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障对返乡中老年群体再次外出就业的影响
摘 要
在影响返乡中老的群体再次外出就业的相关因素中,养老保障的因素值得重视。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就业说明农村老年人口经济收入相对不足,希望通过外出就业获得部分收入的补偿,这也表明存在中老年在农村人口因养老保障不足而被迫继续外出就业的可能性。文章构建两期生命周期模型,对返乡中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险参与情况影响其再次外出就业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返乡中老年群体参加养老保险显著减少其再次外出就业;(2)不同类型养老保险对返乡中老年群体的外出就业存在差异性影响,返乡农民工如果获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具有更明显的收入效应,减少他们的再次外出就业,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保障力度相对薄弱,还不足以改变返乡中老年群体的劳动供给行为;(3)具有养老保险对农村中老年群体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外溢效应,养老保险降低再次外出就业,并通过增加他们的家庭劳务和隔代抚育的时间,增加其成年子女的外出就业和进城迁移。研究提出,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对提高农民工和返乡农民工的生活福祉,减少城乡社会保障不平等,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整体发展具有作用,对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建设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
返乡中老年群体;再次外出就业;养老保障;
作者简介
张简妮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研究生
任远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宏观上的人口城镇化发展,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以及进入城市的部分迁移流动人口返回乡村相互交织的人口过程。返乡的农民工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再次迁移,构成循环的迁移。
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和回流现象愈发明显。基于2010~2020年普查和小普查数据发现,迁移流动人口回流比重有所提高。通过对七普数据分析也发现,相较于2000~2010年,2010~2020年间中部地区主要省份(如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的人口流入强度增加,虽然东部沿海省份仍是主要的人口流入地,但其人口迁出的规模和强度有明显增加,这折射出人口流动区域循环和回流增加的现象。返乡和回流数量增长内生在人口迁移流动不断增长过程中,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内陆地区非农就业机会增多,也带动人口从东南沿海的主要流入地区,返乡和回流到其流出地区。返乡和回流受到流入地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及制度排斥的影响,也受到流出地不断增长的经济发展机会和流动者家庭禀赋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返乡和回流的劳动力还会发生再次迁移。人口迁移流动过程包括丰富的迁移轨迹,如迁移以后回流、迁移以后沉淀、回流后再迁移等,这些不同的迁移过程受到个人因素、家庭因素、迁移流动经历和社会因素的不同影响。吴方卫和康姣姣提出影响农村外出劳动力外出迁移、回流和再次外出的因素存在不同。回流之后的再迁移,可能是农村外出劳动力在返乡以后的生活状况未满足其生活预期,在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收益比较下的再次迁移;也有
可能是其完成了第一次迁移和返乡的目的,比如说处理好了家庭成员的照料、农地的处置等,然后再次寻找新的外出发展机会。回流以后的再迁移行为也是流出地和流出地不同推拉因素相互比较的结果。任正委和任远从新古典经济学、新迁移经济学和迁移社会网络等不同角度,发现返乡劳动力的经济收入、就业稳定性、他们是否接受过非农技能培训,以及返乡劳动力的家庭禀赋和家庭生活状况,返乡农民工家庭成员在外务工经商的亲缘关系等都会对其继续再迁移产生牵引作用。此外,返乡农民工的再迁移也更加倾向于向所在县城迁移。
在返乡和回流农民工的再迁移过程中,中老年群体的再迁移是值得关注的现象。总体上流动人口由于年龄较大而发生返乡行为,返乡回流在很大意义上是流动人口在完成其迁移目的以后的返回故土,是一种对老年的生活居住安排。返乡的中老年人口再次迁移的意愿和行为总体上是较弱的。那么,返乡的中老年人口为什么不在返乡后享受安稳的养老生活,而是继续再次迁移流动外出就业?这种现象并不是个别情况,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上有大量年老了仍然在继续劳作的中老年人口,有的甚至在高劳动强度的建筑、运输行业。近年来一些城市对老年人口就业进行“清理”,还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这些老年农民工的就业需求。本文打算研究,是否是因为这些返乡农民工的养老保障不足,使其难以应对生活的风险而需要再次外出就业,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加强农村保障建设和促进城乡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
结论与讨论
本文构建两期生命周期模型,对返乡的中老年群体参加养老保险状况是否影响其再次外出就业开展理论分析,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返乡中老年群体参加养老保险显著减少其再次外出就业;(2)不同类型养老保险对返乡中老年群体的外出就业存在差异性影响,返乡农民工如果获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具有更明显的收入效应,减少他们的再次外出就业,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保障力度相对薄弱,还不足以改变返乡中老年群体的劳动供给行为;(3)具有养老保险对农村中老年群体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外溢效应,养老保险降低再次外出就业,会通过增加他们的家庭劳务和隔代抚育的时间,增加其成年子女的外出就业和进城迁移。
研究揭示出养老保障和农村中的返乡中老年群体生活的若干关系,为理解和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带来一些启发性的思考。第一,需要加强和完善外出农民工在城镇部门的社会保障。对于外出农民工来说,如果其在就业期中不能充分地获得社会保障,会影响其在流入地的生活,限制其长期定居的意愿,影响其长期的经济收入和长期消费,也会对其返回农村后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缺乏社会保障会带来中老年人口晚年生活的压力,造成其在较高年龄时继续外出就业的现象。考虑到当前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外出农民工不能有效获得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或者其在迁移过程中社会保险的统筹账户部分不能有效转移,都会影响农民工在老年期的消费和生活。所以,农民工被排斥在城镇社会保障体制之外,不利于农民工的生活发展。返乡劳动力的社会保障不足会影响中老年群体的外出就业,其实意味着在中国城乡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农民工的保障,对提高其返乡生活和在城市生活都同样重要。在此情况下,政府应当规范城镇部门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扩大迁移流动人口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使迁移流动人口在城市就业的社会贡献能够得到合理的社会再分配,这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人的城镇化,增强他们的生活福祉。
第二,提高农村中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农村原来的新农保相对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显然是一个更弱的保障,即使是当前已经合并成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其保障作用也是明显不足的。相对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会显著减少中老年群体的劳动参与,农村中的居民养老保险甚至无法有效支持中老年群体的老年生活,仍然迫使中老年人口需要继续外出就业增加收入。所以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有必要在实现农村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提高农村居民养老金的水平,增加农村居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获得感,减少城乡之间社会保障的不平等。
返乡农民工由于养老保障不足,会带来其继续外出就业,这也进一步凸显出了当前存在着的城乡差距以及在农村部门的市场缺陷。农村部门的返乡劳动力,实际上很难在农村部门中获得长远的发展需要,他们需要通过再次迁移和外出就业,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因此加强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建设,对于城乡整体发展和共同富裕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加强农村部门的养老保障和促进就业一定意义上是激励相容的。表面上看,加强保障似乎是会挤出劳动力市场参与,不利于劳动力的供给,这也是对加强福利制度建设常常引发的担忧。但是,且不说加强保障和福利本身是劳动者再分配应得的社会权利,对于大量农民工群体来说,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对整体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存在溢出性的积极作用。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会减少家庭养老的负担,增加农民工子女的外出就业和在城市长期居留,也就是说,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会有助于进一步挤压出农村中的一些青年劳动力,这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第四,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养老保障建设会有利于更好发挥返乡农民工对农村发展的作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不足,固然看起来会带来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外出就业,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特别是中老年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但这是以中老年群体的健康损耗为代价的。而且,从另外一面来看,由于社会保障不足,返乡劳动力并不能够对农村发展发挥持续性和长久性的影响。如果有着更强的保障,一定程度会减弱返乡劳动力继续外出就业的意愿,这也会帮助他们能在返乡以后为农村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无论是发挥返乡创业或者是增强乡村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作用,这些都有利于推动乡村发展和城乡的整体发展。
因此,我们期待外出就业的迁移流动人口,能够更普遍地进入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中去,同时加快完善农村地区养老保障,减少二者的差距,逐步实现国家统筹、相对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建设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一个支撑因素,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尤其艰巨。通过保障体系建设,会有利于劳动者以及他们家庭的生活福利,同时对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会发生积极的影响,而并不完全是一个消极的影响。
来源期刊:《西北人口》
首发时间:2024-01-03 15:46:33
转自:“CNKI学术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