刊物,有了文献槽;

于是每个学者不必再纵论古今,而只需/只能站在自己专业内部,总结既有研究,力图作一点点推进——既然只是“一点点推进”,那就没必要写书了,写文章即可;

由于写的东西就那么几个同行读得懂/会去读,同行又都是懂行的,所以不必从常识、从基础知识写起,直接进入专业讨论即可;

结果是,大家都写论文了。

这个过程在理工科完成得更早,在我国文科学界则差不多到上世纪90年代后才渐成规模。

我们常常用建筑来形容知识,何处是地基,何处是顶楼,何处是承重墙,何处只是墙纸,这是因为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结构性,用建筑作隐喻能很好地揭示这一点。今天我们换个比喻,不用建筑而用树木。我们引入一个概念:文献树。

几乎每门学科都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学者,从常识起步,思考一切问题。常识就是丰饶的土地,知识则是从这片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树木,我们反思常识,于是知识产生了。

树木会不断分叉,这就像学科不断分化。但枝叉的养分终究来自主干、来自土地,枝叉只是树木的一部分,但从事专业研究的人常常忘了这一点。结果是,过分专业化的学者对专业外的知识往往过分无知。也因此,他们常常无法很好地判断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与界限。了解其他专业归根到底是有助于深化对本专业的了解的。

上世纪70年代后文献爆炸,几乎任何一个小专业、小的研究脉络内部都积累了无穷无尽的文献,而严肃的研究又要求穷尽既有文献,于是,搞清楚某根枝叉的结构就已经要耗尽研究者的精力了。我们如何可能再拉开距离,去看看这根小小的枝叉是如何从主干逐渐分叉生长出来的呢?

大概有两种方法,一是读经典,二是读教材。

经典的重要性几乎没人会否认,但脱离教材、脱离导读类文献读经典其实读不出太多意思来。我们继续用文献树的比喻。如果说教材致力于刻画某根枝叉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基本形态如何,那经典更像是分叉点本身:因为一本经典的出现,一个新的研究分支产生了。有些经典可能没有这种界碑性意义,而是既有研究分支的集大成者,是这根枝叉上结出的硕果。

不读经典无以知其深,不读教材无以知其大,两者结合才能获得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整体画面。

教材的任务是引人入门,让人看明白某条枝叉位于何处,长着哪些枝枝叶叶。教材要做的就是把学科整体面貌呈现给读者,然后给出进阶阅读书目,让还有兴趣深究的读者接着去读别的、更专业的书。

但国内的教材(我们讲的都是大学教材)更像是中小学课本,致力于提供“正确的”知识,没有这种扮演“卑微的”中介者、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学术分支的意识。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