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各地各类专志以及调研所得材料为依据,本文初步估算出在近代中国,至少有1126个并非上级政区驻地的普通县出现过本地报刊。在大致厘清“有报之县”的空间、时间分布的前提下,通过(1)将普通县所属省级单位划分为口岸地带“较多”与“较少”(2)将已确证为所在县首份本地报刊名目及出现时间的1092种报刊划分为“机关报”和“非机关报”,可以得出:在整个“近代中国”的时空范围内,“机关报”至少从1912年以来就是造就“有报之县”的首要动力,这一机制在广袤的内陆地区尤其显著。在此基础上,通过将858种既是本县首份本地报刊,又是“机关报”的报刊再度细分,还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在造就“有报之县”的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能力优势与业绩胜势。而在“近代中国”是以“后发大国”为关键面相的历史情境下,由于“都市报刊”始终未能有效覆盖举国的基层区域,县级报刊在此时中国的报刊发行-阅读网络中份量甚重。就此而言,对“有报之县”增长轨迹及其动力机制的梳理,也是在“中国报刊史”书写中践行“以中国为方法”的路径尝试。
作者简介
朱至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县报史”(项目编号:20BXW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题目中的“有报之县”,是指有出版本地报刊的普通县级政区。所谓“普通”,即并非上级政区机构驻地。在近代的中国,除国家和省级政区,“上级政区”(或者借用周振鹤先生的说法“统县政区”)包括清代的分守道、府、直隶州、厅,民国时期的道、行政督察区,以及革命根据地的分区、行署。自秦汉以来,普通的县级政区在中国的国家结构和治理体系中,向来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作为最基层的完整治理单元,它们连接着行政体系与地方社会(陈家健,2021)。在很大程度上,作为“近代中国”的组成类型,它们的整体面貌之于这个后发大国的代表性,也许不见得弱于中心城市乃至大都市。既然“报刊”之于中国,原本都是外来的新生事物,某个乃至某类普通县级政区是否已在当地具有这类新型交往渠道,自然也可作为管窥它们近代化(现代化)程度的有效端口。进而言之,若能对“有报之县”在“近代中国”这一时空范围内,在整体上如何数量上由少而多、分布上从稀疏到遍布作出动力机制层面的阐释,当然可以让我们对中国报刊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的认知更为厚重。
上述的立场自然决定了考察框架:既以“普通县何以能有本地报刊”为线索,更着眼于“有报之县”在举国的增长轨迹。基于如此考量,本文也就以普通县级政区本地报刊(为便表述,下文称为“县报”)的“有无”(尤其是如何由无到有),而非“多少”作为首要的切入点。换句话说,接下来的考察是以“县”为本体,而将“报刊”视为对“县”的嵌入之物。以这样的框架为尺度,不难看出此前的相关研究侧重于乃至专注于描摹“报刊”出现之后,对所在地区社会的全方位重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报刊”为本位乃至本体的自然结果。但是,如此设定是否有些如马克思评议“国民经济学”那样,“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马克思,2018:47)在方法论的层面上也许不无可以审思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放置在“中国报刊史”这一知识生产脉络中,本文接下来的考察其意义正在于为探讨从作为“近代中国”有机构成的角度,考察普通县级政区社会交往形态在“有报”前后的演化状况增益历史维度从功能而言,是前置性的。而在笔者有限的阅读范围内,《浙江县报百年史》(李骏,2012)可谓立场和方法上的垂范。该作将“县报”本身即视为具有独特考察价值的对象。因此对“县”与“报”的关系,呈现出互动、绵密的历史图景。略显遗憾的是,以这样的路径进行的考察,还未涉及绝大多数同级行政单位。而且,“中国”也不止是各个省级抑或县级政区的简单加总,其面相之丰富与复杂,还存在并显现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就此而言,以“县报”的有无及其动因为端口,也正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行角度。
一
“有报之县”在近代中国的分布状况:
以省级行政区为描述口径
在近代中国,县级政区的数量和疆域具有较强的历史延续性和稳定性,全国的县级行政单位基本上保持在2000个左右。再如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所属县数始终分别保持在60、75、80、70、110左右。加上西藏地区设置的121个“宗”,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国普通县级单位数量为1952个。需要说明的是,民国时期曾先后设置72个省辖市,其中7个升为直辖市(“院辖市”),24个为省会或统县政区政府驻地。此外的41个位阶与县同级(傅林祥,郑宝恒,2017:54、76-77、106-109)。截止2022年6月,通过查阅公开出版的各种书籍以及各地馆藏档案,笔者已确认截至1949年9月,全国出现过至少1126个此类县份,而以它们为出版地的报刊(为便表述,下文称为“县报”)至少有6459种。1近代中国省级政区演化甚为繁复。为方便统计,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省级行政区为单位,“有报之县”与“县报”的分布见表1。如该表所示,“有报之县”占近代中国县级政区数的六成左右。
从表1可以看到至少两个全局性的特征。首先,就县级报刊的种数而言,空间分布很不均衡。由此可见,仅就县级报刊的种数而言,在省级单位之间和县级政区之间,都相当不均衡。其实,仅从表1就不难看出,这与地区的经济体量、发展水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次,与县级报刊种数相去甚远恰成对比,在各省级单位之间,“有报之县”占普通县比例的差距却要小很多。综合这两个特征,不难看出大多数的“有报之县”处在刚刚绝无仅有的水准。截至目前,在这1126个“有报之县”中,笔者已确认1092个首份本县报刊的创办年份,这也就是它们成为“有报之县”的年份。由于政治局势对报刊生存关系甚大,因此将年份划分为“1911年及以前”、“1912-1927”、“1928-1936”、“1937-1945”、“1946-1949”五个时段。按照表1所列顺序,各省级单位在各时段新增“有报之县”的数量,可见表2。
加入时段的维度后,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另外两个趋势。其一,就全国范围而言,“有报之县”是在1912-1927年期间进入较快增长,此后的两个时段(1928-1936、1937-1945)是增长的高峰期。其二,如果依据口岸地带(即沿海和长江干流中下游段)占该省总面积比重,将各个省级单位分为“较多”和“较少”两组。还能发现在1927年及以前,前一组(安徽、福建、江苏、江西、浙江、湖北、广东、山东、辽宁、台湾)虽说所辖普通县总数仅622个,不到全国的1/3,却占到“有报之县”增幅的50%(108/215)。然而,在1928-1936年这个时段,它们占到增幅的比例却下降到40%左右(164/399)。自然,与之恰成对比的是,其他省级单位(共1330个县),在这一时段却占到增幅的60%,“有报之县”的增长出现明显加速。须知到1936年为止,除了安徽、江苏、湖南,其他省级单位的“有报之县”数都距本省所属普通县数尚有明显差距。也就是说,这种趋势是在“有报之县”普遍未及增长极限的情况下出现的。
二
“有报之县”增长动因管窥:
以首份县报的类型为切入点
以上陈述,既对近代中国“有报之县”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有所勾勒,更为从全局上探寻增长的动力机制给出了问题与线索。概而言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增长轨迹?此前研究已侧重于1937-1945年时段,对非沦陷区的“有报之县”为何在战争状况下反而显著增长给出阐释。探讨结果可归纳为在近代化程度相对欠缺的广袤内地,在“县”这一层级,机关报刊的创立和存续能力总体上强于其他报刊(朱至刚,李淼,2017)。根据目前所获的远较此项研究所据丰富的材料,本文试图将解答范围拓展到整个中国近代,并对其中的机制性差异做更进一步的阐释。
除了创办年代和名称,笔者目前还已基本厘清表2所涉1092个“有报之县”首份报刊的创立者和大致经过。据此,可将这1092种在各县破天荒的本地报刊划分为“机关报”和“非机关报”两个类别,可以从中看到至少两个全局性的趋势。所谓机关报刊,包括党、政、军机构所办以及与学校、学会、商会等社会组织有明确归属关系的报刊。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创办者与上述组织关系是否密切,只要他是以个人而非组织成员办报,就算是非机关报。以其所在历史时段和报刊类型的分布,这1092种本县首报的情况可见表3。
从表3可见,至少从1912年开始,在从“无报之县”变成“有报之县”的过程中,机关报刊就起到明显的主导作用。而且随着时段的推移,这种趋势总体上越来越显著。倘若将考察的线索从时间转为空间,按照后世省区划分,则有表4。
从该表可见,从总体上看,内陆地区所占比例越大,相关比例也就越高。即便在口岸地带占比较大的省区,因机关报而成“有报之县”的比例仍在50%以上。至于青海和宁夏,可认为是基数太低,较难进行趋势评估。
进而言之,综合表3和表4,由“机关报”造就“有报之县”的比例,从1928-1936年起,在原本就颇高(60.6%)的基础上又有明显提升,而在此后(含)的三个时段内一直保持在80%以上。正是从这一时段开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均在所辖区域开始全面执政。
而在两大政党兴起以前,诸如(但不限于)学堂、学会、同业公会(而非传统的,完全依附于官方的行帮)等新式组织方式是在清末民初兴起,早就既是学界共识,更得到充分探讨。这也正是1912-1927年之间,“有报之县”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此着眼,“有报之县”在整个中国近代的持续增长,其实在很大程度可以视作中国基层社会组织方式逐渐近代化、被组织程度不断深入化这一全局演化的自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全国性政党的基层组织和区域性社会团体这两类力量,在造就“有报之县”(尤其在广袤的内陆不发达区域)历程中担当主要动力,也恰是在中国社会聚合形态演化的过程中,“由上而下”和“由下自发”两条脉络并行的投影。
三
中国共产党造就“有报之县”的全方位
优势:基于与其他类型组织的对比
既然较之“非机关报”,“机关报”在造就“有报之县”上具有显著的优势。那么,在不同类型的正式组织(这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组织形态和组织方式)之间,是否还存在着此等能力的显著差异?沿着上述思路,将858种在各县破天荒的“机关报”细化为“中国国民党系统(含三青团和国民党军队系统)”、“中国共产党系统(含其绝对领导下的政府、军队、机构,以及如全面抗战初期的山西“牺盟会”等由其实际领导的组织)、“清代和民国的地方政府及教育系统”“其他社会组织”四类,它们在各个历史时段的分布情况如表5。
虽说在1946-1949年以前,因为中国共产党党报的出现而变为“有报之县”的绝对数量并非最多,但若对比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区域的普通县数量,则不难看到其相对比例却始终最高。又据笔者整理,1945年前后有至少284个根据地县(约占同期根据地县的55%以上)存在党报。这一比例远高于基本同期(1944年)的国民党党报之于国统区(约25%)。而在这284个县中,又有80个成为(含部分成为)根据地后才首次成为有报县,情况参见表6。
值得强调的是,除了“创造”,中国共产党在“再造”“有报之县”上也表现出极其显著的优势。所谓“再造”,是指某县因种种变故从有报退回到无报,此后又出现新的报刊。这种现象曾在全面抗战初期频繁出现,尤其普遍见于河北和山东。这两个省在1936年分别有44个和43个“有报之县”,其中又有37个和40个是在1928-1936年间加入这一行列。在此期间,各县首种报刊情况见表7。而在这42个得到“再造”的“有报之县”中,又有至少27个是由中国共产党党报填补空白。须知在全面抗战期间,尤其在人民军队1943年开始局部反攻以前,河北和山东都有大片区域各方势力犬牙交错,一个县境内并存抗日民主政府、国民党政府、伪政府的情况并不鲜见。换句话说,中共党报在这两省重建“有报之县”过程中所获优胜,恰恰是在与敌、顽并存对峙的局面下取得。
再来看在不同性质政权治下,“有报之县”的稳固度。虽说除了解放战争期间的东北解放区,中国共产党执政区域的物资条件普遍艰难,但基本上只要县级党组织还在,而且已经将县级党报办起来,通常都能长期连续。而国统区的县级党报,却时常出现中断。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造就、再造、维系“有报之县”的事务上,所具有的是全方位的,且无可匹敌的优势。当然是中国共产党在组织社会化和基层化的方面,远强于包括国民党在内同时期所有国内政治团体、社会组织的又一有力证据。
为何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具有如此强大的能力?此前相关研究大多主要关注党组织和党员为此付出的主观努力。然而,正是在此基础上,才更有必要和条件去探讨在“县”这一基层层级,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究竟具有哪些优势,又是如何将优势转化为包括维系基层报刊在内的诸多方面的胜绩?当然,要作出较为周全的论证亦需专著篇幅。本文在此仅以中国国民党为比较对象,就两党基层组织调动本地资源的能力差距略作管窥。全面抗战以来,国统区在县这一层级采取融党于政的架构(荣孟源,1985:477)。县党部书记的职权仅是协助县长指导全县地方自治和训导民众(王奇生,2010:335)。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党组织直接掌握的资源相当有限,党政之间更难形成合力。如据笔者所见档案,掌控财权的县政府往往将机关报的维系视作党部事务,虽说也要为其筹措经费,但通常并不积极。以《新开县报》(时属四川)为例(开州区档案馆,1945),这份报纸创办于1944年,开办初期月支出需13870元,预估的发行和广告收入仅10300元,同时段县政府向党部提供的津贴却仅有每月150元。除了经费难以保障,国民党党组织在基层政治中的边缘地位,还带来了另外一项后果,即党报的订阅费时常被政府序列的公务机关拖欠。如据江声日报社1940年致江山县政府函,到此时为止,“各中心小学、各短期小学,各乡镇公所”欠缴的1939年度报费仍为数不少(江山市档案馆,194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委不仅能调动区域内的几乎所有资源,而且还能有效决定其具体配置。从平定县委组织部在1946年9月所发通知中,当能稍有管窥。该县为扩充宣传员队伍,对境内7所学校下达分解后的任务,每所学校均需在当月15日前选定人选,并完成政治和业务素质审核,将详细材料交给县委组织部。这7所学校分别是一高、二高、三高、娘子关完校、移稂完校、张家庄完校、白泉完校(山西省平定县档案馆,1946)。“高”和“完校”应当是指高等小学和完全小学,以当时情况而论,它们已是县内比较高端的文教机构。至于要抽调的是“完校以上程度”的16岁-20岁青年,更在当时当地相当稀缺。
四
余论
毋庸讳言,既限于篇幅,更出于视角,上文的探讨始终侧重于“有报之县”在近代中国的拓展轨迹(及其机制)。正如前文所揭,在这样的考察框架下,是以“县是否有报”以及“县如何有报”,而非“县报之于县域的影响”为中心问题。实际上,倘若就此收尾,诚然对历史图景有所展示,却似乎之于当下的“新闻史”“报刊史”研究,纵然谈不上强赋新词,也是不甚相干。然而,至少在笔者看来,倘若是以“中国”为方法而非仅是对象,且就确定的历史情境(“近代”)和特定的场域(“报刊”)锚定“中国”在彼时、彼地、彼领域内的具体面相,前文的论述倒也不失为这样的“中国报刊史”略为补白。
概而言之,就“报刊”如何渐次深入中国社会而言,“后发大国”正是“近代中国”的关键面相乃至根本面目。这一描述至少具有两重意蕴。首先,正如其他的近代事物,“报刊”之于“中国”原本是外来之物。其次,所谓“大国”,不仅在空间上疆域辽阔,更在其内部存在着众多层次且并存诸多不尽相同的区域。进而言之,倘若将“中国”的“近代化”视作一个渐次展开、时间有差的过程(这也与历史相符),对于“报刊”在“近代中国”,乃至“近代中国”的不同时段、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究竟在多大程度又以何种方式做到之于公众的在地可日常接触,也就有必要审慎探究。须知“报刊”以实物为承载,它能在多大范围内经常且快捷地运输、发放到读者那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时期的交通、物流状况。然而,对于中国这个于世界近代化进程的后发大国,这正是长期制约出版于经济、文化中心的报刊(为便表述,下文称为“都市报刊”)广泛且及时送达广袤基层的现实因素。诚然,随着近代化的推进,被其相对直接且深度影响的区域,获得“都市报刊”更为便利。
然而,在近代中国,较之国土的广袤,铁路和航运所及范围始终相当有限。如在1937年上半年,正太、平绥、陇海、粤汉、平汉、京(南京)沪、沪杭甬、津浦等9条已建成干线仅在130个左右县设有车站(《铁道半月刊》,1937)。加上已沦陷的东北,总数当为190个上下。据此不难想见,即便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要将“都市报刊”稳定且迅捷地发送到尚未被有效纳入近代化交通体系的地区,也还绝非易事。如据陈天佑描述,到1939年前后,鄂、湘、川、黔交界处“数十县,均已感到各地大报到达甚迟之苦,贵阳的约需三四日、桂林、邵阳、长沙的需时一星期,重庆的最快亦需一星期”(陈天佑,2012:289)。其实,通览全国诸县,无论和都市距离远近,还是与其往来难易,上述两个区域都不算格外边远。若以鄂湘川黔交界区域为标尺,综合(1)与最近都市距离(长沙,约200公里)(2)是否已有铁路、公路或航运可通,对同时期全国县级政区进行大致评估。在总共1952个普通县中,交通条件不明显优于此的至少有950个。而在既不沿海也不为长江干流中下游所经的17个省级单位所辖的838个县里,这样的县更是占到68.2%(572个)。
这也正是“有报之县”及其县报在此时举国(而非仅是相对发达地区)报刊发行—阅读网络中的不可替代之所在。据笔者逐个比对,在上述1126个“有报之县”中,直到抗战前后,“都市报刊”尚不能快捷送达的至少约占50%(512个)。在内陆省份的“有报之县”(514个)中,这样的县更接近60%(318个)。由此可见,在“有无”的层次,县级报刊“补白”了50%“都市报刊”覆盖的薄弱县。且据1936年前后数据,在这512个“都市报刊”不易送达的“有报之县”,人口总数约8500万。也就是说,在此时,对于至少五分之一的国民,本县出版的报刊,很可能就是他们在地能且仅能及时读到的报刊。即便在“都市报刊”较易送达的区域,县级报刊的发行量也不在少数。例如宝鸡(陕西)在陇海线西宝段通车(1936年12月)后,与西安往来相当便捷。在1940年前后,该县《通俗日报》日销量在1500份以上(旭昶,1940)。再如江苏在全面抗战之前辖有60个县,其中48个在整个近代未充任上级政区驻地。在这48个县里,除丰县、沛县、邳县外,与上海、南京,以及清代为学政驻地、国民政府时期为省会的镇江往来相当便捷。但据1929年江苏省政府统计,可得表8。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日报在中国人口中的分布密度虽说没有确切统计,但通常认为张竹平所说“每四百人一份”比较可靠(张竹平,1929)。据此似可推定,即使在“都市”的直接影响圈层内,县级报刊仍占不小比重。既然在彼时的中国,就整体而言,在“报刊”这类实物媒介的实际发行—阅读网络中,县级报刊既具相当份额,又在如此广泛的区域内其实无可替代。那么,“有报之县”是如何得以产生,又经历了怎样的增长轨迹?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就似乎的确是“中国报刊史”——尤其是“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应有部分。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在这一领域对“以中国为方法”的践行尝试。
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国际新闻界》2022年第12期。
转自:“国际新闻界”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