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 Adv. Mater:原位双界面钝化策略使甲脒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超过25%
2024/1/25 16:55:40 阅读:82 发布者:
1
前言回顾
钙钛矿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特性,包括可调的带隙、高的光吸收系数和优异的电荷载流子传输特性,是新一代光伏材料的候选材料。迄今为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功率转换效率(PCE)已达到>26%,因此,它们越来越受到光伏界的关注。最先进的PSCs通常通过低温溶液法制备,这是一种高通量、低成本的工业化工艺。然而,通过这种快速低温方法制备的钙钛矿膜往往含有大量的界面缺陷。与体相缺陷相比,界面缺陷由于其显著更高的密度而对器件的性能更不利。这些界面缺陷会导致显著的非辐射复合损失,是接近PCE的Shockley–Queisser极限(SQ极限)的关键障碍。此外,这些界面缺陷促进了PSCs的降解,必须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PSCs的工业化。
2
文献简介
基于此,高功率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的Yifan Zheng和Yuchuan Shao以及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Shuang Yang等人,开发了一种简洁但有效的原位双界面钝化策略,其中使用1-丁基-3-甲基咪唑鎓甲磺酸盐(MS)作为前体添加剂。在钙钛矿结晶过程中,MS可以通过SnO2沉淀向下富集,也可以通过晶格挤出向上聚集。这些自组装的MS物种在钝化缺陷界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减少非辐射复合损失,并促进更有效的电荷提取。结果,PCE>25%(认证PCE为24.84%),长期储存和光热稳定性显著提高。该策略为界面钝化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并有望实现PSCs的工业化。
图1. a 最优控制和目标装置的J–V曲线;b 对照设备和目标设备的PCE分布的方框图;c 控制和目标器件的EQE光谱和积分光电流;d 控制装置和目标装置在氮气环境下的储存稳定性;e 对照和靶器件在85℃和氮气氛中连续AM 1.5G照射下的光热稳定性(P3HT用作空穴传输层)
图2. a和b,FAPbI3(001)的掩埋界面和顶部界面上MS物种的电荷密度差异。黄色表示电子积聚,而青色表示电子耗尽
图3. a 在黑暗条件下获得的对照和靶器件的莫特-肖特基图;b 控制设备和目标设备的tDOS曲线;c DLCP测量了控制装置和目标装置中陷阱密度的空间和能量映射结果;d VOC与控制装置和目标装置的光强度之间的关系;e 不同衬底上的PSCs和钙钛矿薄膜的PLQY结果; f 控制装置和目标装置的电压损失机制
3
文献总结
总之,该课题组通过将1-丁基-3-甲基咪唑鎓甲磺酸盐(MS)掺入钙钛矿前体中,证明了一种原位双界面钝化策略。在热退火过程中,MS可以通过与SnO2粘附而向下富集,也可以通过钙钛矿晶格挤出而向上聚集。这种MS策略不仅可以调节结晶率,产生高质量的晶体,还可以对双界面进行钝化,从而有效抑制界面深层缺陷。结果表明,在~1.19V的开路电压下,实现了25.12%的光转换效率(PCE)(认证PCE为24.84%)。此外,掺入MS后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稳定性更好,在T98的条件下表现出1000小时的存储稳定性,在T92的条件下下表现出>500小时的光热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题为“In Situ Dual-Interface Passivation Strategy Enables The Efficiency of Formamidinium Perovskite Solar Cells Over 25%”。
本文关键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原位双界面钝化;FAPbI3;功率转换效率
转自:“有机钙钛矿光电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