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24 9:23:16 阅读:472 发布者:chichi77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没有哪个时刻比现在更令人渴望读书。生活每天被各种事情占据,每天忙忙碌碌,似乎连静下心深入读一本书的时间都没有。
读书是生活中比较“划算”的休闲项目,几乎不受时间空间以及金钱的限制。从小到大,读过很多书,记忆中总会有那么几本书让人印象深刻。
以下这些书是我的“记忆之书”。
杨红樱马小跳系列
二年级的时候,收到一本杨红樱的书,我记得书的扉页是淘气包马小跳、安琪儿等虚构人物,每个小伙伴都有自己性格、爱好等个人简介,我经常反复看他们的个人介绍,幻想自己是其中一员。
那时接触的课外读物有限,这本书被我翻了好几遍,很多内容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比如《蓝色巨龙》、《我看比尔盖茨电脑没用》、《我还有一个苹果》等,这些文章质量很高,陪我度过很长一段时光。
儿童文学
五年级的时候,学校开放阅览室,我第一次在这里接触到儿童文学,讲得似乎是校园青春故事,看得津津有味。我现在已经记不清儿童文学的内容,当时每周最期待的便是去阅览室读儿童文学。
初二的时候,有一次发现学校门口书摊有儿童文学,我赶紧买了一本回去。走在路上很激动,感觉距离上次读儿童文学仿佛过了一个世纪。然而,当我重新打开这本书时,却再也没有了当时的感动,自己已经不是儿童了。
少年博览
读初中时,班里订阅了一些报刊,比如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当时沉迷读这类杂志,基本上每本书都会读上好几遍,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高中。
后来想想,这类报刊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让你认识了很多优秀作家。这些作家名字暂时停留在了你的大脑中,成为你未来某天挑选书籍时的一个理由,某天伫立在书架前,你会想:这本书似乎在哪里见过。
初三的时候,为了防止同学上课看“闲书”,班里再也没订阅过这些书。
《百年孤独》
我现在依然记得读《百年孤独》的那个充满阳光的冬日午后,那是在高二,我按照惯例去学校旁边的书店看闲书,下午两点上课,离上课还有十分钟时我才把这本书放回书架,后来连续看了两天才把这本书读完。
读完这本书我很久才缓过来,当时脑海中只有这一个想法:这到底讲的是什么?后来,我在大学重读了这本书,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每一年我都会重新打开这本书。
从这本书开始,我养成了反复阅读一本书的习惯。有些书看到封面就能决定是否要读下去,有些书读过很多遍却依然让你产生阅读的欲望,就像探访记忆中的一位老友,每次与之交谈都能让你倍感亲切,或是产生一些新的领悟。
《动物农场》《1984》
庆幸我很早就读到了这两本书。
《卡拉马佐夫兄弟》
其初读这本书是为了显摆,后来深深爱上这本书。以前经常习惯以“二元论”来评判一个人或是一件事情,后来慢慢改变了这种思维模式,从“单核细胞”向“多核细胞”进化。
这是我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本著作,天时地利人和。后来,我不愿意再去阅读妥的其他作品,因为始终没有一个好的契机去阅读,读书是看缘分的。
《长日将尽》
当时在书店看到这个名字就喜欢的不得了,虽然读了一半就没再读了,但阅读的过程中很享受作者营造的那种氛围。后来断断续续读了作者的其他书,很喜欢书中的意境,适合在某个舒适的午后,坐在窗前慢慢阅读。石黑一雄和川端康成的作品深得我意。
《把自己作为方法》
我到现在对书中这句话印象深刻:
“我们现在跟年轻人谈话,让他坐下来讲一下他们班、他们学校的事情,讲清楚这个体系是怎么运转的,基本的权力结构是什么,主导意识是什么,每个人的动机是什么,能够分成几类,大部分人讲不出来。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训练。
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发生兴趣,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做一个独立的叙述——也不用分析,就是叙述。”
书中很多谈话让我印象深刻,现在忘得差不多了,是时候重读这本书了。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