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北大教授代表作再版,在史观和研究方法上具有开创性价值的著作

2024/1/23 14:33:54  阅读:50 发布者:

洪子诚教授代表作,精装新版,在史观和研究方法上具有开创性价值的文学史著作。

中国当代文学史(精装版)

书名:中国当代文学史

书号:ISBN 978-7-301-34389-0

作者:洪子诚

定价:126.00

出版日期:2023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为洪子诚教授代表作,描述19492000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内容涉及文学分期,各时期特征,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思潮的演化等方面,以及各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类和当代的主要作家、作品的状况。本书对涉及的文学现象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并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初版于1999年,2007年出修订版。已输出英、日、俄、韩、吉尔吉斯、哈萨克、阿拉伯、越南、意大利、西班牙10种外文版版权(7种已出版),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力。精装版核订全书文献,并增加3个部分的附录:《中国当代文学史》国内外各版本列表,国内外相关评论选摘,主要评论篇目索引。新增附录有助于读者了解本书的传播情况及相关的学术议题。

评论选摘

读了洪子诚先生的这本《当代文学史》,感到很兴奋。我的第一感觉是,“当代文学”终于有了“史”了。——这确实是一部标志性的著作。

()不再把历史考察与叙述的重心放在对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的价值评判,作家的历史定位上——这至今仍是许多当代文学史家与文学史著作的关注中心;也不试图去揭示所谓历史发展的“本质”与“必然规律、趋势”——这至今仍是许多当代文学史家与文学史著作的既定目标。作者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努力将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察”(见本书“前言”)

洪子诚先生在本书的写作中,处处显示出他是一位有着严肃、认真的学术追求的学者,他自觉从事着将当代文学研究学术化的工作。而在我看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一面追求着,实验着,又不断对自己的追求与实验进行质疑。——钱理群:《读洪子诚<当代文学史>后》,《文学评论》2000年第1

王瑶先生曾断言当代文学不宜写史,当时洪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尚未出版。如若王先生能读到这本书,或许会校正他的说法的吧。洪先生的著述,示人以当代文学研究作为“学术”其应有的品质,也示人以当代文学研究作为“学术”区别于其他学科(即如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特有品质。

对当代文学做史的叙述,于史才、史识外,较之其他时段的文学,还要特具现实关怀与学术勇气。当初读洪先生的当代文学史,曾惊叹于该书某些章节表述的“直接”与犀利;在我看来,那决非故示“勇气”。在洪先生,大概只是在尽可能准确地传达自己的理性判断而已。……

洪先生不曾自命“公共知识分子”,但是他的学术工作有类似的担当——对于正在进行中的且有诸多敏感点的文学史,承担叙述的责任。…… 在某种意义上,为当代文学写史就是承当。其他时段的文学研究也有与现实的对话,但“隐含着”与直接处理仍然具有现实性的当代议题,不消说是不一样的。你由洪先生的那部文学史正读出了这种承当。有此承当的学术和没有承当的学术,有品格的不同。……我注意到了2004年洪先生接受《南方文坛》访谈时提问方的说法,即洪先生的论著对于一些“互异”的方面“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给予处理,赋予一种持续的张力”(《回答六个问题》,《当代文学的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在我看来,没有表演性,审慎,看重自己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才能有此“温和”。——赵园:《有感于洪子诚先生文集的出版》,《文艺争鸣》2010年第9

前言(节选)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本书在具体评述时将划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叙述特定的文学规范如何取得绝对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下编则揭示在变化了的历史语境中,这种规范及其支配地位的逐渐削弱、涣散,文学格局出现的分化、重组的过程。

在编写的原则和若干具体问题上,尚有下列几点需要说明:

一、本书的评述对象,主要是重要的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现象。选择哪些现象和作家作品作为对象,进入“文学史”,是首先遇到的问题。尽管“文学性”(或“审美性”)是历史范畴,其含义难以做“本质性”的确定,但是,“审美尺度”,即对作品的“独特经验”和表达上的“独创性”的衡量,仍首先被考虑。不过,本书又不是一贯、绝对地坚持这种尺度。某些重要的文学现象,“生成”于当代的艺术形态、理论模式,由于曾经产生的广泛影响,或在文学的沿革过程中留下重要痕迹,也会得到相应的关注。因此,本书并不打算过多压缩“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篇幅,但会对这些现象提出一些新的观察点。

二、对于文学创作,本书以传统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作为主要对象。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儿童文学、影视文学、科幻文学等样式,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作为重点,但是在讨论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文类特征变化,文类边界变迁、渗透等问题的时候,也可能会有所涉及。文学理论、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也没有作为必要的对象加以考虑,而仅从与本时期的文学思潮关系的重要程度,来考虑选择必须评述的部分。

三、对于具体的文学现象的选择与处理,体现了编写者的文学史观和无法回避的价值评析尺度。但在处理这些文学现象,包括作家作品、文学运动、理论批评的时候,本书的着重点不是将作品和文学问题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抽取出来,按照编写者所信奉的价值尺度(政治的、伦理的、审美的)做出臧否,而是首先设法将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察。也就是说,一方面,会更注意对某一作品,某一体裁、样式,某一概念的形态特征的描述,包括这些特征的历史演化的情形;另一方面,则会关注推动这些文学形态产生、演化的情境和条件,并提供显现这些情境和条件的材料,以增加“靠近”“历史”的可能性。

四、作为附录的文学年表,主要是反映本时期作家活动和作品发表(出版)的状况,但也兼顾重要的文学运动的状况。

作者简介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4月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 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材料与注释》《我的阅读史》《读作品记》《访谈与对话》《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等。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出版说明  7

2010年版自序  9

修订版序  11

 13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 3

40年代的文学界 3

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7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10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15

第二章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18

“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18

刊物和文学团体  24

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26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29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31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37

频繁的批判运动  37

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  41

对规范的质疑  45

分歧的性质  49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56

诗歌道路的选择  56

普遍的艺术困境  60

穆旦等诗人的命运  64

“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65

第五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68

“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68

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  73

50年代的诗歌事件  77

当代的政治抒情诗  81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87

“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  87

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89

当代的小说样式  93

类型单一化趋向  96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100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100

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104

赵树理的“评价史” 108

柳青的《创业史》 111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115

革命历史小说  115

“史诗性”的追求  117

《红岩》的写作方式  122

革命的“另类”记忆  124

《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129

第九章 当代的“通俗小说” 136

被压抑的小说  136

寻求新的替代  139

“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143

《三家巷》及其评价  146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150

“非主流文学” 150

最初的“异端” 151

“百花文学” 154

象征性的叙述  159

位置的置换  163

第十一章  165

当代的散文概念  165

散文的“复兴” 167

主要散文作家  170

杂文的命运  173

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175

第十二章  178

话剧创作概况  178

老舍的《茶馆》 182

历史剧和历史剧讨论  185

话剧的“高潮” 190

第十三章 走向“文革文学” 193

1958年的文艺运动 193

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197

文学的存在方式  200

“文革文学”的特征  205

第十四章 重新构造“经典” 209

创造“样板”的实验  209

“革命样板戏” 212

小说“样板”的难题  215

“经典”重构的宿命  218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学世界  220

公开的诗界  220

小说创作情况  222

“地下”的文学创作  224

“天安门诗歌” 227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第十六章 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231

“转折”与文学“新时期” 231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234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238

80年代的作家构成 240

文学著译的出版  244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学概况 249

80年代文学过程 249

“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资源  253

文学历史的“重写” 257

文学诸样式概况  260

第十八章 “归来者”的诗  267

“文革”后的诗歌变革  267

“归来者”的诗  272

诗歌流派的确认  281

第十九章 新诗潮  291

“朦胧诗”的发生  291

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297

新诗潮主要诗人() 302

新诗潮主要诗人() 312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319

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319

三部中篇小说  323

“复出”作家的历史叙述  326

“知青小说”的演变  334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339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 346

文学的“寻根” 346

“寻根”与小说艺术形态  350

风俗乡土小说  353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358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 363

文学创新与“现代派文学” 363

“先锋小说”的实验  365

面向世俗的“新写实” 368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370

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小说  379

女作家和“女性文学” 379

女作家的小说() 384

女作家的小说() 389

第二十四章  394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  394

老作家的散文  397

抒情、艺术散文  400

学者的散文随笔  403

第二十五章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407

90年代的文学环境 407

文学界的分化  410

文学的总体状况  412

第二十六章 90年代的诗 418

90年代诗歌概况 418

诗歌事件与“活跃诗人” 421

几位诗人的创作  422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的小说 433

长篇小说的兴盛  433

小说创作与文化事件  437

90年代的小说家 444

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 450

初版后记  501

《中国当代文学史》版本信息、评论选摘及主要评论篇目索引  503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人文学术社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