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评论与争鸣 | 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2024/1/3 11:17:27  阅读:37 发布者:

国际关系要不要设为一级学科

如何提高国际关系专业学生判断力

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不会因学科设置而受限

国际关系要不要设为一级学科

贾庆国

设立和建设学科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既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也不能随波逐流、轻易为之。作为一名国际关系研究学者,笔者从近年来学界有关设立中国国际关系一级学科的讨论出发,就学科建设提出几点粗浅的想法。

第一,设立一个学科需要明确学科的性质。学科是历史上人类对现象和事务分类研究的结果,传统学科设置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它需要具有自己专属的、相对清晰的研究领域,比如说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领域,经济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这些研究领域都是专属的、相对清晰的,即使与其他学科有一定交叉或重叠,但重心还是在这个学科里面。二是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基础理论,如政治学有政治学的基础理论,经济学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三是学科需要客观理性的原则。不管哪个学科,它的研究都需要实事求是,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我们把政治学叫作政治学而不叫良政学,经济学叫作经济学而不叫繁荣学,法学叫作法学而不叫司法公正学,心理学叫作心理学而不叫正常心理学。客观理性要求我们在探讨和分析相关领域出现的现象的过程中,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辨识、分类和找出现象出现和发展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应该说,就传统学科设置的三个基本条件,即相对清晰的研究领域、相对独立的基础理论和客观理性的原则而言,前两者国际关系并没有达到。一是它没有自己专属的、相对清晰的研究领域。已有的学科已经涵盖了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比如说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涉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而且不少研究也相当深入。二是它没有相对独立的基础理论。过去国际关系更多地倚重政治学、历史学和法学。现在国际关系又越来越多地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一些其他学科。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国际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国际政治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理论。

因此,从本质上讲,国际关系学科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而是一个交叉学科。所谓交叉学科,指的是旨在研究和探讨那些横跨传统学科的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之所以出现交叉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追求知识的需要。历史上,在知识积累过程中,人类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传统学科门类的局限性,即传统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无法充分解释某些现象,于是开始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这些现象。比如说,无论是法学、政治学还是历史学,对国际关系学中许多现象的解释都不太令人满意,于是有学者决定选择使用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并得出不少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如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的著作《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就是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国际关系研究的成果,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的著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就是借鉴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国际关系的成果。这种跨学科研究基础上设立的学科统称为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不同,交叉学科没有特定的研究范畴,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没有相对明显的学科边界。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国际关系学科的研究对象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个维度,一个跨学科的维度,也就是不同学科中涉及的国际关系那部分的现象。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维度,国际关系学科涉及多门传统学科的研究对象、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确定了学科性质之后,需要确定学科的称谓。就国际关系而言,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说应该叫国际关系学,也有人说应该叫国际问题学。顾名思义,国际关系学研究主要围绕国家间关系展开,如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着重研究国家间关系的历史、特点、互动、背后的原因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相比之下,国际问题学研究主要围绕国际问题展开,如主权问题、领土问题、全球化问题、核扩散问题、恐怖主义问题以及其他国际上的问题,其研究的重点在于归纳这些问题的主要特点,追溯它们的演变过程,探讨它们产生和发展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推论它们未来的发展前景。当然,也可以考虑将学科称谓叫国际事务学,这样也许能够包含国际关系和国际问题两个方面。但不管怎样,确定学科名称、统一认识,是明确学科研究内容和边界的重要一环。

第三,就目前国内学科建设的现实而言,国际关系学科能不能单独设立为一级学科?理论上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取决于交叉学科能否设置为一级学科。从国内学科设置的发展现状来看,将交叉学科设置为一级学科的先例比比皆是,如在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都已经设为一级学科了。从理论上讲,作为交叉学科,将国际关系设置为一级学科是没有问题的。当然,理论上可行,现实中未必能做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们认识这个问题有一个过程。

第四,如何建设国际关系学科?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采取继承和超越的做法,一种认为应该选择另起炉灶。选择前一种做法的理由是,知识的积累是人类对客观现实规律不断探究的结果,前人(不管哪个国家的学者)积累的知识,包括理论、研究方法和路径,都是有意义的。选择后一种做法的理由是,如果不另起炉灶,我们就无法走出西方学理的概念框架,就只能受其约束、步其后尘。

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近代史上西方比较强势,国际关系学科受西方国家的历史经历和经验的影响较大,但它还是西方继承和发展过去人类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的结果。它在很多方面的确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但也不能简单地认为那就是单纯的西方经验的总结。简单否定和排斥不可取,继承并超越仍是我们的选择。

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国际关系的交叉学科性质,决定了我们对这个学科的建设不能照搬传统学科的做法,而应该依据交叉学科的特点进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研究维度,国际关系学科需要建立一个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但是,在统合不同学科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与自主知识体系相互配套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基础理论,目前还任重道远。事实上,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课程包括其他直接相关传统学科的基础课程,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关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范围会增加,跨学科性会变得更加明显。

第五,设有国际关系专业的高校在开设基础课程时,要根据本校的情况,如学科专业的布局、特点和优势来设置课程,实现资源整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负担。高校在设置课程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多点开花,所以必须有所取舍。

基于此,不同高校在国际关系学科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在研究方向和专业课的设置上应有所侧重,选择侧重某个或某些学科领域。如政法专业较强的学校可考虑设置政治学和法学相关的基础课程,经济专业较强的学校可考虑设置经济学和政治学相关的基础课程,文史哲专业较强的学校可考虑设置历史专业、政治学和其他社会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科技专业较强的学校可考虑设置与前沿科技相关的专业和政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此外,国际关系学科的研究和授课还可以通过院系间资源共享的方式推进,把校内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利用好,避免搞小而全。比如说经济学的基础课,可以考虑让同学去选修经济学院的相关课程,即使是在国际关系学院开设相关课程,也最好邀请经济学院的老师来授课。这样既符合学科发展的方向,又避免资源浪费。

在国际关系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政治性不是将政治“庸俗”与“泛化”,以及政治压倒一切,而是要将政治性和学术性统一起来,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学者而言,最大的政治就是做好学术。只有做好学术研究,才有可能挖掘事实真相,探究事情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客观地传授知识,高质量地咨政建言,做到上不曲解国家政策方针、下不误导民众。

作者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基地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如何提高国际关系专业学生判断力

阎学通

近年来,对于国际关系分析出现了只讲立场而不讲事实的现象。其典型的表达,即“咱们先不说事实,先说立场是什么”。这种观念对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很多学生误以为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也能选择正确的立场。从科学教育的实事求是原则出发,笔者所在的清华大学国际关系教学团队,将2022年秋季学期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转向了判断事实的能力,即辨别信息内容真伪的能力。这样做的原因是,以虚假信息为基础做出的独立分析是无法符合客观世界的。

在数字媒体时代,人们接受到的不少信息是虚假信息。好谀而恶直是人之天性,即喜欢听表扬、不喜欢听批评,不仅儿童如此,成年人亦如此。于是人们会无意识地排斥自己不喜欢听到的信息,而相信与自己认知相同的信息。国际关系的外交决策理论将这种现象称为“认知扭曲”。当一个人无法辨别信息真伪且长期沉浸在虚假信息之中,就会形成信息茧房效应,从而无法对国际关系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要帮助学生提高独立分析能力,第一步需要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真假的能力。

提高判断信息真假的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独立分析能力,而且有助于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术成长,而且还关系到学生的品行修养。在互联网充满虚假信息的时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着更为迫切的需要。

针对提高学生判断信息真假能力的目标,笔者所在的团队采取了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建议学生阅读实名专业期刊文章和学术著作,尽量少看没有出处的匿名或笔名的评论性短文。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为了防止专业人士造假,实名发表文章和著作已成为一个行业规范。而且为了保证所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中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作者需要以注释方式为每条信息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而采取匿名和笔名的评论性文章,作者不会因错误表述和散播虚假信息而受到名誉伤害,因此这种文章和著作的信息严重缺乏可靠性。学生如果阅读了此类文章,就会被虚假信息误导,从而影响判断信息真假的能力。针对此类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写读书报告的形式,详细推理文章中的论述,找寻观点中没有出处佐证或者论据不充分的地方,包括数据在内的虚假信息问题。通过这个方法,学生可以提高对信息真假的辨识能力。同样,我们也要求学生写作时擅于作注释,尽可能对引用的每句话都找到信息来源的出处,从而注重信息来源的权威性,避免主观想象。

此外,我们还建议学生使用客观准确的词汇来描述国际关系事件。例如,事件行为体的名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理范围、激烈程度等。提醒学生慎重使用媒体的词汇。以事件的时间为例,“不久的将来”所表达的时间长度无法确定是几个月还是几年。“最终”所表达的事件终点无法确定是百年还是千年之后。“自古以来”所表达的事件起点无法确定是几百年还是几千年之前。          

第二,比较历史事实与流行观念的差别,不要把流行观念视为正确观念。由于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因此人们会下意识地用“相信某件事的人数多少”来判断自己知识范围之外的信息是真还是假。三人成虎这个成语表达的是虚假信息说的人多了就会被当作真实信息所相信。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此类现象是,以“人家都这么说”为依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或判断是正确的。

由于社会上流行多边主义有利于国际合作的观点,笔者所在的团队用比较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为案例进行了教学讨论。我们以美国拜登政府的多边主义和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的对华政策为案例,看哪种外交战略对中美关系的负面影响更大。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拜登的多边主义政策导致中美关系恶化的程度比特朗普的单边主义更加严重,于是他们就理解了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在促进国际合作或冲突上是有条件的,没有必然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

在分析国际关系时,经常有人以“流量博主”观点为依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然而,一个人的知名度与其观点或提供的信息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并无相关性。由于“流量博主”的观点具有较大渲染力,学生如不细致判断,就会被“洗脑”。

美国已故知名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中国非常流行。于是,我们建议学生用文明冲突论对比冷战后发生的多场重大战争。通过将理论与客观历史事实相比较,学生发现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信仰基督教的北约国家支持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族;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海湾国家支持信仰基督教的美国;在2011年的叙利亚战争中,战争双方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和逊尼派。通过理论与历史事实比较,学生们意识到,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其文明内部冲突并不亚于文明间的冲突。

第三,了解鲜活的历史事实,谨防被书写的历史误导。多数人都是通过阅读来了解其生前历史的,对国际关系史的了解也主要是通过阅读书籍和文章。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作者们在撰写历史文章或著作时很有可能失真,甚至作出错误的描述和判断。因此,我们也建议学生多关注鲜活的历史信息,向时代的亲历者了解信息,通过多方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反向验证阅读到的信息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建议学生多向身边的人介绍中国对外关系的具体情况。例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苏联在什么时候被称为“老大哥”?同样历史时期内,美国何时被称为“美帝”?“美帝”这个称谓又是何时转变为“美国”的?总之,去伪存真、提高学生判断力是国际关系专业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不会因学科设置而受限

周方银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下,一级学科是从国家层面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科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等因素进行调整与完善的。通过规范和管理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实现了国家对学科设置的整体布局和系统管理。与之相比,二级学科则由高校自主设置和调整。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对于什么应是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不同的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同的理解。不同单位也会根据自身的优势、特色与重点发展方向来进行二级学科的设置。二级学科由高校自主设置和调整,一方面意味着,高校在二级学科的发展上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个学科如果只是作为二级学科而存在,其长期稳定发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较为根本性的保障。近年来,与国际关系具有一定知识联系的一级学科设置出现了某些重要变化,突出表现为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两个一级学科分别于2020年和2022年正式设立。

学科布局与国际关系研究面临的挑战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际关系只能在政治学、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等学科下设置为二级学科,这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并不能充分地涵盖国际关系的内容。未来一段时期,即使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得到长足发展、取得很大进步,由于其研究对象、学科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国际关系的大量内容包括一些从学科角度比较关键性的内容也依然不能被这两个一级学科所涵盖。

其次,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在当前需要从作为二级学科的国际关系中汲取大量的资源、获得重要的支撑。由于国际关系本身不是一级学科,在学科评估过程中,部分高校因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刚刚起步、学科基础尚有些薄弱,便积极推动一些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转向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的学科领域。一些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为了自身未来的发展,也会主动进行学科方向的转型,进而引发人员、机构、经费、课题、刊物平台等多方面资源的重新配置。在这个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国际关系研究因为缺乏一级学科层次的直接支撑,虽然其本身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系统,但仍受到不小的冲击。

此外,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对国际关系的吸纳有很大的选择性,会做出明确的取舍,并从自身一级学科建设的角度对国际关系的内容进行裁剪。这样的取舍和裁剪会对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产生比较重要的外部牵引,并产生不利于这一学科发展的后果。实际上,在2020年以前,大部分高校的国际关系学院承担的是政治学一级学科的建设任务。到2023年,这些高校的国际关系学院大多要同时承担政治学、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等一级学科的建设任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有教学研究力量在国际关系研究上的投入,并造成教学科研人员心理上的浮动。

由于我国是根据一级学科进行学科管理、学科评估的,其直接后果是,国际关系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从事的很多工作在学科评估中没有用武之地,并导致其学术能力、学术贡献的评价出现偏差。比如,一些单位对成果的评价标准背后的一个潜在考虑是,在进行学科评估时,成果是否能填入评估表,成果是否为一级学科的评估体系所认可。对于一些比较优秀的国际关系学者,在学科评估时,学校可能更关心他们在区域国别方面发表的论著,相反,他们在国际关系领域发表的高水平论著反而可能被忽略,得不到应有的评价与重视。这种情况在不同单位的严重程度不同,但长期发展下去,还是会产生不小的导向方面的影响,这也会对国际关系后备人才的培养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国际关系不是一级学科,在一些高校不被重视,不少博士生会在毕业后转而从事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方面的工作,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从而影响国际关系后备研究力量的可持续性。

完善知识体系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学者开展学术研究的角度,什么是一级学科,什么是二级学科,似乎区别不大,毕竟它只是对知识所处学科领域的一种归类方式。从宏观的学科发展的角度,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地位差距巨大。因为学科评估是以一级学科为对象,博士点、硕士点的申报与管理也是在一级学科的层次上进行。因此,客观上的现象是,一级学科是各高校进行学科建设的重点对象,相比之下,二级学科往往不是各高校校级、院级领导的关注重点。二级学科往往可以根据各单位一级学科建设的需要和本单位现实情况进行灵活调整。那些对于一级学科的建设不处于核心、关键、难以替代位置的二级学科,其生存和发展在一些高校是缺乏有效保障的。对国际关系的长期发展构成一定挑战的一个重要现实是,国际关系研究作为一个二级学科,目前暂时是政治学、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等一级学科的建设需要倚重的力量,但从长期来说,它在这三个一级学科中都不处于核心、关键位置,而是有些相对边缘化。

但必须承认的是,与国家安全学和区域国别学相比,国际关系学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一套比较完整且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具有本学科普遍接受的理论范式,以及一系列值得继续深入挖掘的中层理论。国际关系学科围绕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信号传递、争端解决、全球治理、网络空间治理等议题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讨论,结合国际关系史开展的理论分析不断深入,对国际社会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与挑战也作出了重要回应,并围绕相关知识内容形成一些大大小小的学术共同体。

如果说具有很强运用基础学科解决现实问题特点的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林学、水产、草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可以在农学门类中设置为一级学科,以及像联合作战学、军事指挥学、军事后勤学、军事管理学、军事训练学等可以在军事学门类中设置为一级学科,还有像网络空间安全、纺织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水利工程、城乡规划学等可以在不同学科门类中设置为一级学科的话,国际关系作为一个有着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并且正在形成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在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知识领域,其作为一级学科而存在的许多条件已经逐步成熟。当然,一级学科的设置是一个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国际关系学科要从二级学科上升到一级学科,面临的障碍也非同一般。但与上升为一级学科相比,国际关系发展的最核心动力还是知识体系的完善。

在当前的一级学科布局下,国际关系的学科发展虽受到了一定冲击,但它依然是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十分重要的学科领域,且未来仍将是国家和社会对其有长期、持续现实需求的学科领域。大国关系、国际格局、国际秩序、世界和平、全球治理、国际制度与国际规则、周边外交、多边主义、南南合作等,都是对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的中国十分重要且必须予以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议题,而对这些议题的研究并不能在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的范畴内完成。因此,对国际关系研究而言,与设为一级学科相比,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体系的完善,深入解答重大现实问题。可以肯定地说,对国际关系的研究不能因为学科设置而削弱。具体而言,广大高校不宜在学科建设方面采取过于功利的做法,相反,应继续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人员也要坚守本心、苦练内功,从国际关系的实践中不断提炼一般性的认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国际关系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回应重大现实需求,为学科的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更好地实现学科的自我造血和内生发展。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