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急救医生拒借除颤仪,上海哮喘老人抢救无效去世!这名医生,到底犯了什么错?

2022/4/6 17:15:22  阅读:314 发布者:chichi77

3 31 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针对急救医生未向求救患者施救事件,连夜启动对 120 急救中心的调查,并通报了调查结果。

图源:浦东新区卫健委

根据通报,救护车被求助者拦住,要求救护车医务人员出借车载除颤仪,由于该病人在自己家中,救护车上的急救医生现场无法判断,出于先将车上急症患者送往医院的考虑,没有同意出借。目前,涉事医生已被停职处理。

01

网上的事件经过,是这样的

330日上午8时左右,上海市浦东新区某小区804室有一人急性哮喘发作,用了气雾剂无好转,且症状越来越重,邻居帮忙呼叫了120。此时,有负责做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刚好到达,迅速为其开展心肺复苏。

随后,有一辆120救护车到达小区,但是,不是来救804室哮喘病人的,而是202室病人呼叫的。

当这边804室的救助者,向120急救医生要求借用除颤仪时,急救医生拒绝出借,接到202室病人后,毅然离去。

940分左右,804室呼叫的救护车到场,抢救无效,患者病逝。

31 日,浦东新区卫健委的通报中提到急救医生经验不足、处理不当,给予医生停职处理。

很显然,在这起事故里,医生并不是事件的全部。当以后遇到相似场景,包括但不限于医生在内的人可以怎么改进,通告暂未给出回应。

毫无疑问,在这起事件中医生应变有误,处理失当,被停职反省,无话可说。

但说句心里话,这时候停职也不全是坏事,某种角度来看是一种好事,外行人看热闹,只有内行人才知个中酸楚。

02

两头为难,该如何做出决断?

疫情就是一场考试。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也考验着医生的处事应变能力和责任担当。

一边是已经上车的患者,一边是路遇紧急情况,仅有一名的医生该如何做出决断?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当时202室病人在急救途中或疾病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危险或室颤,需要除颤仪,那这位急救医生会面临什么下场?202室病人家属,还会那么通情达理吗?会放过他吗?

既然是急救,说明病人的病情都是比较危重,充满不确定性的变数,身为急救医生,敢有半点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

虽然804室哮喘死者家属表示,其已与202室病人家属协商同意先救。那是没出事,一旦他们那边出事,我敢肯定,一句“我不是医生我不懂”,就会翻脸比翻书还快。

那么,接受120调度的急救医生,可不可以、该不该、能不能、自作主张地变更急救对象呢?

我的答案是:不能!(当然,如果你有不同观点,可以留言区讨论)

因为,“灵活”的规则等同于无规则,“弹性”的标准不具备“标准”的意义。在一个没有标准、规则失守的情况下,会让坚持原则的人寸步难行。

03

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止是这一起事故

此次事件中,出车的急救医生以停职为代价,为这起悲剧承担了责任。

我们能看到的,只有短短一分钟的视频,和一段简短的通报。有太多尚不能被确定的事实,比起妄加猜测,我们更应该关注急救预案的完善,急救知识的科普,让更多处在危急中的患者得到救治。

但要阻止事故重演,我们要改变的是否只有一个医生?

在疫情之下,非新冠患者的就医问题屡屡被推上台面,急救资源的缺失也成为了悲剧发生的土壤。

问题背后,需要解决、且能够被解决的,绝不是单个医生的【经验不足】【处置不当】问题。而是医生是否经过系统岗前培训?120 急救中心是否备有系统应急预案?医疗资源是否配置到位?事件重演一次,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起事故背后的 1000 起事故隐患。

通报中只说了这样做不对,但医生们更需要知道的是,这种情况下究竟如何处理更好?这些问题,都不是一纸停职通告就能回答的,但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