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西游 重启人生
王海娟
站在三十岁的路口,焦虑总在不经意间漫上来。“三十而立”的老话像根软刺,轻轻地扎着,自己没站稳脚跟,曾挂在嘴边的梦想落了灰,日子也像按了循环键,在惯性里慢慢沉。发呆时,目光扫过书架上的《西游记》,指尖一勾,竟又把它翻了开来。
对我们九零后来说,《西游记》是刻在整个童年里的。小时候盯着屏幕,眼里全是妖魔鬼怪的热闹:孙悟空挥着金箍棒打个天翻地覆,猪八戒揣着大肚子哼哼唧唧,沙僧挑着担子闷头走,还有总被妖怪抓跑没用的唐僧。师徒四人闯过九九八十一难,不过是段热热闹闹的冒险,图个看得过瘾。
当三十岁再次读《西游记》时,电视剧的画面还会跳出来,心里却换了滋味。这回撞进眼里的,是他们攥在手里的“劲儿”。唐僧哪是软弱?他望着西方的眼神从来没晃过,哪怕白骨精化作美人、老翁设下圈套,哪怕孙悟空负气出走,他攥着念珠的手也没松过,“取经”两个字像钉在心上;孙悟空也不是单靠机灵,从大闹天宫的石猴到护着唐僧的行者,他挨过紧箍咒,受过委屈,可每次师父遇险,他拿起棒子就上,那份担当早不是“顽皮”能概括的;猪八戒的“懒”里也藏着实在,真到了险处,他那钉耙挥得不含糊;沙僧更不必说,挑着担子走了一路,脏活累活接过来就做,没一句抱怨,稳稳托着这一路的底气。
越读越觉得,这哪里是取经呀?分明是每个人的生活。“三打白骨精”那章最使人感触深:孙悟空火眼金睛能辨妖,唐僧却被表象迷了眼。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总有人给你列“标准答案”,二十五岁得扎进职场,三十岁得把家安下,三十五岁前得把孩子生了……好像人生是条流水线,差一步就成了残次品。可唐僧取经还走了十四年呢,谁规定步子得迈得一样快?
合上书页,窗外华灯初上。现代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取经路”?三十岁哪是什么“到站”?不过是又翻过一座山,像孙悟空刚收起金箍棒,唐僧刚理好袈裟,路还在脚底下呢,不必急着“立”起来,只要像他们那样,揣着自己的“真经”勇敢往前走,遇着妖就打,遇着河就渡,遇着委屈就揉揉眼睛再赶路,日子自会把该给的,慢慢递到我们的手里。
这趟重读西游,像给心里松了松绑。原来所谓“重启人生”,不必等什么大日子,不过是此刻想通了:只要往前走,每一步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