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分析
唐湘博1,张野1,曹利珍1,张嘉敏1,陈晓红1, 2
1. 湖南工商大学前沿交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2.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1
创新点
在目前的研究中,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特征分析较少,关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影响因素的空间演化规律和作用机制还不明确。
本研究在对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碳减排和大气污染物控制系统的协同效应进行评估,探究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机制。
2
选题依据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仍有35.7%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尚未达标(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与此同时,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庄严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意味着我国环境污染防治面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新挑战。
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总目标,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基于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点,探究新时期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了解当前我国减污、降碳与地区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今后因地制宜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政策与策略,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3
研究方案与路线图
4
研究内容与数据
4.1 污染物排放当量与碳排放量的时空特征
图1 2011—2019年我国污染物排放当量和碳排放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图2 2011年和2019年我国各省份污染物排放当量和碳排放量的空间变化特征
4.2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特征分析
图3 2011—2019年我国碳减排和大气污染物控制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表1 2011—2019年我国八大经济区碳减排和大气污染物控制系统的耦合协调度
表2 2011—2019年我国各省份碳减排与大气污染物控制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布
4.3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机制分析
图4 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影响机制分析
5
主要结论
a) 2011—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缓慢增长,污染物排放当量自2014年开始明显下降。从八大经济区来看,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东北、北部沿海和黄河中游经济区。从省份来看,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江苏省和河南省。
b) 2011—2019年,我国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整体上明显提高,不同经济区和省份的协同效应存在明显时空差异。从八大经济区来看,除黄河中游经济区外,其他经济区碳减排和大气污染物控制系统耦合协调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从省份来看,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碳减排和大气污染物控制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存在固化和动态变化两种特征,超过半数的省份处于中级耦合协调水平以上,但山西省、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省份的耦合协调水平较差。
c) OLS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核心解释变量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通过GTWR模型进行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等5个因素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唐湘博,男,1985年生,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空气质量管理、环境大数据分析和环境政策评估等。
【通讯作者】
陈晓红,女,1963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决策理论与决策支持系统、“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数据智能与智慧社会等。
来源:环境科学研究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