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每周一题(第9周):试论《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理论贡献。

2023/8/21 16:44:03  阅读:511 发布者:

【考博干货】马理论考博知识点整理(原创)

马工程系列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21年版)——第二章“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全面推进马克思主”思考题第3

Ø试论《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理论贡献。

《资本论》是一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巨著,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资本论》第一卷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部分。《资本论》第一卷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一般基础(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因而从根本的层次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并且有始有终、首尾呼应,具有逻辑和历史的相对完整性。《资本论》第一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不仅更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所创立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而且更加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及其灭亡的客观必然性。

1.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本质的特征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完全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分析,深刻地揭示出:“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一方面使大量的社会财富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大批的直接生产者突然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变成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前提和本质特征。马克思指出,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过程是同资本主义以前各种生产关系的解体过程同时进行的,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已无法与商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资本的积聚以及劳动的日益社会化的历史必然趋势相适应。小生产生产方式被消灭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广大劳动群众被剥夺了土地、生活资料和工具,从而造成了生产者—生产资料的完全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在这一分离过程中产生的。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商品生产。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历史前提是简单商品生产但它在本质上又不同于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全部物质财富都采取商品的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交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最常见、最普遍、最基本的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仅一切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连工人的劳动力都变成了商品,商品关系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到处都是商品买卖原则占统治地位。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也都由此发展起来。马克思正是从对商品这一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萌芽的基本细胞的分析入手,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的本性就是在不断的运动中实现价值的增殖。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而且是生产价值,更是生产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指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它在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始终起着支配作用,并且贯彻到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一切主要方面。剩余价值规律作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制约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部过程。

2.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及其根本局限性

第一,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并发展起来的,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因此它的历史使命就是发展生产力,从而在客观上为新的社会形态创造出必要的物质前提。资本主义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这首先要归结为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正是剩余价值的内在规律和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资本家不顾一切自然和历史的限制,拼命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造成了无止境扩大生产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发挥了极大的革命作用,它将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极大地发展了协作和分工,并将科学纳入生产过程,形成了庞大的机器体系和生产机体,驱使巨大的自然力为人类需要服务,这必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创造出了世界性的、内容广泛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使货币交换成为人们之间进行联系的唯一手段,使人们之间的联系变成了超越地域、血缘、民族和语言等一切原有界限的全面的社会关系,这样就为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还改造了人的需要,生产出了具有广泛需要的人。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在本质上具有敌视人、压迫人的性质,并导致了人的需要畸形发展,但它所创造的巨大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财富在客观上却为满足人们日益丰富和广泛的需要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第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局限性及其暂时性。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马克思深刻揭示出其根本的历史局限性和暂时性。他指出,这是由其自身的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决定的。马克思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由于它本身的内在规律,一方面不得不这样发展生产力,就好像它不是在一个有限的社会基础上的生产,另一方面它又毕竟只能在这种局限性的范围内发展生产力,——这种情况是危机的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是在危机中爆发的种种矛盾的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资产阶级的生产就是在这些矛盾中运动,这些矛盾,即使粗略地看,也表明资产阶级生产只是历史的过渡形式。”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造成资本同劳动之间的对立,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根本的对立,同时也正是这种对立形式孕育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即作为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代表者——无产阶级。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造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替代,正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一内在矛盾的发展所导致的。马克思正是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本质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方式与发展趋势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以及它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的。

综上可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不仅系统阐述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高度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注:根据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版)、马工程系列教材、马理论C刊发文、原著原文、官方权威网站内容等整理,有删减,仅供参考,不作为答题标准答案。

转自:“马理论学术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