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 ,作者肖瑶 等
基于多尺度情景的闽三角地区林地生态网络构建
引用格式:肖瑶,刘渺渺,梁冠敏,胡喜生,林森,巫志龙,2023.基于多尺度情景的闽三角地区林地生态网络构建[J].生态环境学报,32(10):1750-1759.
文章亮点
1
根据动物迁徙特点设置多尺度情景,探索不同尺度情景下所构建的生态网络的分布和特征差异,为区域生态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2
遵循“生态源地识别-生态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生态节点识别”这一模式。识别生态源地和提取生态廊道时,MSPA方法与电路理论结合能更合理有效地实现生态网络的构建和优化。
导读
探索不同尺度情景下的区域生态网络构建,揭示其空间分布和特征差异,为区域生态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以闽三角地区为例,根据物种特征,基于MSPA提取物种4种尺度的栖息地范围的生态源地;结合景观要素与地区特点构建综合阻力面,运用Linkage Mapper提取生态廊道形成了4种不同尺度情景的生态网络;结合Pinchpoint Mapper、Barrier Mapper识别生态节点,揭示不同尺度生态网络的局部特征。旨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不同尺度情景下的生态网络连通性和特征有何差异?(2)不同尺度情景下的生态节点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如何?研究结果将为闽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图表
主要结论
(1)闽三角生态本底良好,生态源地多且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地区,呈C字形包裹闽三角的城市群。通过生态源地连通性分析,近20年来,在闽三角地区,生态源地的减少提高了生态源地斑块的重要性,使其在整个生态网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从而增强了生态源地斑块的连通性。
(2)在不同尺度情景下,生态廊道的数量和面积存在较大的差异,局部区域特征表现为:南安市、龙海区、诏安县和安溪县在不同尺度都是生态廊道较为密集地区,表明这些地区是所有物种迁徙的重要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如惠安县、湖里区、东山县等都是物种扩散距离越大廊道越少,说明这些地区是物种短距离的迁徙聚拢之地。同时,不同尺度情景下生态网络的网络封闭度、连通性和复杂程度差异较大,大尺度情景均优于其他情景,小尺度情景的网络封闭度和连通性均最差,超大尺度情景的复杂程度最差。
(3)在不同尺度情景下,生态夹点空间分布特征一致,数量差异较小,地类现状以林地、水域和草地为主,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生态障碍点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地类现状以城乡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物种在这些地区迁徙过程中受到阻力较大,数量差异较大,物种扩散尺度越大,数量越少,不加以重视,会不利于小尺度物种迁徙。
相关文章
[1] 蔡国俊, 袁桂香, 符辉.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生态网络研究现状和趋势[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8): 1690-1699.
[2] 韦家怡, 李铖, 吴志峰, 张莉, 吉冬青, 程炯.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及重要生态廊道识别[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4): 652-662.
[3] 杨贤房, 陈朝, 郑林, 万智巍, 陈永林, 王远东. 稀土矿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及网络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4): 793-801.
[4] 李平星, 邹露.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廊道识别和建设成本研究——以南京东郊地区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2): 277-285.
[5] 王宇姝, 盛海彦, 罗莎莎, 胡月明, 余玲玲. 环青海湖4种生境土壤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分子网络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 2021, 30(7): 1393-1403.
转自:“蔻享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