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坚持“铸魂育人” 实施思政教育
2024/1/26 15:29:32 阅读:79 发布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课堂的学科教学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括: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于思政教育中,就是要“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思政课程关键地位。
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政课老师应该义不容辞,主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落实好思政课程的关键地位。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健全“大思政课”工作体系,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和功能。要丰富教学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行动等项举措,积极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队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要求,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全体教师提升素质和水平的努力方向。
二、加强学科思政,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作为学科任课教师,应加强学科思政,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
学科德育就是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学段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学科学习中的德育要素,将具体学科知识链接生活实际,形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性学习,提升核心素养,实现知行合一的有意义的教与学的过程。
学科教学与德育相融共生,育德要体现在每节课教学结构的各个方面,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学线索是外显的,德育目标是内隐的,学生看不到说教,却被真切地影响,心灵受到触动,实现精神成长,而教师则以此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选择、不失时机地在课程内容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此外,还要根据学科特点,让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开展活动,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
结合节假日,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庆元旦、过春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达到活动育人之目的,充分发挥德育载体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广大教师要提高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育人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有效育人合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支撑。
(杨长风 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
作者简介:杨长风 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副校级督学,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主要从事化学教学与研究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