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随笔 >> 文章正文
  • 沂蒙新华

    类别:随笔 作者:秦为静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24/11/19 14:38:33 网友阅读:23次 网友推荐:1次  字号:   

    沂蒙新华

    ——谨以此篇献给沂蒙新华的工人师傅

    “沂蒙新华”是当时工人师傅特别是销售人员在向省内业务单位介绍企业时的俗称。其全称是山东沂蒙新华制药厂,简称沂蒙药厂。

    山东沂蒙新华制药厂是一九六六年国家三线建设时投资在沂源县城南麻建的制药厂,属于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营企业。这样的药厂分别在山东的济宁、青岛、威海、沂源各建一家。建厂时由于枝术骨干都是从山东唯一的国营企业山东新华制药厂抽调的,所以四家新厂都叫山东新华制药厂的分厂,后来命名时仍冠以“新华”二字,比如:济宁新华制药厂、沂蒙新华制药厂等。这厂名一直沿用到2000年左右。

    据老工人讲,工厂是在极其困难和节俭的条件下建起来的。工厂建在一个荒坡上,厂房墙是石头砌的,机器设备东拼西凑,工人加班义务劳动,用极少的投入、极短的时间建成投产,连年为国家上缴不菲的利润。计划经济时期,曾经为国家做出过很大贡献。

    我是一九八六年从部队转业分配来这个厂的。当时这个厂是省属企业,省里刚从山东新华制药厂挑选一名专业人员—郭相华来当厂长。郭厂长有能力、懂业务且很自律,不搞特殊、生活简朴。我经常看到他同工人一道排队打饭,吃大锅菜,馒头、稀饭。1988年沂蒙新华下放到临沂地区,郭厂长调回淄博。副厂长周德麓接任厂长,他是药学专业的科班生,他干厂长几年,爱人孟启当质检科长,企业搞得还不错。但企业命途多舛,此后开始走马灯似的换“婆婆”换厂长。还发生了氨苄青霉素热原事故,给企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和信誉危机。后来又改制,沂蒙新华消失,改名换姓变为私企。

    我来到的就是这样一家企业。由于部队撤消,我被确定转业,我是从沂源县参军的,转业自然回原藉。当地人事部门就把我分到药厂。尽管不是很满意,我也还是去报到,从此成了一名工人。

    我被分配到政工科工作。政工科当时是一个集组织宣传党务一体的科室。科长刘明勤是北京卫戍区退伍老兵,他为人极好,从不发脾气,有人说他“粘糊”他也不生气。工作兢兢业业,是个好同志。他是我到药厂的第一个直接领导。我对桌是一名女同志,她个子不高,长得很秀气。比我长五天,因此我管她叫赵姐。她业务十分娴熟,待人热情诚肯。她是药厂的老工人。好多事情我都是跟她学的。她实际上是我的师傅,由于她的言传身教我很快熟悉了情况,适应了工厂生活。分管政工的书记刘文春是六十八军转业干部。他为人正派,清政廉洁,平等待人,从不打官腔。当时实行的是厂长负责制,企业政治工作的大环境已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刘书记带领党委各部门和各车间、科室党支部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的作用,把党群口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有力地配合了生产经营活动。因而受到大家的爱戴和尊重。

    我在政工科干了两年,1988年被任命为保卫科副科长。科长刘道伯也是退伍老兵,也是保卫科的老人。他待人真诚,工作认真,坚持原则。我在他的带领下做一些具体工作,配合的很默契。

    后来我又到机修车间任支部副书记与杨朝生主任、司志和副主任一起领导车间工作,那两年和工人师傅一起摸爬滚打:新车间设备安装调试,新锅炉安装调试,锅炉抢修,设备检修等急难险重任务都是机修车间完成,为保证全厂正常生产做了大量工作。

    机修车间共有五个班组:钳工班、铁一班、铁二班、电工班、车工班。五个班长都是技术高手,各班都有强项。钳工班长孙永健,钳工技术全厂有名,厂里的钳工技术问题他只要到场没有解决不了的。他为人厚道,勤奋好学,言传身教带出多名高徒。铁一班长刘爱军,个子高高,体力很好,吊装焊接无所不能,由于缺少吊装设备,就凭一个倒链就能把大铁罐拉到楼顶安装就位。他在班里极有威望,伙伴们都佩服他。铁二班班长彭锡怀、工人刘洪亮在厂里电气焊技术是最棒的,如若参加国家考试考个高级技工职称或许不成问题,可惜当时没有这项考试。电工班长徐金峰,完全是厂里土生土长的电气专家,他带领全班完成厂里所有电器设备的安装调试,保证电气设备正常运转。他虚心好学,善于钻研,为人低调,从不显摆。他作风正派、团结友爱、礼貌谦让,受到广泛赞誉。车工班长房崇敏,心灵手巧,车、磨、刨、铣无所不能,为厂子做了很多工作,实为厂里的一宝。

    遗憾的是两位铁工班班长六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他们那生龙活虎般的工作场景不断浮现在我眼前,我很怀念他们。

    机修车间工作范围遍及全厂,两位主任都亲临现场指导工作、检查工程进度,要求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大工程亲自带头干。有一次厂里新上20吨锅炉出现故障,厂领导紧急召唤主任前往查看:原来是上煤斗砸在煤池里。如不及时抢修,锅炉不能供气,正在生产的车间就会造成很大损失。主任二话没说,立即带领车间工人连夜投入抢修。工人们搭起支架,用倒链将煤斗从坑里拉出来,再一个个挂好回位,运转正常才舒了一口气。这时天已亮了,看着每个人脸上摸的乌黑,浑身灰土却精神依然饱满,既心疼又开心。多好的工人啊!

    还有一次厂区主水管爆裂,铁二班承担抢修任务,彭锡怀、李祥文在大坑里作业,气割电焊铅灌,多项工序齐用。烟熏泥溅沙尘,他们全然不顾;汗水泪水腰酸,全然不管。几个小时的艰苦劳作,直到完成任务。

    这些动人事迹不胜枚举。企业搞不好能怨工人吗?能说是工人出工不出力吗?那些说工人不好的言论,纯粹是昧着良心说话。

    我在机修车间工作两年,比较注重同工人一起劳动,政治工作开展得不甚好,关心工人不够。还是毛主席教导的好,政治工作不是说教、喊口号。要真正为人民办实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相反如果领导干部只有自己,不顾群众,贪得无厌,终将触一个大大的霉头。那些自以为“聪明绝顶”的人,必将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当时厂里困难,工人必要的福利待遇仍能保证:沂蒙小学、托儿所、卫生所、洗澡塘、茶水炉都为保障工人的基本需求服务,既安定了人心,又稳定了队伍。

    厂里还有许多值得歌颂的名字:如原卫生所所长戚海和他夫人毛金英,一个不善言辞,一个心直口快,两人都是热心肠。都给工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记。女工主任孙大姐热情做好工会工作,一心为女工服务,被誉为闲不住的人。还有为药厂成功研制新药—美洛西林钠做出突出贡献的总工师王太岭等等,等等,不能一一列举。

    沂蒙新华已成为历史,工人们永远会记住它。沂蒙精神应当代代相传,优良传统必须发扬光大。不忘初心,艰苦奋斗是永远的主题。我们虽年老,但精神不垮,不能为国出力,还能摇旗呐喊,为年轻人助威。我们团结一心,发奋努力,在新时代的征途上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美好,才不愧人生,不负年华。

    二零二四年十一月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