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王峰 陈丹:《科幻乌托邦》
2024/1/23 13:35:28 阅读:165 发布者:
书名:科幻乌托邦
副标题:迈向乌托邦诗学
作者: 王峰 / 陈丹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3-8
页数:284页
装帧:平装
ISBN:9787301342046
内容简介
科幻小说是一种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发展的叙事形式,在叙事中所展现的未来世界往往具有一种特殊的乌托邦能量。具体的科幻乌托邦具有一种基于希望的想象辩证法,它所指向的是一种未知的东西,超出我们过于熟悉的日常经验之物,从而出人意料地变成了对于我们自身处境的反思与展望。本书结合具体的科幻文学作品,分析了科幻的文本基础、未来要素、当代意识、书写形式以及具体的结构方式。
作者简介
王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和中文系联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文论、后期维特根斯坦、科幻理论、后人类理论、人工智能美学、传播理论、文学计算等。
陈丹,女,广东揭阳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助理编辑。学术兴趣为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科幻小说研究。
目 录
导 言 从政治乌托邦迈向乌托邦诗学
一、乌托邦的叙事性转变
二、从封闭到敞开:孤岛乌托邦转化为开放的乌托邦
三、角色的转变:探访者与科学家
四、乌托邦能量的转移
五、文本冒险与乌托邦愿望满足的新形式
六、迈向乌托邦诗学
第一部分
科幻文学:新的乌托邦精神
第一章 科幻文学作为一种乌托邦文体
一、乌托邦是科幻文学的亚类
二、未来阐释学:乌托邦形式的考古学
三、文类批评:解放乌托邦的力量
第二章 科幻叙事与乌托邦能量
一、科幻叙事与心理能量的转变
二、想象性跨越
三、现实与未来的隐喻性关系
四、乌托邦叙事奇点或小对体
五、叙事能量的多层套叠及复杂的科幻乌托邦
第三章 未来解释学的理论来源
一、愿望满足及其匮乏
二、布洛赫:“尚未”的希望
三、认知原则及其演变
第四章 乌托邦批评的辩证张力
一、形式批评与政治阐释的双重结合
二、否定解释学与肯定解释学的双重视角
三、后现代文化与历史再现的辩证关联
第二部分
科幻乌托邦辩证法
第五章 愿望与文本:刘慈欣《三体》
一、作为整体的未来
二、恐惧而不是希望
三、在描绘中解释未来
四、乌托邦欲望
第六章 文学真实的幽灵结构:迪克《高城堡里的人》
一、科幻文学文本中历史的非真实性
二、真实与虚构的纽结
三、真实:一个迷惑性的文本幽灵
四、文学真实的幽灵结构
第七章 乌托邦想象的解构:莱姆《索拉里斯星》
一、乌托邦叙事及其矛盾
二、“双重书写”:作为一种形式策略
三、莱姆的怀疑论:乌托邦是可能的吗
小结:想象乌托邦的一种方式
第八章 故事如何成为判断:《降临》与“未来”语言学想象
一、老套的故事背景与新的叙事元素
二、善良愿望如何可知
三、(穿越)语言之障
四、时间的语言之花
五、未来故事的判断形式
六、故事作为综合事理判断
小结:语言内外转合造就的惊异感
第九章 乌托邦还是恶托邦:《西部世界》的正与反
一、乌托邦=恶托邦
二、虚假的“时间”与所谓的“生活”
三、偶发性的崩溃与时间连续性的中止
四、反抗的伦理与不死者的未来
第三部分
科幻乌托邦的时空形式
第十章 作为时间中介的乌托邦“踪迹”
一、科幻时间的多重嵌套
二、未来成为“踪迹”
三、多重复杂的科幻时间“踪迹”
第十一章 乌托邦的认知空间与测绘
一、“空间优位”与“认知测绘”
二、《索拉里斯星》与乌托邦孤岛
三、《尤比克》与空间辩证法
第十二章 具象复杂性:乌托邦的时空认知逻辑
一、作为典范的《尤比克》
二、超越生死边界
三、突破现实因果逻辑
四、真实的幻觉:文本辩证法
第四部分
乌托邦叙事与伦理锻造
第十三章 科幻乌托邦的超限人性:《西部世界》的叙事“套路”与价值系统
一、关于“套路”的概念说明
二、两种“套路”:叙事程式与价值系统
三、溢出的“套路”:不死者与重生
四、后人类的超限人性
第十四章 仿生人伦理与赤裸生命:从《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到《银翼杀手2049》
一、文本中的仿生人状况
二、且喜又惧的关系
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视点的位移
四、叙事伦理与赤裸生命
第十五章 人工智能形象与成为“我们”的他者
一、人工智能的影像形式
二、形象与人格认同的意义
三、人工智能是一个大他者吗
四、人工智能作为大他者的剩余
五、人工智能成为“我们”
结语 科幻乌托邦作为复杂对应物
一、科幻乌托邦:乌托邦思想的当代发展
二、基本图形与考察的起点:单纯对象的试探性描画
三、映射图形:基本图形与文本的单纯反射关系
四、组合图形:变换的要素位置与基本关联的翻转
四、复杂坐标图形
五、科幻对应物的文化机制与功能
参考文献
后 记
来源:中国文艺理论学会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