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2 8:55:51 阅读:367 发布者:chichi77
相信很多小伙伴在寒假期间都陆续收到了进入考博复试的通知,本是满怀着期待做着最后的冲刺准备,可眼看就要到临近复试了,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
每天焦急的守候在院校招生官网,又一次次的“寻觅无果”。此时此刻,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来源:网络/学校官网
01
备考策略
01
洞悉局势,明确考核方式
随着全国各地一所所高校开始实行闭环管理,基本上可以确定了今年的考核方式——继续以“线上”为主。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2年博士复试公告
四川大学2022年博士复试公告
“线上考核”和“线下考核”,仅一字之差,要准备的“套路”可谓千差万别。
比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博士招生,两种复试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线下三小时的“快题考试”,被合并到半个多小时的“综合面试”里,若没有前期准备,很容易临阵失策。
同济大学建筑学“线下”复试安排(来源:院官网)
同济大学建筑学“线上”复试安排(来源:院官网)
之前还在为“是线上还是线下考核”而纠结的同学现在可以吃个定心丸了。
虽不说百分之百可以确定线下考核会被全面取消,但是针对性地去准备线上考核总是没有错的,尤其是身处疫情比较严重的城市的小伙伴们,切记要为线上考核做好充足准备。
上海交通大学2022年博士复试公告
即使是报考医学类的同学,也极有可能面临英语笔试被取消的情况。因此这个时候,可以跟自己的导师联系联系,在日常问候的基础上,顺便了解一下有关考核方式的最新情况。也能尽早做到心中有数。
02
抓住时机,查缺补漏
复试延期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备考时间”增加了。
尤其对于应届硕士毕业生们来说,这种机会十分难得,无论是对于专业课还是英语面试,那可都是大把大把的复习时间啊!!对于还在上着班,平时要兼顾复习和工作的考生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利好”的信号。
之前准备仓促的口语训练,可以集中更多时间去强化牢记;
博士科研计划书中的“研究框架、技术路线、重点难点”通常是考生的薄弱环节,多出来的时间,建议各位去下载同专业方向优秀博士论文,借鉴其“框架结构”以及“研究思路”,并在已经提交的“科研计划书”版本上进行调整修改。(这一步非常重要且有必要,能弥补之前撰写计划书时因赶时间造成的疏漏,同时为应对之后涉及到“博士研究计划”的面试内容进行巩固。)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知网寻找“优秀博士论文”
来源:自制
案例分析示范(来源:某建筑“老八校”在读博士陈同学)
随着硕士论文的逐渐定稿,还要重新梳理出最新版论文里面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不能一成不变的参考着修改前的版本进行复习准备。
03
多手准备,掌控全局
备考时间明面上看似增加,实则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同样是延迟复试,近则推迟几周,远则数月不止。为此,需要针对所有的可能性制定有效的复习策略:
“近期”准备,狠抓复试重点
为有效应对近期就会到来的复试,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复试成绩影响最大的地方,做好随时上战场的准备:
第一,线上外语面试的演练,每天应该至少进行一次线上模拟,对着电脑摄像头录制脱稿作答,然后及时回放并找出表达不流畅、易卡壳的地方,作出更正;
来源:网络
第二,对硕士论文的精准复现,能够将自己做过的研究“有什么创新点?使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分别是在论文哪些地方做了怎样的使用?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什么?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解决的?”等等这些问题用快速、准确、专业化的语言表述出来,要做到这点,同样离不开“每天一练一模拟”。
第三,对未来拟开展研究的整体把握,涉及到的内容和上面差不多,要求也一样。
“远期准备”,加深专业理论掌握
远期规划,同样需要多方面准备:
第一,扩展文献阅读。把近期专业领域内重点期刊上新发表的文章下载下来,每天精读1-2篇。(同时要记得做笔记标注哦!)
第二,在之前整理导师个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团队其他成员的研究成果做个梳理,比如导师的研究生为“一作”发表的一些论文,作为对团队研究现状的补充掌握。
第三,文科类的考生,要保持阅读习惯,增加额外的著作/文献阅读量,以应对复试时针对研究问题可能涉及到的延伸,同时很有必要去梳理目前比较关注的学者其个人的学术脉络(不仅要掌握其研究成果,还要去掌握其个人的学术生涯是如何发展的,在哪个阶段对哪些问题有了研究,造成他去做这方面的研究的动机是什么)
理工科类的考生,应该回归到研究方法上,加强对专业方向上一些较难的专业术语、实验数据和指标的清晰掌握,同时能够落实到具体的案例上并与之衔接(比如哪种研究方法在哪些论文/学者的哪些研究中有被使用到,具体他们是怎么样去论证的,因此对自己的借鉴意义十分明显,也有可行性)。
总结,在专业理论上作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可以站在一个更高、更广的视角去跟复试官们“周旋”,不管他们如何“刨根问底”,甚至想刻意“刁难”一波,也终会在你的“有效射程内”。
应该如何去兼顾这两种“策略”呢?
首先要保证“近期策略”的落实,其次再根据个人的情况以及报考院校的信息动态去匀出时间考虑“远期规划”,不可为了追求“完美、不留瑕疵”而本末倒置,偏离了复试的考核关键。
02
心态调适
除了在备考策略上需要调整,心态上的调整也是十分重要的。以下问题,可能是各位在面临复试延期时最容易出现的心理表现。
01
“要是复试一直拖下去甚至取消了怎么办?”
首先,各位不用担心,考博和考研,以及高考,都是十分重要的考试,就算是在疫情最为严峻的2019-2020年,也没有因此取消掉复试,大部分院校也在暑假前陆续完成了招生工作,而现在的整体局势,依然是可控的。大家好好准备线上复试就行了。
02
“我好想早点复试完,早点放下心里的石头!!”
多出来的复习时间难道不香吗?一年都熬过来了,也不在乎多等几天!!
如果心里很急躁,那么也好办,关上书本,不去碰复习资料,给自己放松一两天,刷剧、睡觉、打打游戏、看看闲书……小博相信最多就这一两天,各位就会“感觉不安”了——“竞争对手万一又进步了怎么办,自己前期的准备都功亏一篑怎么办”。自然又觉得时间不等人了,那些急躁的心情可能也就减少了,并接着去安心备考。
03
“感觉准备的差不多了,看不进去书了怎么办”
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完美按照之前的计划把该准备的都准备完了,因此觉得不需要这多出来的时间。
在这里小博要善意的提个醒,博士的考核,更是“优中选优”,千万不能抱着“轻敌”的心态。
去看看新闻,或者找师长们了解一下,每年都有初审高分,但是复试被刷掉的人。
来源:知乎
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按照小博提供给各位的策略去耐心准备吧!!
04
“几乎每天都要做核酸,排队又要很久,感觉特别耽误时间”
首先排队费时是肯定的,但是客观上来说,即便每天做一次核酸,也就是几个小时,比起几周、甚至一个月的复试延长时间,其实也算不了什么,实质上还是增加了各位的备考时间的,所以无需焦虑。
出门做核酸,把防护工作做好,就当是出门散散步了,平时不愿意花时间去运动一下,现在这样做对身体也有好处,这样一想就不会老是盯着“那几个小时”了。
如果自己的时间比较灵活,是可以避开高峰期的,手机预约选择人少的测试点、提前到场,都能有效减少排队时间。
03
考虑后路
尽管延期复试能增加备考的时间,但对于一些准备一直很仓促的同学来说,增加这几周的时间仿佛作用并不大。如果是这样,与其拖延等待,不如趁机想想其他路子:
投投简历,争取找个工作,也许能把未知的考博风险降到最低;或者是把目光再放远一点——今年如果上不了岸,明年接着备考。
那么对于明年来说,这一整年的时间要做的事情可就多了去了:撰写新的小论文,增加个人成果筹码;准备新的简历;重写推荐信;完善科研计划书……那么当下的疫情自然是不会过于影响到自己的心情的。(但是,小博还是建议把主要精力放在今年的备考上,不要轻易言败)
当然到了最后,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注意疫情防范了,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疏忽大意。即使疫情当头,小博还是相信各位考生能够沉着应付,最后取得来之不易的胜利!!只要节奏不乱,稳住心态,一切等待终将值得!!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