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CuZnNi催化剂的表面结合提高了CO2RR对CO生成的选择性

2024/1/27 10:02:06  阅读:74 发布者:

文献信息

文献名称:Composition-Tuned Surface Binding on CuZnNi Catalysts Boosts CO2RR Selectivity toward   CO Generation

发表期刊:ACS Materials Letters

IF 11.4

发布日期 :2022-02-10

主要研究内容

CuZn电催化剂的Cu/Zn比已知会影响CO2RR的选择性,但在组成调整过程中,金属离子的微观结构、晶相和氧化态如何变化和相互作用仍然存在疑问,需要仔细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合理的催化剂设计。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可控Cu/Zn比的CuZn基气凝胶材料,并系统地研究了它们对CO2RR催化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两方面来看,发现ZnCu气凝胶中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CO的生成,这主要是由于*H的不利吸附能。微量Ni原子的加入进一步抑制了H2的析出反应,这是由于*HH2O*Ni位点上的强钉住作用。因此,变形后的CuZn-Ni气凝胶对CO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有很大提高,FE(CO)的选择性从60%提高到80%。这项工作深入了解了电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表面吸附-解吸特性,这对CO2RR具有普遍的重要性。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

Cu10xZnx的结构和形貌表征。(A) Cu9Zn1(B) Cu5Zn5(C) Cu1Zn9SEMTEM(插图)图。(D) XRD谱图,(E) UV - vis光谱,(F, G)高分辨XPS光谱(F) Cu 2p(G) Zn 2p

SEMTEM图像(AC)可以清楚地看出,制备的Cu10xZnx中除了存在与纯Cu气凝胶相似的纳米颗粒外,还存在纳米立方体和超薄纳米板,且其比例随着Z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从HRTEM图像中计算得到的晶格条纹来看,所有Cu10xZnx样品中的大部分纳米颗粒都是Cu2O,而Cu5Zn5中的纳米立方体和Cu1Zn9中的纳米片分别是ZnOZn(OH)2, XRD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点(D)。注意,在Cu气凝胶和Cu9Zn1气凝胶中,HRTEM图像中分别观察到少量CuO和金属Zn纳米颗粒。结果表明,随着Cu/Zn比的增大,Cu/Zn合金的显微组织和晶相都发生了变化,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紫外可见光谱显示,Cu浓度越高,制备的Cu10xZnx气凝胶的吸收范围越大(E),表明Cu的电子跃迁越容易发生。然而,随着Zn浓度的增加,Cu 2p(F)Zn 2p(G)的峰位都明显正向移动,即电子结合能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制备的Cu10xZnx气凝胶中两种金属原子的电子结构发生了变化。

Cu10xZnx气凝胶在1 M KOH为电解液的流动电池中对CO2RR的催化性能(A) CO2RR的极化曲线。(B) Cu10xZnx气凝胶中Zn浓度与−1.2 V vs RHE电流密度(j)的关系。(C)制备的Cu10xZnx气凝胶对碱性CO2RRTafel斜率。(D)E =1.2 V vs RHE条件下,Cu10xZnx气凝胶中COC2H4FEZn浓度的变化。

在实验室构建的流动池中,对Cu10xZnx气凝胶对碱性CO2RR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评估。从极化曲线上看(A),电流密度随Zn浓度的增加呈总体下降趋势,其中Cu9Zn1在−1.0 V vs RHE时达到最大值,为~ 145 mA/cm2(A,B)。值得注意的是,Cu10xZnx在−1.2 V vs RHE下的电流密度与Zn浓度呈线性相关(B)Cu1Zn9在低过电位下表现出80.2 mV/dec的低Tafel斜率(C),表明CO2RR过程中的初始电子转移要快得多。COC2H4均强烈依赖于Cu/Zn比。随着Zn浓度的增加,FE(CO)明显增大,FE(C2H4)明显降低(D),在Zn/Cu = 9:1时,FE(CO)达到峰值约61.2%

Cu1Zn9Ni气凝胶的结构与催化性能。Cu1Zn9Ni纳米海绵合金的(A) SEM(B) TEM(C) HRTEM(D) EDX图像。(E) Cu1Zn9 - NiCu1Zn9Cu 2p自旋-轨道的高分辨XPS光谱比较。(F) Cu1Zn9Cu1Zn9Ni上生成的CO2RR产物H2COCH4C2H4FE(G) Cu1Zn9NiCO2RR的稳定性超过50 h

SEM(A)TEM(B)图像来看,形成的Cu1Zn9Ni气凝胶的微观结构与Cu1Zn9气凝胶的微观结构相似。从测量的晶格条纹(C)进一步确定二维纳米板和小颗粒分别为Zn(OH)2Cu2O,与XRD图谱一致。这些结果证实,添加微量Ni后,Cu1Zn9的显微组织和晶相保持不变,这一点在EDX制图中可以清楚地检测到(D)。事实上,XPS也观察到Ni的浓度,确定其低至0.18原子%,表明Ni已成功引入CuZn合金中。更重要的是,Cu1Zn9NiCu1Zn9Cu 2p(E)Zn 2pO 1s的峰位非常接近,说明两种催化剂中金属离子的氧化态和电子结合性能相似。对制备的Cu1Zn9Ni气凝胶的电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并与Cu1Zn9气凝胶的电催化性能进行了比较。从极化曲线上看,Cu1Zn9Ni气凝胶在相同的电位下表现出与Cu1Zn9相似的电流密度,但Cu1Zn9NiTafel斜率从Cu1Zn981 mV/dec降至76 mV/dec,这表明Ni的引入通过加速CO2RR生成CO的速率决定步骤促进了反应动力学。此外,从产品分布的详细信息来看,Cu1Zn9Ni气凝胶在−0.6 V至−1.4 V vs RHE的宽电位范围内对CO生成的选择性大大提高(F),在−0.8 V vs RHEFE(CO)峰值达到80.5%,约为Cu1Zn9气凝胶的1.5(60%)。然而,在大多数测试电位下,COCu1Zn9Ni上的FE大于Cu1Zn9上的FE(F)Cu1Zn9Ni气凝胶在−0.8 V vs RHE下持续50 h以上,电流密度的下降可以忽略不计,证明了催化剂在碱性CO2RR中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G)

不同化学成分的cuzn基气凝胶对*CO*H吸附特性的DFT计算。(A) *H*COCu(111)以及Cu1Zn9Cu和相邻Zn原子上的吸附能。(B) Cu1Zn9Ni*H*COCuZnNi原子上的吸附能(如图所示)(C,D) Cu1Zn9Ni(C) H2O*(D) CO的表面吸附结构和吸附能示意图。红色、灰色、白色、蓝色、橙色和绿色球体分别表示OCHZnCuNi原子。

从图A可以看出,Cu气凝胶对*H*CO的铅含量均为负,与之前报道的结果一致。研究了*H*COCu1Zn9Ni表面的吸附行为。选择Cu原子(位点1)Zn原子(位点2)Ni原子(位点3)进行计算。由图C可知,以Ni原子为吸附位点,测得Ead(H2O)为−1.53 eV,然后引入*CO,与相邻的Cu原子结合,估算出Ead(*CO)为−0.52 eV(D)*HH2O*Cu1Zn9Ni上的负吸附能较大,说明这些中间体很难解吸/转化,这就解释了Cu1Zn9NiCO2RR过程中H2FE大幅下降的原因。

CuZn基气凝胶催化剂反应能垒和电荷密度的DFT计算。(A, B) Cu1Zn9(淡紫色)Cu1Zn9Ni(红色)(A) CO2RRCO(B) HER的能垒。(C, D) (C) Cu1Zn9(D) Cu1Zn9Ni最稳定CO吸附构型的电荷密度差。AB中的红色、灰色、白色、蓝色、橙色和绿色球体分别代表OCHZnCuNi原子。CD中的黄色和蓝色区域分别表示电子密度的增加和减少(等面水平= 0.002 e/Bohr3)

Cu1Zn9Cu1Zn9NiRDS势垒分别为0.980.92 eV(A),表明Cu1Zn9Ni催化剂比Cu1Zn9催化剂更有效地将CO2还原为COHER的竞争反应则完全不同。在Cu1Zn9上,HER表现出负能垒(- 0.2 eV),这使得解吸困难,仅阻断CO2RR的活性位点(B)Cu1Zn9NiCu1Zn9上吸附CO的电荷密度差异如图C,D所示,以阐述催化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从图C可以看出,Cu1Zn9表面的CO*Ead ~0.81 eV吸附在Cu原子上,而在Cu1Zn9Ni上,伴随吸附在Ni原子上的水分子通过氢键与Cu原子上吸附的CO*相互作用。因此,CCu键的电子分布和CO的键强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导致Ead(CO)降低了- 0.52 eV,从而使得CO*更容易从Cu1Zn9Ni催化剂表面解吸。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在CuZn气凝胶中引入微量NiCu基气凝胶的局部电子结构和活性的影响,从而导致CO2RR性能随着CO2RR FE的增加而提高。

结论

采用溶胶-凝胶法设计、合成并筛选了一系列CuZn催化CO2RR的催化剂,其中Cu/Zn = 1:9CuZn催化剂的FE(CO)最高达到61%。结果表明,优化后的CuZn催化剂的CO2RR产物选择性显著提高是通过调整其化学成分来实现适当的微观结构、晶相和金属离子氧化态的综合作用。另外,通过严格控制Ni盐的进食量,得到了一种含有微量Ni的新型改性催化剂Cu1Zn9Ni。该催化剂继承了母催化剂Cu1Zn9的微观结构、晶相和金属离子氧化态,对CO的选择性大大提高,FE(CO)的选择性超过80%。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都证实了Zn原子的存在不利于*H的吸附,抑制了C2H4的生成,从而促进了CO的析出。更有趣的是,微量Ni原子的引入导致CuZn-Ni气凝胶表面的*H*H2O中间体被强烈钉住,从而基本抑制了HER,进一步增加了FE(CO)。这项工作为通过调整CO2RR关键中间体的表面吸附-解吸特性来调节铜基催化剂的CO2RR产物选择性提供了指导。

转自:“科研一席话”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