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 | 中德经贸合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文/殷桐生)

2024/1/26 9:27:14  阅读:61 发布者:

中德经贸合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殷桐生

摘要:一条有关德国人的冷知识说:“德国人只有昨天和明天”。多数人认为这是说,德国人喜欢瞻前顾后,而不多想当下。笔者以此作为基础来命题本文,是想说明,中德经贸合作昨天是清晰的,明天是令人既向往又担心,而今天则是既模糊又关键的。2022 11 4 日朔尔茨首次以联邦总理的身份访华后,有读者就认为,中德经贸合作有保障了;更多的读者则认为,中德政治关系肯定要降温,可能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也有同样多的读者认为,德国经济不会同中国“脱钩”,但要“减重”;还有读者认为“脱钩”就“脱钩”。我们也不是没见过,最后认输的是谁?笔者不是算命先生,但很想参加这场讨论,分析一下各种可能,哪一种可能更大,以应对今后出现的变局。

关键词:中德经贸合作;压舱石;政冷经热;脱钩

一、中德经贸合作的昨天

(一)成绩斐然

1. 中德两国坚持全球化和贸易自由思想,稳定的政局也大力保证了两国经贸合作的顺利发展

中德两国的经贸合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赢得多方的点赞,成了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合作关系的典范,两国经贸合作确实成了决定两国关系巨轮稳定、高速航行的“压舱石”。

仅以合作机制为例,两国之间可以说是,机制无数,协议盈庭,而且相辅、相应。特别值得提出的是 2011年双方建立了政府间磋商机制,至今已进行了六轮;2014年又建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中国的“中国制造 2025”“十四五”规划和德国的《工业 4.0》《国际工业战略 2030》以及暂被冻结的《中欧投资协定》。前者提出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有很多融合之处;后者则会将中德(欧)双向投资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 中德经贸合作源远流长

仅以两国建交以来为例:1972年两国建交时贸易总额只有 2.74亿美元,2022年已经提高到2 276.3亿美元,增长了834倍多。德方统计为2 979亿欧元,比 2021年增长了 21%,其中进口为1 911亿欧元,出口为1 070 亿欧元,中国连续七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遥遥领先于排名第二的美国(2 478亿欧元。德国也是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截至 2021年,中国累计批准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 11 836个,实际使用金额 380.9亿美元;据中方统计,截至 2021 年,中国对德直接投资存量为 170.0亿美元。

3. 中德建立了新的经贸合作体制,跨国公司领头,率领各“隐形冠军”,从事纵、横交错合作

德国跨国公司清楚认识到中国市场对其的战略意义。其中突出的有西门子、大众、巴斯夫等。这些经贸巨头在中德经贸合作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们既是中德经贸合作的呼吁者、实践者、创新者和维护者,更是“脱钩”坚定的反对者。他们善于采用研制—生产—经销—售后服务等纵向措施,同时利用建立“工业园”“德企之乡”等横向决策把中小企业迁到中国来。

4. 基础雄厚,领域宽广,企业众多,形式多元,投入巨大,成果斐然

中德经贸合作基础雄厚,几乎覆盖了全部领域。如今,德国在华企业已有 5 000多家,中国在德企业也已超过 2 000多家,两国在经贸各领域、各层面的合作越来越多,出现了“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局面。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已基本兑现了加入时承诺的各项开放标准,在绿色经济、数字领域和新兴产业链中正逐渐占据全球主流和优势,德国则在传统经贸和基础研究等领域中保持强势。

两国经贸合作几乎应有尽有:机电;化工;塑料、橡胶;玻璃;贱金属;武器、弹药;石料、石膏、水泥、陶瓷;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贵金属;光学照明等。德国和中国分别在前六类和后三类上各占优势。

5. 互补性强

两国既具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互补优势,如前者的资金、技术与管理,后者的人力、市场和资源,也具有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贸的互补优势。

中德经贸合作既包括产业间贸易,也涵盖产业内贸易。产业间的合作顺畅,产业内贸易的竞争则稍许激烈,但并非全都加剧。其中只有贱金属及其制品的贸易指数上升,机电产品虽说都保持了高额增长比例和出口总额比例,但始终同两国的出口总额增长基本保持同步。

需要指出的是,产业内贸易未必就意味着竞争。一是产业内贸易有纵向和横向之分,纵向产业内贸易大量应该是互补的。例如,中德光伏业优势恰恰分属上、下游和中游产业;二是即便是横向产业内贸易也有很多互补成分。

6. 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

国际经贸合作中“互利双赢”几乎已是最高的境界。做到“抱团取暖,留亏让利”只能是“稀有的罕见”,却在中德经贸合作中出现了。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虽说两国经济也都受到冲击,但双方不仅不以邻为壑,而是力求“抱团取暖”。尤为令人意外的是,2009年整个德国出口下降了18%,但中德双边贸易额只下降了8.1%,其中中国对德国出口下降了15.7%,而德国向中国的出口却近乎与上年持平。德国著名经济评论家赫勒斯(Jürgen Heräus)评论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让德国经济界看到了一位可靠的伙伴。当欧洲每个国家都在思考,动用纳税人的钱来为国家振兴消费或是支撑深陷危机银行的措施时,中国却加强了同欧洲伙伴的合作。”“中国不是救世主,但中国是德国的危机拯救人”“中国够朋友”这样的话大量见诸德国媒体。

(未完待续)

本文发表于《德语国家资讯与研究》(第十七辑) 103110页,由于篇幅所限,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省略。

转自:“北外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