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生到学者的跨越需要的是?

2022/3/16 14:18:19  阅读:203 发布者:chichi77

本学期,我重操旧业,给硕士和博士生讲研究设计。下面是我给一个学生的答复,写完后,觉得似乎有点普遍意义。周末适合吃茶静思,就发在这里了。

某某同学:你的思路很好,值得继续探索,但需要你自己去探索。课上可以继续讨论,但不能指望我把思考进行到底。我的职责、能力与时间,决定我只能激励你们不断挑战你们自己,不可能全程协助你们,甚至不可能全程为你们呐喊助威。

本学期一开始,我鼓励你们选重要题目,甚至让你们以自尊自重的国师自居,以成名成家为目的。学期中段,我凭经验和直觉帮你们选择有希望成功的研究方向,把握摘低垂果实的机会。上周五,我在课上说了,这门课从下周开始进入末段,就是鼓励你们培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

学者与学生的区别,不在智力,而在于由年龄和经历决定的心态。我教这门课,目标是帮你们从学生转变为学者。这个转变过程非“艰难”二字可以涵括,会遇到三个无形然而强大的拦路虎。首先是心智的疲倦,然后是心理的厌恶,最后是生理的腻味。但是,为了脱胎换骨,跃过龙门,你们必须一一应对,躲不开,绕不开,耐心周旋,一关一关地过。

成了学者,只是赢得一个身份,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每项研究,甚至每篇论文,仍是一个自我折磨从而自我超越的过程。蚌生珍珠,靠的是磨,付出的是痛苦。学者不能指望达到驾轻就熟的境界,更不可能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游刃有余云云,是英雄欺人之谈。原因很简单,研究课题比牛复杂千万倍。

学术研究的本质是创新,这决定了学术生涯的本质是孤独。学术交流,表面看像公费旅游,其实主要功能是给学者一个透气的机会。前提是,学者对学术交流环境有足够的信心,不担心自己辛辛苦苦种出的桃子被听众中的有心人一把摘走。

如果足够幸运,遇到动机能力都值得信赖的朋友,结成研究合作伙伴,是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潜力的理想方式。但是,理想终归是理想,难免被现实侵蚀乃至击碎。大学管理者往往没有学术判断力,缺乏自信,因而对大学教师缺乏信任,设计考核的规章制度时,想方设法激励乃至迫使自己的员工占合作者的便宜,最终势必拆散合作伙伴。这种激励机制可以刺激次优的独作论文,但会抑制最优的合作论文。在没有制度保障的环境下,学者要各自谋生存,求发展,即使明知合作能产生更高水平的成果,理性选择也是独作。

能教这门课的学者,不仅已经熬过了学生时代,而且在谋生存求发展过程中学会了耐心质疑自己,拷问自己,自问自答,左右互搏。

学生总希望有个外在的对话对象,希望外在的对话对象答疑解难,帮忙判断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新颖。

学者压根儿不再抱此奢望。一方面,学者已经磨练出足够的耐心,树立了足够的信心,也巩固了足够的恒心,能督促自己不断冲击自己的极限,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另一方面,学者很难遇到知音,更难遇到可以保障学术合作的环境。

我们这门课是个过渡,你们有点像进了八卦炉的孙大圣。有点像而已。虽然我也姓李,但没有太上老君对闹事者的歹意,也没有扇风的童子对孙大圣的敌意与畏惧。你们在课上怎么说,我能听见,但并不全信。你们究竟怎么想,我无从得知,也没有兴趣知道。但我一直珍惜这门课提供的学术承传的机会,今年格外珍惜。

无论教育技术怎样更新,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学生的宿命不会改变: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作者 | 李连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来源丨在学术界谋生存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