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索引
2023年招生人数
招生方式及选拔模式
报考条件
提交申请材料
资格审核及材料评议
初试与复试
录取办法
博导信息
考情分析
2023年招生人数
1. 新闻学院 新闻学:12人
2. 传播研究院 传播学:6人
3. 传播研究院 信息传播学:4人
4. 国家重点实验室 传播学:22人
5. 国家重点实验室 互联网信息:12人
6. 广告学院 新媒体:1人
7. 广告学院 广告学:5人
招生方式及选拔模式
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方式有直博、硕博连读、普通招考三种方式。
1.直博:直博生从本年度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
2.硕博连读:面向我校已完成硕士阶段主干课程学习的全日制非定向二年级学术型在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要求学习成绩优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3.普通招考:面向符合报考条件的所有考生招生。
对于同等学力考生,或硕士阶段为专项计划的考生,或欲报考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专项计划的考生,只可选择“普通招考”方式。“硕博连读”考生在报考时只能选择非定向就业类型。
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包括“硕博连读”和“普通招考”方式)实施“申请-考核制”选拔模式,选拔流程包括考生报名、提交申请材料、资格审核及材料评议、初试、复试等环节。
报考条件
(一)基本要求
所有考生均须符合以下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
3.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书面推荐意见。
(二)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须为具有我校学籍的全日制非定向二年级学术型在学硕士研究生(不含专项计划)。
2.已完成硕士阶段主干课程学习,成绩优秀。
报考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或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的考生主干课程平均成绩须达85分;
3.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潜质。
考生须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科研成果,包括以第一作者(或指导教师第一、本人第二)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国际专利授权等,或获得省部级以上或其他同级别科研、创作或学科竞赛三等奖及以上(排名第一)。其中,对于报考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或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的考生,所发表的论文须为SSCI 检索或CSSCI 检索(含扩展版)论文。
(三)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人员。在国(境)外院校获得学位者,须具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在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非学历教育形式,只有硕士学位证书,没有毕业证书)者必须在报名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
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还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3.获得学士学位六年及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的同等学力人员,须在本人所报考的学科专业或相近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至少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3)。
提交申请材料
考生在报名时须同时提交个人基本信息、代表作、贡献度和主观评价等方面的申请材料。申请材料须通过报名系统提交,不可通过其他途径提交。
申请材料清单(模板详见报名系统,以下清单若与报名系统要求有出入,则以报名系统要求为准)如下:
1.基本信息
(1)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
(2)学籍学位证明材料。
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人员须提交硕士学位证书或者博士学位证书扫描件,在国(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位认证报告扫描件。
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提交学生证扫描件或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电子版,录取当年入学前可获得国(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提供近期开具的在读证明或成绩单扫描件。
同等学力考生提交学士学位证书扫描件。
(3)硕士课程成绩单。
(4)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交开题报告)。
(5)本科毕业论文全文。
(6)外国语水平证书。
(7)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计划书。
(8)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
(9)诚信考试承诺书。
2.代表作
近5年内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最多提交3项能反映本人最高学术水平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著作、高水平教材、文艺新闻出版作品、已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或国际专利,以及其他具有较大学术和社会影响的高水平科研、创作成果等,须按重要程度排序)。
3.贡献度
(1)各类荣誉奖项
(2)各类科研、创作或学科竞赛获奖。
(3)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4)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的研究报告或咨询报告等。
(5)其他能证明自身社会贡献度方面的材料。
4.主观评价
(1)申请信(含报考原因、自我评价等内容)。
(2)专家推荐信(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书面推荐意见)。
5.其他
其他能证明本人学业水平、学术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材料。
另外,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还须提供满足报考条件所需的证明材料,详见“四、报考条件,(三),3”。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须提交《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
资格审核及材料评议
各培养单位资格审核小组依据报考条件的要求,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视为资格审核不通过,不予准考。
各材料评议小组根据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对其进行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给出材料评议成绩。材料评议成绩达到进入初试基本要求的考生可进入初试考核环节。
绿色通道:考生如取得突出的学术成果,且材料评议成绩为“优秀”,则由学校统一组织专家组进行考评,考评通过者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定后,可进入绿色通道。绿色通道考生也须参加初试考核环节,但其初试合格线可适当降低。
材料评议成绩合格线发布、考生材料评议成绩查询等,详见中传研招网(https://yz.cuc.edu.cn)届时相关通知。
初试与复试
(一)初试
初试考试科目:《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
各科目考试成绩均达到合格线的考生可进入复试环节。对于绿色通道考生,其初试合格线最多可降低15%。
(二)复试
复试主要以学术答辩及交流问答等形式,对考生的思想品德、学术能力、创新潜质、综合素质、外语应用能力等进行考查。
复试的具体内容及复试成绩计算方法如下:
1.学术水平及综合素质(满分为100分)
学术水平及综合素质考核分为三部分:专业知识、学术能力、综合素质。考核时间不少于25分钟。
专业知识:以随机抽题方式,重点考核对报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以综合性、开放性问题为主。
学术能力:考生以学术答辩形式介绍本人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并重点介绍一项本人独立完成的代表性学术成果或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并回答考核小组的提问。
综合素质:结合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根据考生的教育背景、个人经历等,通过交流问答方式,对考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创新潜质、心理素质、沟通交流能力等进行考查。
2.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满分为100分)
以随机抽题或交流问答等形式,对考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等进行考核,考核时间不少于5分钟。
3.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
通过《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记录、考生提交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等材料,以及在面试考核过程中与考生的交流,考查考生的政治态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不计入复试总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4.加试内容
同等学力考生还须加试政治理论及两门报考专业硕士学位主干科目(每科满分为100分,60分及格),由各学院(研究院、实验室)组织。加试成绩不计入复试总成绩,但有任何一个科目不及格则不予录取。
5.心理测试
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均需参加心理测试,未参加测试的考生不予录取。心理测试采用线上方式进行,测试时间及测试办法见《中国传媒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心理测试通知》。
6.复试成绩计算
复试成绩 = 学术水平及综合素质×90% + 英语语言应用能力×10%
复试成绩低于60分的,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录取办法
各学院(研究院、实验室)复试小组按照“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根据考生所报博导,按复试成绩由高到低,分别给出“建议录取”或“建议不予录取”的意见,确定拟录取名单,并报送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议。
1.参加复试的考生必须正常完成所有考试环节,如有一个环节缺考、违纪或者作弊,则不予录取。
2.复试成绩低于60分的,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3.复试小组的考核意见为“建议不予录取”者不予录取。
4.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中有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6.在同一博导名下,对于非专项计划考生,根据复试成绩一并由高到低排队,并根据博导招生指标等因素进行录取。
7.对于“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和“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考生,根据复试成绩、在相应博导名下排名情况、相应博导招生指标等因素,统筹进行录取。
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招生计划指标数及复试整体情况,对各学院(研究院、实验室)报送的拟录取名单进行审议,最终确定“同意录取”或“不同意录取”。
博导信息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 050301 新闻学
艾红红 教授
研究方向:新闻史、广播电视史、媒体与社会
联系方式:aihonghong123@163.com
科研项目:
1. 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UC220A008)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1949~2019”(19ZDA320)
近期论文:
1.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的历史考察
2.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香港地区的发行与传播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教片的转型——以CCTV-17《田间示范秀》为例
4. 延安《解放日报》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实践探究
5. 新中国广播电视业的体制确立与体系革新
曹培鑫 教授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史论、传播研究方法、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觉传播、广播与电视
联系方式:peixincao@cuc.edu.cn
科研项目:
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报理论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大众话语的互动关系研究”(19XCA001)
近期论文:
1. 角色与认同困境:国际广播中的华人记者研究
2. 超越“媒介事件”:重访开国大典实况转播
3. 中国共产党百年宣传实践中的视觉传播:历史脉络、审看范式与问题框架
4. 社会主义启蒙语境下的“中国人民”身份认同——以建国初期《人民画报》的视觉文化实践为例
5. 召唤新媒介:民国电视研究的发现与重估
郎劲松 教授
研究方向:宏观新闻学、传媒政策与管理、新闻发布制度、电视媒体创新、IP跨界传播及运营管理
联系方式:langjs@sina.com
科研项目:
北京市哲社研究项目“国际视野下北京传媒产业转型与发展——基于影视IP开发与运营的研究”(18JDXCA003)
近期论文:
1. 激活与出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媒体传播
2. 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交往逻辑:主体性与主导性
3. 政务短视频的人格化传播:呈现与驱动——基于政务抖音号的实证分析
陆佳怡 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史、国际宣传史、数字新闻学
联系方式:lujiayi_cuc@cuc.edu.cn
科研项目:
1. 北京市社科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贫困治理理念的国际传播研究”(20XCA002)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未来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基于中国方案的媒介化协商历史考察(1978—2017)”(18YJC860023)
近期论文:
1. 全球治理视域下的脱贫攻坚:世界银行媒介文本的隐喻分析
2. 哀思与力量:作为媒介化仪式的“全国哀悼日”之国际传播
3. 共现、凸显与遮蔽:基于对《人民日报》1978年和2018年读者来信的考察
4. “消除贫困”典型报道中的社会变迁——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1978~2017)为例
5. 对话与独白: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美欧中公开发言的隐喻互动
隋岩 教授
研究方向:互联网传播
联系方式:suiyancuc@163.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传播主体多元化的群体传播对网络行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研究”(20&ZD315)
近期论文:
1. 加速社会与群聚传播:信息现代性的张力
2. 论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关系偏向
3. 用时间征服空间的传播趋势对信息生产方式的影响
4. 多维时间、情节编制与群体传播的网络话语建构
5. 网络群体传播背景下的信息扩散——基于新浪微博数据的定性比较分析(QCA)
王灿发 教授
研究方向:报刊史论、新闻实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舆论思想、舆情与舆论
联系方式:wangcan8000@sina.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健全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20&ZD320)
近期论文:
1. 体验化叙事增强主题报道传播力探析
2. 党报重大会议报道策划的实施与创新——以《北京日报》二十大报道策划为例
3. 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主流媒体中国概念与中国话语建构的实践探索——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二十大特刊”为例
4. 完善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政府新闻发布机制
5. 涉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主流媒体国际舆论引导实践及引导力提升策略
王锡苓 教授
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社会变迁、传播效果研究、发展传播学
联系方式:xiling-w@163.com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重点项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交媒体传播评价体系及社会公众政治认同”(20AXW002)
2. 中国传媒大学科研托举项目“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体系建构研究”(2018CUCTJ065)
近期论文:
1.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主流媒体传播对海外留学生国家认同之影响
2.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评价体系的构建
3. 用数据说话:对新闻传播教育中实证研究方法课程的调查
王志 教授
研究方向:采访学研究、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媒介管理与舆情分析、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研究、艺术创作与传播研究
联系方式:wangzhicuc@126.com
吴水平(吴风) 教授
研究方向:网络与数智传播及其治理、老年传播、乡村传播、数字文化建设
联系方式:wufeng101@126.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党的网络治理领导力提升研究”(19BDJ062)
近期论文:
社交动机自我呈现:弱关系主导下社群意见表达策略的实证研究
张晓红 教授
研究方向:报刊理论与实践、媒体融合、国际新闻报道
联系方式:zhangxiaohong21@foxmail.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党刊在思想建党中的功能研究”(20BDJ002)
近期论文:
1. 党报10年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创新实践
2. 新时代十年党媒的融合与创新——“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十九届年会综述
3. 内容创新·技术赋能·融媒形态——主流媒体党的二十大报道概览
4. 重大会议报道的创新实践及启示——以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对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道为例
5. 百年党刊:中共思想建党的主阵地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研究院 050302 传播学
段鹏 教授
研究方向:传播学理论、媒体融合与传播、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智能媒体与品牌传播
联系方式:duanpeng1213@126.com
科研项目:
1.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 北京市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国际传播理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工作室”(SGYP202101)
2.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华礼赞:中华传统文化服饰展”[2022-A-04-(085)-383]
3. 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伊朗伊通社涉华英文报道新闻框架与中国形象研究(2000—2021)”(AMRC2021-12)
近期论文:
1. 算法模型推荐对新闻真实的消解与建构
2. 声量竞赛与情绪制造:美式新闻生产的“故事模式”——以俄乌冲突为例
3. 中国虚拟现实媒介叙事实践研究
4.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一带一路”意义建构与在地化接受——基于伊通社“丝路观”(1996—2022)的批判性话语分析
5. 文化内生力语境下国际传播创新路径的三点反思
胡正荣 教授
研究方向:传播学理论、新媒介、国际传播、广播电视传播、媒介政策与制度、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发展战略与管理
联系方式:huzhr@hotmail.com
科研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传媒体制机制创新研究”(18JJD860002)
近期论文:
1. 新闻传播学历史使命与自主知识体系特征
2. 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战略升维
3.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系统论思考
4. 学术性、思想性与开放性: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三重关系
5. 以问题为锚,与实践共进——2022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考评
李舒 教授
研究方向:视听传播、新闻评论、政治传播、传媒治理、新闻传播学教育
联系方式:shulee@cuc.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言论的力量”〈项目编号:21FXWB021〉
近期论文:
1. 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的言论力量——2023年全国两会主流媒体新闻评论观察
2. 基于自我革命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文风建设: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3. 跨文化视域下城市国际传播的理念升级与模式创新
4. 《向导》的言论传播活动及其启示——兼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报党刊言论的功能
5.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重大主题报道的逻辑理路
刘利群 教授
研究方向:性别传播、国际传播
联系方式:liqunliu779@163.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性别议题的媒体表达与提升国际话语权研究”(16BXW070)
近期论文:
1.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的妇女教育:面向“十四五”规划的讨论
2. 媒介图景中的性别平等——近五年“妇女与媒介”行动回顾与展望
3. 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成就未来——北京世妇会以来中国女性教育事业进步与发展
刘燕南 教授
研究方向:智能传播、视听率与受众研究、效果评估、数据挖掘、网络舆情
联系方式:lyn2013@qq.com
科研项目:
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基于数智传播的算法治理研究”(CUC220A002)
近期论文:
1. 跨屏时代的受众研究:收视、参与及效果
2. 城市文化网络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3. 内容力、传播力、互动力:电视节目跨屏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创新
4. 华裔新生代受众的三维建构:媒介时空、代际关系、身份认同——基于华语电视国际传播的思考
5. 网络文学IP价值评估体系探析
乐琦 教授
研究方向:中文国际传播、世界华文文学与华语传播、国际中文教育系列品牌国际传播
联系方式:paoapaoqq@163.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香港文学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互动关系研究”(19BZW110)
近期论文:
1.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历史源流及传承述评
2. 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
3. 中文国际传播视域下的成龙电影:连接、认同与共享
4. 电影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周星驰粤语电影的国粤语配音翻译为中心
5. “南来笔迹”——香港文学研究的内地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研究院 0503J5 信息传播学(信息传播与数字生态)
李继东 研究员
研究方向:信息传播史论、话语研究、国际传播、信息传播政策
联系方式:ljd@cuc.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课题“‘一带一路’对外宣传及国际舆论引导问题研究”(18VDL019)
近期论文:
1. 审视5G迷思:传播生态与范式变革
2. 西方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中国家身份的建构
3. 身份建构与世界想象:建党百年来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变迁
4. 近五年网络流行语的青年身份认同与话语实践
李智 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政治传播、信息传播史论、信息传播哲学
联系方式:lizhibeida@126.com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健全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20&ZD320)
2. 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全球算法空间网络安全战略生态与博弈治理”(CUC200D009)
近期论文:
1. 从国际话语权视角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
2. 算法赋权与价值隐喻:智媒时代算法扩张的异化风险与规则调和
3. 走向人伦主义的关系本体论——媒介深度融合进程中“媒介人”的人文主义思考
4. 从并立到综合:国际政治传播研究范式的创新发展
5. 纪实性·真实性·真诚性——现象学视域下纪录片纪实性再议
龙小农 教授
研究方向:信息传播与国家治理、国际问题研究与舆论引导、中国对非洲传播、金砖国家与全球传播秩序变迁
联系方式:longshu2003@sina.cn
科研项目:
1. 北京高校图书馆研究基金项目“新冠疫情常态化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BGT2021033)
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创新及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ZDA059)
近期论文:
1. 大学图书馆空间建设历史回顾与变革方向思考
2. 新冠疫情、信息疫情与政治疫情的互动关系及作用机制
3. 社交化、个人化、视频化: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发展态势及应对
4. 论信息传播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体同构性——基于媒介与社会互构的视角
5. 短视频国际评论引导国际舆论的机理及效果——以CGTN《点到为止》和新华社《火花》为例
中国传媒大学 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050302 传播学(国际传播白杨班)
陈卫星 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的理论和历史、跨文化传播研究、媒介研究
联系方式:cwx6572@126.com
近期论文:
1. 编辑出版活动的媒介学透视
2. 算法的数据变异与社会建构
3. 智能传播的认识论挑战
4. 《黄河大合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传播考释——文本扩散的出版节点与文化领导权
顾洁 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互联网治理、媒体融合、媒介社会学
联系方式:jie.gu@cuc.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协同治理视角下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社会责任缺失与重塑研究》(20BXW081)
近期论文:
1. 协同治理视角下网络舆情治理主体信息传播特征分析——以“爱奇艺倒奶视频事件”为例
2. “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文艺思想与实践”主题征文评选综述
3. 互联网协同治理:理论溯源、底层逻辑与实践赋能
4. 基于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视听新媒体政策研究
5. 平台语境下社会责任治理的理论与框架重构
郭晓科 研究员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战略传播、公共政策传播、危机传播、中国道路研究
联系方式:gxk@cuc.edu.cn
科研项目:
中国传媒大学国重专项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主流媒体精准国际传播效能评估与提升策略研究”(CUC22GZ055)
近期论文:
1. 中华文明赋能国际传播的逻辑进路——二十大报告关于国际传播的重大理论创新
2. 全球话语竞争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新思维
3. 健康领域何以成为谣言“重灾区”
黄典林 研究员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传播学基础理论、传媒文化、新媒体研究、跨文化传播
联系方式:dianlinhuang@cuc.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研究”(19AXW005)
近期论文:
1. 弹性断连、专注力管理与数字化时代的自我边界工作
2. 感觉结构与传播唯物主义:雷蒙德·威廉斯的传播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3. 国际传播的地方实践:现状、趋势与创新路径
4. 在“他”与“她”之间:网络游戏玩家的性别转换与身份展演策略研究
5. 从流动放映到都市影城:当代中国电影展演的场景流变与空间配置
姬德强 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传播政治经济学、跨文化传播
联系方式:jideqiang@cuc.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标准和实现路径研究”(22ZD01)
近期论文:
1. 媒介技术与时空观念
2. 传播研究中的话语分析
3. 文化强国的内在理路与传播逻辑
4. 全球数字文化研究的阿姆斯特丹小组
5. 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的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逻辑、挑战与进路
金海娜 教授
研究方向:影视译制与国际传播、视听翻译、无障碍传播、跨文化传播
联系方式:jinhaina@cuc.edu.cn
科研项目:
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中国传媒大学教改项目(JG190067)
近期论文:
1. 我国民族语译制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征
2. 粉丝翻译与中国影视的跨境传播——以Viki视频网站为例
3. 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雏形:中国无声电影外译模式探析
龙耘 教授
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互联网伦理与规制、数字伦理、新闻传播教育、族群离散与文化记忆
联系方式:longyun@cuc.edu.cn
科研项目:
1. 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数字吸引力时代屏幕及影像的发展演变、观看之道与伦理反思”(CUC220D012)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向研究”(19ZDA327)
近期论文:
1. 高校落实科技伦理治理主体责任的路径探索
2. AI时代媒介治理的伦理体系:内涵、特征及实践原则
3. 央视频“PGC+PUGC”模式创新与主流价值引领
4. 智媒时代的主流价值引领:内涵、挑战及策略
麻争旗 教授
研究方向:翻译学、影视剧翻译、影视译制艺术、国际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
联系方式:mzq1013@vip.163.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影视译制艺术与国际传播力研究”(19BC038)
近期论文:
1. 中国电影在英国院线传播的市场考察
2. 视听译制艺术的国际传播力研究
3. 修辞重构——电影翻译的艺术手段
4. 理念更迭与全球探望:新时期我国译制艺术发展论
5.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蒙语影视译制研究
任孟山 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政治传播、健康传播、公共外交
联系方式:rmscuc@cuc.edu.cn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版中国故事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传播研究”(22AXW003)
2.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话语体系与大国形象建构研究”(21XCA002)
近期论文:
1. 中国互联网治理模式嬗变研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T-AIEB”阐释模型的分析
2. 从电报到ChatGPT:技术演进脉络下的国际传播格局史论
3. 中国式现代化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4. 元宇宙视阈下数字阅读空间升维与仪式再释
5. 健康传播的社会实践与学科发展
王润珏 研究员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媒介发展、科学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
联系方式:wrj@cuc.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数字化时代世界性通讯社的权力体系研究”(20FXWB027)
近期论文:
1. 航天议题国际传播的创新策略
2. 情境连接:我国主流媒体视听出海策略的再思考
3. “Z世代”与国际传播格局的新动向
4. 天宫课堂:一种国家主导的科学传播模式创新探索
5. 面向青少年未来成长的网络视听公共服务供给探析
文春英 教授
研究方向:区域国别、对外传播、区域品牌
联系方式:wenchunying@hotmail.com
科研项目:
1.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北京形象研究”(17ZDA29)
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研究”(19AXW005)
近期论文:
1. 国家形象评价指数的价值理念与方法论
2. 试论人文共同体建设的城市传播路径
3. 国家形象的维度及其互向异构性
4. “媒体X”时代旅游研究范式之变
徐培喜 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互联网治理、虚假信息
联系方式:xupeixi@cuc.edu.cn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网络文化安全研究”(No.19ZD12)
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构建全球化互联网治理体系研究”(17JZD032)
近期论文:
1. 美国编织“数字威权主义”涉华虚假叙事的动机、方法与根源剖析
2. 解读联合国两份网络问题共识报告的五个视角
3. 数字时代中国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五个挑战
4. 2020数字冷战元年: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两种路线之争
5. 网络信息内容全球治理:现状、争议与视角
张开 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国际新闻、媒介素养、网络传播、世界运河文化传播
联系方式:kai61a2003@163.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与价值观引导研究”(01040104/19BXW087)
近期论文:
1. 回放与展望:中国媒介素养发展的20年
2. 知识付费产品如何提升阅读体验
3. 短视频文化与青少年受众成长的一些思考
4. 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下的受众研究新论
5. 新媒体时代国际舆论引导与国家安全
张磊 研究员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理论、传播学理论、文化研究、数字民族志、媒介物质性研究
联系方式:ray@cuc.edu.cn
科研项目: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学科专项资金项目(GJJ2100707)
近期论文:
1. 植入互联网基因的网络视听精品创作
2. 物质性与实践性:基于界面分析的手机主屏幕管理研究
3. 数字交往与网络生存:互联网驱动下的中国传播生态变迁(2012—2022)
4. 作为决断装置的媒介技术物:阿甘本理论视角下的健康码研究
5. 平台化的奥林匹克:英文社交媒体上的奥运国际传播研究
张艳秋 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对非传播、非洲传媒研究、国际传播、战略传播、公共外交、数字外交,建构性新闻、中国国际传播的学术话语研究、舆论场研究
联系方式:yqzhang@cuc.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及影响力研究”(13BXW032)
近期论文:
1. 以媒体合作促进中非民心相通
2. 中国对非传播的建构性新闻学术话语建构:内涵与价值
3. 数字公共外交与中国国际传播——以民营媒体企业为例
4. 非洲数字出版业的机遇、困境与发展
张毓强 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传播思想史
联系方式:zhangyuqiang@cuc.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研究”(19AXW005)
近期论文:
1.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对外话语创新与国际传播实践
2.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国际传播核心逻辑
3. 国际传播视野下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4. 内外弥合: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全球价值趋向
5. 国际传播视域中的话语生成、竞争及其变革可能
赵如涵 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欧洲传播、新闻社会学、高等教育国际化、传播与社会变迁
联系方式:zhao_ruhan@cuc.edu.cn
科研项目: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据新闻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基于中外比较的视角”(20XCC023)
近期论文:
1. 新闻生产视觉化的产品实践:基于新闻海报的考察
2. 捕捉的知识与知识的捕捉:知识型短视频的双向传播研究
3. 幽默景观:新时代我国喜剧类综艺节目的内容生产与文化位阶
4. 县域治理中的融媒体建设实践创新研究——基于12个县级融媒体的实地调研
5. 国际传播中的视觉修辞与新闻实践:基于《查理周刊》的新闻漫画研究(1969—2020)
赵新利 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史、中共宣传史、公共外交、品牌国际传播
联系方式:zhaoxinli@cuc.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日本馆藏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史料整理与研究(1921—1945)”(21&ZD323)
近期论文:
1. 作为国际传播媒介的品牌:日常生活的国际传播
2. 从日本馆藏档案看抗战时期党的舆论战历史经验
3. 古代商业广告的丰富形态与文化意蕴
4. “敬”论视野下可敬中国形象的塑造
5.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敌宣传工作
周亭 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公共传播、大数据舆情与国家治理
联系方式:zhouting@cuc.edu.cn
科研项目:
1. 国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网络视听节目的国际传播效能研究(GD2145)
2. 2019年度中国外文局“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机制”课题(19DWHY12)
近期论文:
1.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国际传播能力及潜在治理风险
2.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传播价值及实践路径
3. 视听节目国际传播:现状、问题与创新方向
4. 新理念、新思路、新实践:国际传播“学”与“术”的创新
朱振明 副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理论与思想史、对拉美和非洲传播
联系方式:zhuzhenming@cuc.edu.cn
科研项目:
1.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话语体系与大国形象建构研究”(21XCA002)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对拉美软实力传播研究”(17YJA860029)
近期论文:
1. 德布雷媒介学研究中的“物质性转向”
2. 以“社会传播”的名义:拉美传播研究的考古学分析
3. 福柯的“主体化”及其传播学认识论意义
4. 反思中国在拉美的形象建构
5. 中国对外传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于中美贸易战以来的反思
中国传媒大学 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0503J4 互联网信息
董关鹏 教授
研究方向:互联网治理与国际传播、互联网传播的中国实践与创新理论
联系方式:stevendongbeijing@qq.com
近期论文:
1. 后疫情时代的对外传播与全球舆论
2. 北京冬奥会闭环内新闻发布与国际传播创新实践——亲历专家的观察与思考
3. 全球传播中的全媒体新闻发布:回顾与展望——以2020年抗疫新闻发布工作为例
4. 全媒体时代媒体和企业关系重塑路径
5. 董关鹏:“5G技术革命,远不止表面看到的10倍到50倍的速度这么简单”
刘东建 教授
研究方向:媒体融合与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政治传播、政治修辞、对外宣传、互联网与社会治理
联系方式:dongjianliu2005@aliyun.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9VSZ031)
近期论文:
1. 深刻理解《决议》的精神实质
2. 开启新征程 构建新格局
3. 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内容供给侧改革初探
隋岩 教授
研究方向:互联网传播、新闻传播理论、媒介文化与媒介艺术、符号传播
联系方式:suiyancuc@163.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传播主体多元化的群体传播对网络行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研究”(20&ZD315)
近期论文:
1.加速社会与群聚传播:信息现代性的张力
2.论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关系偏向
3.用时间征服空间的传播趋势对信息生产方式的影响
4.多维时间、情节编制与群体传播的网络话语建构
5. 网络群体传播背景下的信息扩散——基于新浪微博数据的定性比较分析(QCA)
王四新 教授
研究方向:互联网治理——互联网法治建设、互联网内容规制、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网络强国、互联网治理国外经济与中国模式等
联系方式:bbi@qq.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网络文化安全研究”(19ZD12)
近期论文:
1. “祖安文化”的传播与治理研究
2. 宗教领域法治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解读
3.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分析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亚洲的传播——以2020年1—8月亚洲媒体报道为例
5. 新闻信息服务网站主体责任的演变
王晓红 教授
研究方向:视听新媒体、媒体融合、国际传播、影像修辞
联系方式:wangxiaohong@cuc.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广电总局规划项目“5G条件下网络视听新业务管理研究”(GD2031)
近期论文:
1. 论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主流价值传播的守正与创新
2. 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安全观的五个辩证统一
3. 短视频助力媒体深度融合的生态考察
4. 融合传播的视频功能重构——基于央视疫情融合报道研究
5. 智媒时代主流价值引领需要“四个力”
吴炜华 教授
研究方向:视听新媒体、网络传播、青年文化与媒体融合等
联系方式:weihua.wu@hotmail.com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强新时代国际传播专门人才队伍研究”(22&ZD315)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网络新世代的媒体社会学研究”(20FXWB025)
近期论文:
1. 智能创作、深度融入与伦理危机——ChatGPT在数字出版行业的应用前景新探
2. 影像化生存的演进脉络与现实图景
3. 多模态视域下数字出版的技术演进与实践探索
4. 空间话语、区域符号与文化创新的三重勾连: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对外传播的媒介社会学考察
5. 共振、交融、认同——基于建党百年主题融媒体报道的经验描述与案例爬梳
邹煜 教授
研究方向:社会化媒体和舆情监测、计算语言学和数字人文、媒体语言资源监测与治理
联系方式:zouiy@cuc.edu.cn
科研项目:
1.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1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重大项目“推动中文进入国际组织官方语言与应用研究”(21YH06A)
2. 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影视剧本剧情叙事建构研究——以中韩影视剧剧本创作为例”(AMRC2022-6)
3. 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时代融媒体背景下语言智能服务开放平台建设”(CUC19ZD012)
近期论文:
1. 中文在国际组织官方网站的使用情况调查
2. 台网融合背景下舞蹈类综艺节目的文化传播实践
3. “双奥之城”的空间生产与诗意呈现
4. 记忆与国家身份建构:电视媒介抗击疫情报道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5. 利他、合作与风险社会:微博热点事件的情绪传播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 广告学院 0503J2 新媒体
赵子忠 教授
研究方向:新媒体产业、媒体融合、内容产业、智能媒体
联系方式:zhaozizhong@cuc.edu.cn
近期论文:
1. 智能媒体的发展趋势与变革
2. ChatGPT:语言文字的智媒体时代
3. 连接——主流媒体平台化建设的关键路径
4. 以人为媒: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理论思维
5. 原子力与平台化:智能媒体的发展理论与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 广告学院 0503Z2 广告学
初广志 教授
研究方向:公益广告史、社会议题与品牌传播
联系方式:guangzhichu@hotmail.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公益广告发展史》(20&ZD328)
近期论文:
1. 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的中国电视公益广告议程设置研究
2. 从家电之王到人人吐槽,如何看待戴森品牌?
3. 戴森,家电行业的苹果公司?
4. 公共视角的公益广告概念:溯源、反思与重构
5. 数字音频平台上的公益广告传播研究——基于喜马拉雅FM的分析
丁俊杰 教授
研究方向:广告理论、广告产业、广告业务
联系方式:jjding@cuc.edu.cn
近期论文:
1. 东亚文化之都:“域牌”的一种思考
2. 产教融合:广告教育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3. 新国潮的“面子”与“里子”
4. 广告费究竟浪费到哪里去了?
5. 社交媒体如何构建“网红城市”的空间意象
杜国清 教授
研究方向:品牌传播、数字营销、组织文化与企业传播、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
联系方式:1596@cuc.edu.cn
近期论文:
1. 算力与智力的共振:智能生态广告传播路径探究
2. 广告市场的数字化、社会性、适应性辨析
3. 楼宇电视新媒体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冯丙奇 教授
研究方向:营销传播、媒体应用、创新创意
联系方式:fengboy3@163.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榜样人物跨媒介形象建构策略研究”
近期论文:
1. 发挥传媒在国际话语场域中的积极作用
2. 金融领域里的事件营销
3. 党的舆论监督的沿革与跨越
4. 三十年七匹狼:站在河西看河东
5. 舆情产业链四大环节密切协同
符绍强 研究员
研究方向:广告学经典理论及创新成果研究;基于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视角的广告分析研究;新媒体融合广告传播探索研究
联系方式:aricfu@cuc.edu.cn
科研项目: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2019年学术理论研究重大项目“‘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建构研究”(2020ZGLH003)
近期论文:
健康类新媒体平台的营销模式探析——以“丁香医生”为例
全球媒体VR报道对比研究及策略分析——以CGTN、BBC、CNN和《纽约时报》为例
何海明 教授
研究方向:品牌和新媒体产业
联系方式:hehaiming@cuc.edu.cn
黄昇民 教授
研究方向:本博导小组成员历年研究领域与学科专长为广告理论及广告史、新媒体产业经营
联系方式:huangshengminad@aliyun.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广告40年研究”(18BXW106)
近期论文:
1. 融合媒体演进的四条路径
2. 重新定义智能媒体
3. 作为工具的广告
4. “全媒巨人”:智能融媒体发展方向理论构想
5. 中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困惑与走向
王昕 副教授
研究方向:品牌营销传播、媒体融合
联系方式:wangxincuc@cuc.edu.cn
转自:“心传考博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