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i | 胥春龙/周英思/胡纯一实现TnpB基因编辑新突破,AAV载体送达治愈小鼠遗传病
2024/2/1 9:17:07 阅读:72 发布者:
转座子相关核糖核蛋白TnpB是来自V型CRISPR系统的多种Cas12效应蛋白的祖先内切酶。考虑到它的小尺寸(408 aa),研究工程TnpB是否可以用于有效的哺乳动物基因组编辑是很有兴趣的。
2024年1月27日,上海临港实验室胥春龙,辉大基因周英思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胡纯一实验室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题为“Engineering a transposon-associated TnpB-ωRNA system for efficient gene editing and phenotypic correction of a tyrosinaemia mouse mode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一种突破性的基因编辑技术,该技术不仅小巧高效,而且在临床应用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一种名为TnpB的蛋白质,它源自一种被称为Deinococcus radiodurans 的极端耐辐射细菌。
首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自从CRISPR-Cas9系统被发现以来,基因编辑技术就像一把神奇的“分子剪刀”,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修改DNA的强大工具。随后,研究者们又发现了CRISPR系统中的另一类蛋白质——Cas12,它们在基因编辑中也显示出了巨大潜力。然而,这些系统的一个主要挑战在于它们的大小。由于Cas9和Cas12蛋白质相对较大,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传递效率受到限制,尤其是在使用腺相关病毒(AAV)这类安全的基因传递系统时,最高载量仅为4.7千个碱基对长度。
现在,科学家们在TnpB上取得了重大进展。TnpB是一种与转座子相关的核糖核蛋白酶,被认为是多种Cas12效应蛋白的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TnpB的大小仅为408个氨基酸残基,远小于Cas12蛋白质。这一特点使得TnpB成为基因编辑领域的新宠,因为它可以更容易地通过AAV系统传递。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首先证明了来自Deinococcus radiodurans的TnpB(ISDra2 TnpB)在小鼠胚胎中的基因编辑活性已经高于之前发现的小型Cas12f1蛋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TnpB相关的非编码RNA(ωRNA或reRNA)进行逐步工程改造,他们显著提高了TnpB的核酸酶活性。
最激动人心的发现是,经过优化的TnpB-ωRNA系统可以通过单次AAV注射高效地在体内传递,并在酪氨酸血症模型小鼠中纠正了疾病表型。这一结果不仅证明了TnpB系统在基因编辑中的有效性,而且展示了其在治疗遗传性疾病方面的巨大潜力。
TnpB相关ωRNA的逐步工程化提高了基因编辑效率(图源自Nature Communications )
这一发现开启了基因编辑技术的新篇章。与传统的CRISPR-Cas系统相比,TnpB不仅体积更小,传递效率更高,而且在安全性和精确性方面也显示出了优势。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基于TnpB的基因治疗策略,用于治疗各种遗传性疾病,甚至可能包括一些目前难以治愈的疾病。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不仅是科学界的一次突破,也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基因编辑将在未来的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5197-z
转自:“iNature”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