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高能"月|跟随普林斯顿终身教授仰望星辰,解答系外行星科学vs科幻的谜题
2022/4/22 15:19:27 阅读:260 发布者:chichi77
CIS科研项目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PBL科研教育产品之一,旨在打破地域限制,共享全球顶尖教育资源,已成功帮助成百上千名青少年学生成功迈进了梦校大门。
回顾CIS学术科研“高能月”的前四期讲座,来自英、美、亚洲的学长、学姐及教授给各位同学带来了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申请及热门专业的分享。
4月28日即将迎来CIS学术高能月的最后一场收官讲座,将会由哪位大咖嘉宾为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呢?让我们边看接下来的内容边揭晓答案吧!
4月17日,又是一个值得全中国欢呼的日子,因为从太空出差了6个月的三位宇航员终于成功返航地球,回到祖国的怀抱啦!
这次长达6个月的太空出差也是目前为止我国太空飞行任务中载人人数最多、飞行时长最长的一次太空任务。在这次的飞行任务中共进行了6次太空任务,取得了很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其中,主要包括:
01
全面突破了空间站建造的关键技术
这项技术的突破是保障了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的生活和工作的顺利进行。包括再生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大型柔性电池翼可驱动机构技术等等,为后续空间站的建设攻克了技术难关。
02
完善了任务的组织指挥体系
为了保证任务顺利组织实施,建立了载人飞船应急发射机制和航天员应急返回搜救机制,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就可以进一步保障每次发射任务高校、顺畅的实施,也能进一步保障航天员在轨安全和空间站稳定运行。
03
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裁人航天运营管理体系
研制了季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飞行控制新模式。分布式地面控制系统,为后续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营管理打牢了基础。
04
取得了高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成果和显著的综合效益
利用核心舱的空间科学实验设施,开展了无容器和高微重力实验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实验。还组织了“天宫课堂”、“时代精神耀香江”、“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等一系列科普和教育活动。
随着神州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任务的结束,我国神州十四、神州十五飞行乘组已定,并已经制定了接下来需要进行的6次任务计划。
人类对宇宙太空的探索在近几年的脚步越来越快,探索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目前人类已探知到的宇宙最远距离是120亿-150亿光年,理论上是可以观测到宇宙直径到930亿光年的范围。而在这个范围内类似银河系大小的星系至少有20000亿个!
作为美国宇航局开普勒任务的科学家顾问、灵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任务联合调查员、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系终身教授——Joshua Winn,教授一直是研究天体物理、系外行星科学领域的先驱。
Josh Winn 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迪尔菲尔德(Deerfield, Illinois)。他于 1994 年毕业于物理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在英国剑桥大学担任Fulbright Scholar一年后 ,他以赫兹研究员(Hertz Fellow)的身份回到麻省理工学院 。在读研究生期间,他从事医学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并为 《经济学人》的科学部分撰稿。
在2001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Winn随后在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学中心担任N.S.F.和哈勃博士后研究人员。现任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系终身教授,教授包括天体物理系导论、能量物理学、天体物理学Ⅰ、狭义相对论、电磁学、系外行星和褐矮星、宇宙学等课程。
而在2016年加入普林斯顿大学之前,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系任教了10年。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