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校导师与博士生共同抗疫,提速核酸检测!还发了篇论文

2022/4/1 17:37:02  阅读:313 发布者:chichi77

本文来源:文汇报、上交大环境学院、武汉大学、上海教育新闻网

多地疫情防控持续收紧,开启“宅校”生活的科研工作者们,“宅”在寝室做数据、“宅”在办公室开组会、“宅”在实验室里调试设备,在科技战疫中“紧追不舍”。

01

检测新冠病毒仅需20分钟

武汉大学研发出一种新方法

武汉大学殷昊教授与张楹教授课题组开发出了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操作便捷且快速的核酸检测方法,仅需20分钟就能检测到Ct值为35.8的新冠真实样品,极大提高了检测速度!

武汉大学研发团队  图源:武汉大学

近日,该研究成果于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发表,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南医院医学研究院、教育部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殷昊教授与张楹教授课题组,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领域的最新成果。

课题组致力于研发能满足快速简便、灵敏特异的一步法核酸检测新方法。

通过比较新冠病毒序列中四个位点的非经典PAM (VTTV,TVTV, VTTV) 和经典PAM (TTTV) 的反式切割活力和一步法效率,发现和经典PAM相比,非经典PAM显著加快检测速度,将灵敏度提高了10-100倍,大幅度提升信号的稳定性。进一步探索机制发现:在一步法反应中,等温扩增和CRISPR检测存在竞争关系。

本研究获得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仪器设备共享中心、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研究中心的支持。本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图源:武汉大学

02

上海理工争取实现

多个样品同时快速检测

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微纳光学与生物芯片实验室,博士生杨波手里拿着15厘米长的透明“尺子”,正在做着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相关实验。这个不起眼的“尺子”,其实是一块“连续流式PCR芯片”,可以用于病毒及病菌的扩增。

图源:上海理工大学

杨波介绍,在进行核酸采样的时候,棉签上沾湿唾液,但是唾液中所含新冠病毒的分子量并不如老百姓所想的“全是病毒”,而是需要进行前期的分子“扩增”才能更有效进行检测,PCR过程就是对病毒和病菌的RNADNA进行“爆炸式扩增”的重要步骤。

“目前我们实现了单一病菌样品DNA扩增时间3分钟,同类研究可能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属于比较创新的成果。不过,我下一步争取实现多个样品同时快速检测,也就是更快更高效。此外,该款目前还只实现了病菌DNA的扩增,该技术如何实现病毒RNA扩增,也是正在推进的研究。”杨波介绍道。为了这个目标,他继续“泡”在实验室里。

“你可以尝试把它改成‘同心圆’结构,这样就可以实现6-10个样品同时检测的功能。”他的导师、光电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大伟教授在一旁指导。

图源:上海理工大学

不止于此,在庄松林院士的带领下,张大伟项目组与上海科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建设上海环境生物安全仪器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研发了全自动核酸提取仪,该仪器可以实现每30分钟采样96管、小于18秒采样1管的功能,每日最高处理采集管量高达15000以上,以科技硬实力为抗击疫情贡献智慧。

此外,他还同时联合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古巴生物医药集团,承担国家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CIGB-500防治COVID-19心脏和肺脏的急、慢性并发症研究”,为新冠疫情患者并发症的治疗提供帮助。

“如果我们能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就是真正的学有所用”。

眼下,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赵来军团队,正在协助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前一天的新增病例进行坐标定位,帮助实现文本地址信息的数字化转变,有助于对疫情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进行研判。

“这个工作量很大,基本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2点钟之后。”在团队成员之一的闵萌萌看来,大家没有因为“连轴转”而疲惫,反而都干劲儿满满,“一方面是在学校也能‘线上’助力疫情防控,让我们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参与到抗疫‘实战’中,我们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图源:上海理工大学

“全球60个国家应对新冠疫情的卫生系统韧性评价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抗疫韧性评价研究”“信息传播对疾病传播趋势的影响”……这些紧跟社会发展需求且涉及学科交叉的学术论文,均出自管理学院研究生之手。

“疫情防控,是一个全球化的命题,我们老师和同学们不应仅仅是按时做核酸的‘配合者’、关注疫情发展的‘旁观者’,而是要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能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上海疫情防控多做贡献,学以致用,是我们的责任义务和光荣。”赵来军说。

03

上交大课题组

发放便携式除菌卡

同样的,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党支部书记申哲民将课题组研发的便携式除菌卡,免费提供给学院。该除菌卡利用纳米缓释材料,针对传播力更强的变异毒株,为抗疫的师生提供防疫支持。

图源: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2-00861-x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