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首发推荐 | 共同富裕视域下旅游参与乡村治理的理论框架、典型案例与对策建议——基于“高质量空间生产”框架

2024/1/24 10:44:21  阅读:110 发布者:

共同富裕视域下旅游参与乡村治理的

理论框架、典型案例与对策建议

——基于“高质量空间生产”框架

  

在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新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开发成为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模式,旅游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性、科学性值得关注。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旅游紧扣乡村现代化治理目标,充分调动了各类治理主体的积极性,有利于解决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结构性、制度性、利益分配和城乡二元治理制度等诸多问题。同时,当代旅游开发与乡村治理目标的对接,对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主体的组织重构、乡村治理格局的优化和治理关系的整合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文章从旅游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维度进行探究,阐明旅游参与实现多维“乡村性”的价值回归的“三风”治理模式,并构建旅游影响下乡村“高质量空间生产”框架;以此为理论框架对共同富裕的赋能过程进行解构,并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村为案例,对旅游融入乡村治理的实践过程进行演绎。乡村“高质量空间生产”的机制结构与案例分析,表明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旅游参与乡村治理模式更应注重乡村生态宜居的长效发展,突出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振兴相统一,并发挥乡村资源利用与人才利用的双重效应,提供一个“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互动的平台。

关键词

乡村治理;共同富裕;乡村旅游;实践机制;

作者简介

韩磊东 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徐菲菲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基。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具体目标在不同形式的乡村治理模式中得到不断实践。自 2019 6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 以来,实现全方位的乡村有效治理、拓宽和丰富乡村治理的途径和手段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课题。乡村是实现广大人民共同富裕的落脚点。推进共同富裕承接乡村治理的政策目标,力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活化现有乡村空间的僵化要素,优化乡村地区制度,改善城乡二元化对立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明确指出,乡村治理需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开辟一条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多渠道有效治理,推进产业融合、城乡融合的城乡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

中国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将贫困治理问题同“三农”问题连接在一起。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过程中,紧扣乡村现代化治理目标、充分发挥各类治理主体的作用、深化乡村治理模式已经成为实现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理路。一般来说,乡村治理伴随着乡村面貌改善、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乡村环境、乡村组织和管理效率的高质量提升。“县政绅治”治理传统形成以来,中国乡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改革探索、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历史时期。现如今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共治”治理体系蓬勃发展,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转型,最终乡村社会“善治”的实现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动态表征。进入新时代,乡村地区的治理思路逐步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导向转为生态文明、信息文明导向;传统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乡村空间从满足“衣食住行”的“生存机会”需要升级为满足“教育、医疗、养老、旅游、休闲”的“生活品质”需要,直至满足“艺术、文化、社会交往、自主创造”的“生命价值”需要。因此,乡村治理应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条件下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现实诉求,促进乡村的全方位发展。

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旅游手段不仅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社区居民增收,更能促进精神、文化空间的健康生长,同时因其面向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属性,还能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和突破产业发展困境。《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明确提出支持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让农民成为乡村旅游的最大受益者。尽管中国乡村地区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但学术界对旅游参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和依托共同富裕框架的具体实现路径尚在不断探索与认识中,很少有建构性的旅游参与乡村治理的理论成果。在此情境下,探索旅游如何参与乡村治理,促进农村、农民最大范围增收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尝试探索共同富裕视域下旅游参与乡村治理的具体路径,利用典型案例总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旅游参与乡村治理实践模式,以期为当前城乡共同富裕和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参考。

    

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乡村旅游所内含的“乡村性”特征,可以认为旅游参与乡村空间治理的实质是实现旅游影响下乡村“高质量空间生产”。乡村旅游作为旅游融入乡村治理的形式,形成风物、风景、风俗的“三风”治理模式。依据旅游产业融合的特征,共同富裕目标下宜分别以实现生活实践场所、价值观念载体和人际联系纽带为治理目标,通过乡村产业闲散化治理策略、经济形式特异化治理策略和美丽乡村绿色化治理策略布局旅游型乡村空间治理的具体措施,进而形成一种乡村社会从物质性生产到社会性重构的演进过程。由其本身特有的治理策略形式、治理目标、措施行动,对应到乡村“高质量空间生产”的策略上。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其一,旅游型乡村更应注重乡村生态宜居的长效发展,不仅应当促进村落景观风貌现代化、特色化,而且应当保证乡村生活空间更宜居。在乡村旅游的具体规划开发和产品打造中,乡村生活空间应依托规划区域的各种产业以及社会文化等资源条件,叠加旅游设施和功能,促进旅游开发与当地生产生活和生态保护更好地衔接和有机融合,杜绝乡村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的“强制分离”,在空间活化过程中实现生态环境宜居、宜旅的改造。此外,在作为生活实践场所的物质空间生产过程中,引入乡村生态宜居性的动态评估策略,通过民居景观生产、公共建筑生产形成属于乡村自己的“乡村意象”,从而促成城乡景观结构和心理认识的平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则应借助空间规划探索统一的乡村开发许可及用地审批机制,优先保障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的同时盘活村庄存量生态空间,激发村庄活力。

其二,旅游开发过程中需强调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振兴相统一,共同富裕的“起始点”是村庄精神风貌的焕然一新。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之中,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应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实现经济振兴与文化振兴的统一。乡村产品开发与业态创新中需因地制宜完善有关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和文化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将当地风俗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打造相应的文创产品,提升其历史价值,扩大影响力。旅游开发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乡村文化振兴应遵从产业协同配合的基本要求,将旅游产业作为整体的增值系统和平台经济来实现其他产业和社会经济价值的提升。在作为价值观念载体的文化空间生产过程中,乡村治理应当通过具体措施着重乡村的价值观生产、制度规范生产、文化记忆与风俗习惯生产。

其三,旅游手段的实施应当发挥出乡村资源利用与人才利用的双重效应,提供一个“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互动的平台。在资源利用层面,促进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相关配套服务融合发展,发展“精而美”的特色乡村经济。在人才利用层面,通过完善乡村人才链,保障从乡村产品与产业质量到乡村经营者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乡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及吸引年轻人留在乡村必须借助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同时丰富乡村旅游业态,通过当下流行的直播等新形式,以新技术、新平台吸引年轻人前来创业、就业,为乡村人才培养与引进打好基础。通过乡村精英引领乡村旅游的价值建构,乡村治理发挥作为人际联系纽带的社会空间生产,促进人际关系生产、人际信任生产的功能,可以形成更为灵活、多样的乡村旅游经营经济形式,有效实现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环。

在共同富裕目标引领乡村治理的新时代,发展旅游、开发休闲产业已经全面而迅速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之中,厘清其机制、手段、作用方式等将有助于更高效地开展乡村治理工作。通过本文研究可知,一方面,旅游因其产业性和地域性特征,更加善于解决传统乡村治理面临的产权争端、空间整合、决策效能等难题;另一方面,乡村在旅游的参与下向着“美丽乡村”“幸福乡村”的方向前进,乡村资本与“乡愁”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被治理主体所利用。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村为例,演绎了旅游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过程,黄龙岘实现乡村“高质量空间生产”的发展图谱展现了长三角部分地区旅游全面参与乡村空间治理的路径;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了乡村旅游与乡村治理的耦合作用关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转型升级和实现城乡的共同富裕。当然,旅游参与乡村治理的适用范围也有其局限,尤其受制于旅游资源或者潜在旅游资源的不均等,旅游参与乡村治理的具体适宜性应当得到充分考虑和评估,以免适得其反;同时,因旅游权力主体相比其他治理模式更加注重引入社会资本,这一力量带来的巨大影响也不可忽视。

来源期刊:《改革与战略》

首发时间:2024-01-02 10:00:27

转自:CNKI学术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