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弟学妹们好,我是貔貅学长。本硕双非、新传邻近专业,在此前的学习中断断续续接触过一些新传相关的专业知识,但一直未有过系统性的学习。科研方面,在硕士期间跟随导师做过一两个小项目,文章只有两篇普刊,一篇本专业一篇新传相关。外语方面,在申请前可以用“稀碎”来形容,下面我也会为大家分享一些因为外语吃过的“亏”,以及相关备考经验。
择校、联系导师
关于多数择校问题,在此前的相关经验贴中已经有学长、学姐们做了详细的分享,而且大家也可以关注下心传考博的公开课,其中会涉及有哪些学校开设有新传博士点、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以及导师的相关方法,所以在此就不多做赘述,下面我想具体谈谈关于跨专业考生择校问题。
对于跨专业考生来说,院校的选择一定要结合其导师的研究方向来看,尽量选择跟自己现有成果关联密切的研究方向,最大化自身现有优势。关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方面可以从院校招生简章或者学院导师信息专栏处获取,另一方面也可以去知网等学术网站根据导师信息进行检索关注老师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以及在研项目,思考自己能否胜任其中一些工作,面对这些科研任务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想清楚这些问题后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在联系导师的过程中展示自己。
此外,关于院校方面还要关注到对于应届、往届生有无文章发表数量层次、外语水平等要求,可以参考下面
的表格将目标院校和导师信息做一个汇总和梳理,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着手联系导师了。在这个环节中,大家需要准备好你的学术简历、发表或在投中能证明你科研水平的文章或其他成果(如果研究计划完成的时间早也可一并发给老师),让老师充分了解你的学科知识水平以及未来的科研潜力,这一点对于跨考生来说尤为重要,你需要让老师了解到你来到这个专业是可以有成果产出的,而不是入学以后才开始从基础知识学起。最后就是根据联系的导师反馈去调整自己备考院校的优先级。
(tips: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自信、真诚、大方,被老师明确拒绝或者邮件石沉大海久久无回复都是十分正常的,多数时候并非是科研水平未达标而是与老师研究“匹配度”不够或者老师没看邮箱,如果有其他邮箱可以过段时间尝试再次联系)。
(可以这样整理心仪院校哦↑)
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可以说在是申博所有材料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申请人科研能力、科研潜力以及未来研究志向的集中体现。在大部分院校中也将此作为材料审核环节重要的评分项,基本会占到最后得分的50%或以上。所以,该部分的内容一定是值得大家花费大部分的精力来准备的,特别是对于跨专业和文章发表情况不理想的考生来说。
(1)明确要求:首先从要报考的院校招生简章中明晰其对于学生研究计划的字数、格式、选题范围等要求。以北京外国语大学的202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要求为例:字数要求为7000-8000字,内容板块可以分为选题及意义、研究现状、参考文献、研究方法等(具体文件也可去研究生网招生下载专区获取),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仔细阅读每个板块的详细要求,以及遵循原文件的表格形式等。
这几乎可以算作是一份研究计划的标准模板,如果在报考其他院校时未给出研究计划的具体内容要求也可以参考该文件中每个板块的要求进行写作。
(2)选题:对于跨专业考生来说在选题方面,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还是所要报考的导师的研究方向。其次,一方面要参照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现有的成果积累最大化现有优势,另一方面也要结合目前新闻传播学领域内的前沿热点。关于后者可以关注前一年已经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相关项目,以及当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招标选题,具体可以关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官网通知公告一栏,见http://www.nopss.gov.cn/GB/219469/index.html。↓↓↓
(3)写作:既然决定走上博士申请这条路,都具备有基本写作技能,所以此环节应该大家是最为熟悉的一部分,只需遵循每个板块的具体要求开始写作即可。但在行动前要进行关于该选题的经典文献一定量的输入,并且将这些文献用Zotero一类的文献管理软件进行整理、标记,这样写作时才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拥有更为宽阔的视野,也方便有疑惑时回头查找。
此外,额外需要注意的是参考文献部分,格式方面如无明确要求可以统一使用国标GB/T7714-2015,然后选择尾注或脚注的方式。但如果像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计划这种表格形式,且有明确的参考文献板块,可以在文章中和具体参考条目中统一使用APA格式。
专业知识、外语的备考
既然决定报考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对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在此前一定有过或多或少的了解和积累,平时写作过程中还可以借助文件边查边写,但到了考场上一份试题甩在面前时还是多少会有些手足无措,作为一个外语不太好的跨专业考生,关于专业和外语这两部分一定是十分头疼的,这里有一些比较私人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1)专业知识:我专业知识的来源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写作引导式学习,在平时研究写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文献阅读,对于在自己写作使用的一些经典理论逐步吸收理解;
其二,学术会议参与式学习,在参加学术会议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评议人的意见来掌握自身研究的缺陷、以及改进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听同组同类研究的汇报,了解某一问题的不同分析角度。这是很好的学术思维训练方法;
其三,慕课体系完型式学习,前面两个方面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但此时整个知识体系还缺乏一个框架来统领,以及一些细碎知识的补充。所以,以教科书为基础的慕课就变成了非常好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查漏补缺,这里推荐人大刘海龙老师的《传播理论》以及南大胡翼青老师的《传播理论前沿》这两门课,错过开课时间的小伙伴也可以在B找找看。此外,一些老师的线上讲座、自己研究方向的相关著作也可以作为补充学习材料。
(2)外语:英语很好小伙伴也可以跳过这一部分直接看下面的内容,目前博士申请考核外语主要考核均为英语,也有部分院校提供日语、德语等小语种考察方式。从现实来说,一门外语的学习一定要经过常年累月练习,但作为一个考试科目来说还是有较短时间内突破的可能性。就本人考试经验而言,博士申请对于外语考核较为全面,考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要具备一定的水平,而且特别侧重于“输出能力”,即笔试过程中“写”和面试过程中“说”的能力。所以在备考上就要有一定的侧重,这两方面大家可以找一些雅思写作和口语的课程来学习,在B站上也有一些很好教学或者经验分享视频,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对于一些跟我一样外语基础比较差的小伙伴来说,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词汇量的问题,可以利用墨墨背单词、不背单词等一些单词APP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词汇记忆,词书方面也不要一上来就选择考博或者雅思这类高级词汇,可以从四六级这些基础词汇背起,其实这些词汇已经可以覆盖大多数阅读和写作场景,在后续的学习中再补充一批新传专业词汇即可。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专门抽出一段时间去做一个短时间内的突破,也可以拉长战线进行同步的题型实践练习,至于练习材料的话,阅读和翻译可以选择四六级真题,写作使用剑桥雅思题目练习。
初试、复试概况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选拔方案分为“硕博连读”“本科直博”“申请—考核制”三种,每一年的报名时间大概在11-12月之间,这一部分我们重点聊聊最后一种。
初试即材料审核阶段
我们需要根据研究生官网招生简章准备报名登记表、专家推荐信、体检表、研究计划、硕士毕业论文或开题报告等材料,在进行材料提交时一定要根据要求仔细检查是否有遗漏,然后打印整理进行邮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最后一项“其他能证明申请人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的材料”,这部分材料也是评审组了解我们过往科研积累和未来科研潜力的重要评分项,但在递交的过程中就个人经验而言不宜太多,这些材料在体现能力的同时也在暴露自身缺点,所以谨慎选取其中较高质量的就好。
(2022年学术能力材料提交要求)
此外我们还需注意审核材料成绩构成,对材料进行有侧重的优化,以北外2023年博士招生简章中的要求为例:
1.往届生:研究计划书:60%;发表论文、论著情况15%;科研项目及学术获奖:15%;参加学术会议或国外访学进修情况:10%。
2.应届生:研究计划书:60%;发表论文、论著情况10%;参加学术会议或国外访学进修情况:10%;学术素养和科研潜质:20%。
除去上文已经提到过最为重要的研究计划书,对于应届考生来说,学术素养和科研潜质也成为其中重要的评分项,相较于已经在工作岗位上耕耘多年的往届“前辈”我们在成果上可能缺乏积累,但一定要在现有的成果中体现出一个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思考和严谨程度,以及对于科研的热情。如果手头有一些较高质量但未发表的文章也可以进行提交,增加自己材料的丰富性和说服力,告诉评审组的老师我们是有一直在努力的。
复试阶段
能到这一阶段,说明大家已经初步具备一个准博士生的水平啦。但是一般来说从通知进入复试到考试前的时间都非常短,仅有一至两周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我们一方面需要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热点有一个快速的回顾,另一方面也需要基于即将参加复试的学校有一些针对性的准备。
心传考博考博必听课的专业知识盘点和复试定向指导课程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必听课程中会有新闻传播学各个方向经典理论相关研究的讲解以及在笔试中的答题方法,这可以在我们同时准备多所学校的复试时快速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系统性的学科框架,应对多样化的院校考题中事半功倍。在复试定向辅导课程中,针对性专业方向的知识讲解、同校学姐学长的答疑和面试笔试模拟可以大幅节省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及时发现自身短板和不足进行相对应的调整,扬长避短,提高备考效率。
具体来说的话,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其中笔试分为专业课笔试和外语笔试,这里一定要根据报考院校权重有针对性的提前开始准备。北外专业课一般由所报考的导师命题,所以在笔试前最为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熟读导师的文章以及理解甚至记忆一些主要观点,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补充和同类研究的横向对比学习,最好能在笔试答题的过程中能体现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外语笔试则由学校统一命题,参照前述外语学习部分备考就好。
在面试环节以专业问答和外语口试为主,在面试前,应准备好相应份数的材料(一般为6-8份),其中包括简历、研究计划书、学术代表作等,方便面试老师在现场对我们有一个快速的了解。在过程中注意一些基本面试礼仪,进门敲门、落座前鞠躬等。衣着方面也可以参考青年大学习领学人的搭配,保证整洁得体即可。一般面试现场老师们态度都非常温和,所以也不用过分紧张,保持礼貌、自信的交流一般就没什么问题。
此外,一般我们复试都需要前往学校所在地进行线下考核,所以,提前预定学校附近的酒店、清淡饮食等也十分值得我们注意,避免交通、身体健康状态影响到我们的考试。
一些心得和建议
感谢各位小伙伴能够看到这里,还有一些个人的心得和建议提供给大家:
(1)长时间的科研训练是有必要的,即使我们的文章暂时还没办法在核心刊物发表,但还是要坚持去找一些自己研究方向上的GAP,尝试去做研究和写作,然后找水平高于自己的同学或老师去提意见,形成一个“实践—反馈—再实践”的正向提升循环,只要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我们的科研能力;
(2)不要闭门造车,在备考以及申请学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外部信息的输入和交流,平时多关注一些考博相关的公众号,多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时刻根据外部信息来调整自己的状态,此外,也要及时充电,提升自己的科研技能储备,如心传考博的Python课程等,其中数据爬取、情感分析、主题建模等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于相关问题有更为立体的分析,从而大幅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
(3)备考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来自自身或外部环境的焦虑和负面情绪,所以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不要一味的在学习这件事上堆时间,负面状态下的强行学习,只会让我们陷入内耗的恶性循环,专注且高效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祝福大家在申博路上乘风破浪,都可以去到自己心仪的学校。
转自:“心传考博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