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那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认为学习这件事是老师的责任,学生就应该等老师一点一点手把手教给他。
难道不应该是这样的吗?如果不这样那还要老师干什么?
我们要知道,很多事情不是“大家都这么做”、“大家都这么认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就是对的。
老师们的考核是有升学率指标的,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够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努力学习,那老师们就轻松了,现实情况是很少有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自己负责的事,老师也无法让所有的学生都拼了命去学习,所以老师只能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比如说时刻追着学生的学习进度,绞尽脑汁的总结知识点,无微不至的关注学生成绩等等。
如果老师的考核不再与升学率挂钩,老师们还会比学生还上心他们自己的成绩吗?老师们就会更关心那些愿意好好学习的学生,至于那些不想学习的同学,老师们也不会再投入半点精力,这个情况是不是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点像?
各大高校已经不再考核大学老师的升学率或者是就业率了(就业率跟学校有关,跟老师无关)。所以,现在大学老师又有几个跟高中老师似的拼了命的追着要学生学习?
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得到的,有人将从实践中获得经验总结起来就成了课本知识,后人可以根据前人的记录从而避免重复的实践学习,继而可以将精力放在更深更远的探索知识的边界上。现在的教育过多让学生去学习背诵课本上的知识,导致学生忽视了实践对于知识的重要性,到了研究生阶段需要自己动手去探索边界的时候就开始手足无措,没有老师手把手指导就会变得无所适从。
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现在国内高校的科研团队,基本上都是一个主要的负责人带着数名资历比较浅或者刚刚博士毕业工作的青年教师。主要的负责人为了团队的正常运转,他的主要精力会放在实验室研究方向的把握,项目申请以保证科研经费的充足,团队建设及人员管理,与其他实验室、企业及高校的合作交流等等。一般这种负责人都还有一些行政职务,还要有一部分精力放在行政管理上。
这里有一个很反直觉的事,对于负责人最重要的科研成果反而可能是他投入精力比较靠后的一项工作,团队负责人将这项工作交给了团队中的青年教师或者高年级博士手上。
这里主要是因为科研进展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要经常讨论,然后调整实验方案。团队负责人如果将精力放在实验上,他将没有精力去做管理工作。而管理工作,对于一个实验室的重要性不亚于科研成果,实验室没有经费拿什么出成果呢?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团队负责人已经脱离科研前线很长时间了。对于具体的课题或者技术,他们甚至可能没有阅读大量文献,不能了解更多细节。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具体的问题,他大概率是不知道答案的。
所以我们想要消除自己的压抑心态,第一点要做到的就是认清现实,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我们要认识到导师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亲自手把手指导学生做实验。即使是实验室里的青年老师或者师兄师姐,他们也不会无微不至的帮助你、替你解决问题。我们一定清楚,我们才是自己学习的第一责任人。遇到难题时,首先要强迫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感谢经历苦难后不服输的自己
从小学到高中经历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已经习惯了依赖老师,突然让自己独立去解决难题,肯定会觉得难比登。尤其是求助无门的时候,感觉自己已经被全世界抛弃。
有这种感觉其实很正常,当大家独自一人前往千里之外的地方读书,或者毕业后去往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从有亲人朋友的环境,变成了独自一人、无依无靠的生活,那种感觉其实也是一样的。
当我们慢慢长大,终究会有一天要独自一人撑起自己的生活。到时,你会发现你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人,相反的,你已经成为了别人的依靠。
相比于今后工作和生活中,在读书期间的这种无力感还会好一些。因为这时候我们还可以问同学,请教师兄师姐、导师。虽然不会怎么管你,但也会给你一个大方向,真要是到了工作中,那可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想跟父母倾诉还怕会让他们担心。
如果各位同学想消除这种压抑的心态,我的建议就是要转变心态,然后勇敢去尝试,学会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是,你在克服苦难的过程中的思考和总结,最终目的是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从而在下一次的尝试中取得成功。
有人说苦难是成功的必修课,这话没错,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地成功。但这不意味着苦难就是成功之后的奋斗背书,苦难就是苦难,我们要感谢的是经历苦难后不服输的自己。
转自:“投必得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