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从作业中解放出来
——郑州丽水外国语学校“双减”背景下作业建设做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出,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同时,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教——学——评”一致性。基于新课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本学期我们将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抓手,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研读课程标准,把稳作业设计方向
课程以教材为载体,通过课堂教与学实现课程目标,作业是检验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工具,只有读懂课程标准,才能设计好作业。根据这一思路,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分四步研读落实新课程标准。
第一步专家引学。学校邀请西南大学白智宏专家团队,面向全体教师进行了《2022版新课标视阈下的课堂教学艺术》、《深度学习课堂构建》等主题的培训。暑期,学校依托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线上培训。
第二步通读自学。中小学以学科为单位,分成14个小组,教师轮流领读,逐字学习,全校200多位教师全部参与,共组织19场次学习,深入学习新课标全校教师以“新课标和我的教学”为题,写出心得体会,全校共收到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20余篇。
第三步骨干促学。学校选取骨干教师分享“新课标理念下的作业设计案例”,进行20余位骨干教师“实践性作业的布置与实施”年级分享会,进行20余场“实践性作业的布置与实施”年级分享会,带动教师深入思考,开展作业设计实践。
第四步团队研学。网课期间,学校充分发挥线上教研的优势,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开展年级交流会17次,主题研讨活动23场,时长超过80个小时,122位教师以《网课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内容和作业的实施方式》为主题进行发言。平时以线下常规教研为主,定时间、定地点,在学校温馨舒适、书香氛围浓厚的图书馆开展教研活动,活动紧紧围绕作业设计,以及教务处对年级学科作业检查反馈进行整改、再落实。
通过课标学习四步走,保证教学方向不偏离,把稳作业设计方向。
二、聚焦单元作业设计,打造校本作业新样态
新课标理念强调,作业设计要坚持素养导向,大单元导向,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和学情分析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基于此,学校聚焦于单元作业设计,通过作业倒推课堂教与学方式转变,打造校本作业新样态,从而变革育人方式。 作业设计将学生学习经验和社会生活相联系,体现学科思维,渗透学习方法,加强学科融合,各个教研组以作业设计路线为指导,优化作业设计。
图1 丽水作业设计路线图
三、整体推进作业实践,落实落细新课标
(一)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作业内容力求以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为主线,积极回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现实、热爱家乡,关心时事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发展核心素养。语文组设计《丽水学子 闻观天下》班级周报300余份,关注正在发生的国家时事;《壮美中原,郑在云游》系列短视频30余期介绍郑州名胜地标,100多份《郑州三日游攻略手册》手绘电子版海报集;英语组设计《20年后我与郑州》12本作文集,《中国传统文化节假日》多媒体作业集,《讲述中国的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视频集。上海疫情严重时,历史组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形成了《上海疫情发展简史》的社会调查报告,宣传伟大的抗疫精神;撰写《诗酒趁年华”——将梦与诗寄予远方》诗文集,表达了对国家、对社会的关注与热爱。
(二)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突出实践
把作业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将学生带到更为广阔的学习时空中,将世界作为学生的教材,将实践作为学生的作业。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价值,学校利用暑假时间,提前谋划实践教学作业,集体组织2-8年级学生3200余人,历时一个半月,进行以主题为“趣味农耕 商隐有约”“趣味农耕 杜甫有约”的劳动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团结合作,思维碰撞,在实践中把课本与生活有机对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有丘壑,眼里存河山,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杜甫故里,刘禹锡公园,“档案馆”,“科技馆,博物院”,把社会和生活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通过完成研学实践,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通过观世界,形成世界观。
历史组组织学生对贾鲁河历史、现状和发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报告《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发表在郑州市教育科研杂志上。参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制作干栏式房屋或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或猪纹陶钵。
(三)联系社会生活,学以致用
作业设计紧密联结学生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以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学科350份《家庭人物小传》为家人做传,英语学科448集《金水雏音配音秀》为课本内容配音,借助教材中美食章节,利用周末自己制作一道拿手美食与家人分享,并配音讲解制作过程,《送给妈妈的诗歌—丽水朗读者》。劳动学科560名学生参与《我为家人做午餐》活动;生物学科以生命的诞生为作业,成功孵出一批小鸡。这些作业的布置体现了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学习思想。
(四)体现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是指基于学生的素养发展需求,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本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学校在作业设计中体现了多学科融合,化学学科语文作业趣味配音《昆虫记》(足球解说的语气、动物世界的语气),把语文的朗诵和生物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道法学科在讲述《我们的梦想》一课时,让学生绘制时间轴,对时间轴上的历史大事件进行描述,把道法和历史联系在一起。化学学科的“青山绿水春常在” ——地表水水质检测及净化的探究,融入地理、化学、物理等学科。
(五)培养高阶思维,畅通深度学习
注重学生批判性、创新性和发散性思维训练过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明确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体验等比知识本身重要,结合核心素养,以知识为载体,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各个学科依据大单元作业设计为思想,设置单元学习思维导图;历史学科设计的让文物能说话作业,为文物制造海报;《我是历史学科命题人》,让学生站在命题人角度思考历史;语文学科古代君子我来演系列剧,诠释你心中的君子形象。这些作业的布置重在让学生去思考。
四、前行路上,再优化
潜心问道,育人无声。在“双减”的政策下,学校将继续以课程标准为抓手,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因材施教,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基础上,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培养有家国情怀、好学善思、自信乐观的莘莘学子。
(徐婧菁 郑州丽水外国语学校)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