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科院暂停与知网14年合作--知网的时代可以结束了嘛?

2022/5/27 11:09:17  阅读:190 发布者:

“多年来,CNKI数据库凭借其在中文期刊数据库市场上极具影响力的市场地位,对续订价格始终维持着较高涨幅。”近日,一封指责知网续订费高、续订条件“苛刻”的中科院邮件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

邮件提到,自2008年以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承担全额订购费用,在全院范围内开通使用CNKI科技类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21年,中科院集团CNKI数据库订购总费用达到千万级别,已成为中科院集团资源引进中的‘巨无霸’。2022年,双方就费用、订购模式展开积极讨论,但在多轮艰苦谈判后,知网依然坚持接近千万的续订费用,其给出的集团组团方案在成员数量、单家价格方面条件相当苛刻。

417日,中科院图书馆处某位负责落实此事的老师向相关人员证实,网传的近“千万级别”续订费用和停用知网访问一事属实,中科院各大所正积极应对因停订知网带来的影响。“自2022420日起,停用CNKI数据库。以后会用万方和维普替代,查不到的文献可以用文献传递等方式。”至于何时会恢复对知网的访问,该老师表示,目前并不确定,“至少今年应该没有这个计划了”。

这已不是知网第一次因高昂的订购费被中断合作了。近年来,知网还多次因频繁涨价遭高校抵制,从2012年至2021年的10年间,至少有6所高校发布公告表示暂停使用知网,原因均为知网涨幅过高。不过,在停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知网数据库资源内容的独有性以及其资源整合的一站式搜索在其他数据库很难实现,大部分高校迫于各种压力又继续与知网合作。

知网作为一个文献资源类型网站,为什么有这样的权利?又凭什么敢向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狮子大张口呢?

本质上,知网做的是知识数字版权的生意。通过“买断”甚至无偿的方式,以极低成本获取内容版权,再集成到统一的数字平台,以数据库的形式高价售卖给高校和机构。这种成本有多低呢?根据知网之前发布的稿酬领取通告,硕士/博士论文的著作人可获得的现金均不超过100元、同时会获得不超过500元面值的知网阅读卡。

通过统一数据平台的市场垄断地位,知网已经对学术界获得了隐性“定义”和“评价”的权力。这种权力,让学者们、高校和学术机构被迫与知网成为一种“共同体”。而随着信息愈发集中,知网的地位愈发巩固,话语权也越来越大。仅是几所高校的抵制,根本撼动不了知网的根基。

同时学术查重系统也是知网市场地位最鲜明的体现之一。由于在国内所有数据库中,知网的资源最全最完整,其查重系统的结果也相当于各大高校的论文检测标准。

自从演员翟天临被曝出学术造假,各高校论文查重的要求变得相当严格。2019年,部分学校的毕业论文“查重率”从原来的30%以内降低到20%,更严格的甚至降到了8%以下,还有学校增加了对已毕业学生的论文进行跟踪重审的环节。201942日,教育部在官网公布《教育部2019年部门预算》称拟对学位论文进行抽检,预算为800万元。

那其本质的原因在哪呢?

在《中国知网与入编期刊及其作者关系十论》,作者指出了根本性问题,

即知网模式消解了学界研究成果的载体基础——学术期刊。

按理来说,学术期刊是知网内容的上游,在面对知网时应有相当程度的话语权。毕竟,如果学术期刊不提供论文内容,知网便难以收录学界发布的最新内容。然而事实是,分散布局的学术期刊体系从数字化起步时期就已经将数字版权放弃,交由市场化公司全权处理,并在知网“肢解”期刊的建库模式中,逐步丧失了数字化转型机会。

当人们只知数据库而不知学术期刊,数据库就相当于是一部整合大量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大刊”。而收录内容最多的知网,也就成为这本最具权威性的“大刊”。由此,部分高校只承认知网不承认刊物的情况,便得到了解释。

知网如今遭遇的争议和抵制,并非轻易就能解决的问题。知网发展二十多年来运营起的话语权成果,是其在行业内占据不败地位的关键,如何会主动让出这一口巨大的蛋糕?

综上,虽然已经又很多机构站出来抵制知网的知识垄断,但效果甚微,至于这个问题的最后走向会如何,小编像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浪潮终将向着民声的那一边流去~

转自:云导师学术辅导平台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